「New VUCA」——VUCA時代的生存法則
(本文約6000字,閱讀時間大致需要20-25分鐘)
作者 | 伍麒名
最近幾年,VUCA這個詞越來越多地為人所知。
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
VUCA這個術語源於軍事用語並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被普遍使用。中文語境裡也戲稱VUCA為「烏卡」或「霧卡」。我個人還蠻喜歡「霧卡」這個稱呼,聽上去與VUCA的內在含義有很多連結與聯想。
VUCA之所以近年來被高頻提及,很大程度上是大家越來越多地感受到VUCA,並且發現它的趨勢正在加劇,無論是近期的國際格局、中美貿易紛爭,還是各個行業、領域,都不難發現這一點。
關於VUCA的含義及其影響,已經有很多文章,此處不再贅述。我想談的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VUCA,以及在VUCA時代下應該如何生存。
關於VUCA時代的生存法則我總結了四點,也用了V-U-C-A開頭的四個英文單詞,我戲稱為「New VUCA」,供君一哂。
(配圖:Oscar)
New VUCA
——VUCA時代的生存法則
Vision,拓展視野
Unperfect,放棄完美主義
Curiosity,保持好奇心
Agility,敏捷、快速、迭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
法則一:Vision,拓展視野
1,VUCA才是實相,才是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
很多人驚呼VUCA時代來勢洶洶,其實是因為我們在相對穩定、明確、簡單、清晰的環境裡待得太久了。回溯歷史,絕大多數年代人類都是在VUCA的環境裡奮力生存——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居無定所,長達數百萬年裡一直都是過著漂泊的生活,而穩定、明確、簡單、清晰,即使有也是轉瞬即逝。
即便是進入了農耕時代和遊牧歲月後,如果把時間維度放大,依然不難發現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期,其實都是VUCA的,而相對穩定、明確、簡單、清晰的年代,一直都是一種罕見而奢侈的歷史點滴。
VUCA並不是什麼新事物新趨勢,它一直就在我們周圍,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與發展,只不過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相對平穩,我們現在才可能會感到有些不適應。
所以,要想在VUCA日益加劇的今天能夠生存和發展,首先就需要拓展看待VUCA的視野。
把VUCA看做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本身就是問題。
生存從來都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情,事實上如果沒有VUCA,可能就沒有今天的人類。我們的文明,就是在VUCA的環境裡孕育而出的,而非什麼溫室裡培育出的花朵。
全然地接納VUCA吧,把它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就好像包圍我們的空氣,我們需要的是學習如何擁抱VUCA與之共存,而非抗拒或把它視為是一個問題。
2,從系統的視角觀察VUCA
割裂地看待問題,本身就是問題。
很多人也許會覺得要面對VUCA,就要設法把「易變」轉為「穩定」,把「不確定」轉為「確定」,把「複雜」轉為「簡單」,把「模糊」轉為「清晰」。恕我直言,這樣的看法割裂了事物的本來面貌,是試圖以簡單的視野來理解事物所表現出的VUCA特性,其結果很可能就是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只摸到了自己能摸到的,而最終的幹預則可能會徒勞無功。
是的,我們的大腦也許更喜歡穩定、確定、簡單和清晰,我們自己也可能更樂意生活在那樣的一個環境裡……,但請醒醒吧!那不是真相,真相是——萬事萬物,時刻在變。
請放棄對穩定、確定、簡單和清晰的執念和追求吧。
讓複雜的事物「保持」複雜,讓模糊的狀態「繼續」模糊——因為那就是它們原本的樣子。
不要再用簡單而割裂的視角去看待它們,學習從系統的視角來觀察它們,甚至可以把原有的、現有的、人為劃分的邊界打破並連接在一起,重構為一個互相聯繫、包羅萬象的系統,還原出其本來的面目並在此基礎上努力去理解它們。雖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們不想自欺欺人,就必須學習這樣去觀察、去思考。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基於局部和個體的獨立觀察依然存在,甚至我們還應該竭盡所能地鼓勵大家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去感受系統,但不再因為你我的界分和差異而相互孤立,而是成為了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相反覆交流。由我們各自獨立又整合在一起的觀察結果,會幫助我們發展出可以達到更為全面、具備更深刻理解系統的能力。
讓我們看到VUCA後面的整個系統,學習去適應它不是去解決它,從更大的視野中發現系統更多未知的部分。
3,拓展看待未來的視野
VUCA帶給人們最常見的感受之一,就是計劃不如變化快。
那不如就讓我們把更多的關注放在未來的方向上,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我們想要前進的方向和期待看到的未來。
重方向而非重路徑。可以讓我們對「我們的路徑是什麼」保持開放的心態。允許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出現甚至並存,接納制定好的路徑也經常會被修訂甚至推翻,鼓勵另闢蹊徑用創新的方式開拓新的路徑,擁抱嘗試新的路徑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機會。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過去的成功路徑不抱持死守。因為VUCA的加劇,沒有什麼成功路徑可以完美複製,無論這路徑是源自以往還是借鑑他人。當你發現自己情不自禁或不知不覺又走在過去老路上的時候,需要清醒而警惕地質疑自己是否正在走向滅亡而不自覺,即使周圍充滿了讚賞和鮮花。
法則二:Unperfect,放棄完美主義
很多人在工作上都有完美主義傾向——喜歡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喜歡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對自己和他人都會用很高的標準來要求等等。
完美主義在很多時候會讓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表現更為出色。所謂的「匠人」精神,其內核之一恐怕就是對自己及自己作品的完美主義追求。
完美主義本身並沒有問題。
But!在VUCA時代,過度追求完美主義可能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看看我們的周圍,看看這個世界,一切都在變化,整體的環境趨向於更為不確定、複雜、模糊。而追求完美主義,需要的是保持對「局部」的專注、深究、精進,心無旁騖,其本質是死磕一個「點」,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對於個人來說,這種做法本身無可厚非,那是自己的選擇。
But!對一個團隊或組織來說,就可能需要商榷一下了。因為當大家都這樣做的時候,也許沒有意識到外面的世界已經不再需要這個「點」甚至這個「局部」了——這就是我所說的「可能的危險」。
當然,如果能做到兼顧整體(系統)和局部(專注點),那是最好不過。只是這並不容易,事實上,非常不容易。
完美主義的背後,是我們對「最好」的追求。但在VUCA時代,有所謂的「最好」嗎?即使有,又是一個多長時間範圍下的「最好」呢?
放棄完美主義吧,不再追求完美——不再追求「最好」的決策、完美的解決方案、事無巨細的行動計劃,以及對引導者來說盡善盡美的流程。
新的機會很可能轉瞬即逝,當你還在殫精竭慮地規劃完美計劃的時候,也許已經失去了先機。
是的,我們都習慣了先瞄準再扣下扳機,但在VUCA時代下,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一下——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先扣動扳機再瞄準呢?如果目標本身就是VUCA的,那它很可能不再是一個靜止的點,而是系統中的一個動態的點或N個動態的點甚至是一個面,那樣的話,可能正是需要我們勇於扣動扳機來不斷確認目標所在(瞄準),並且保持這一過程來跟上它的變化。
也許你會擔心,那出錯了怎麼辦?
在完美主義下,人們對錯誤的看法有時候會比較苛刻,頻繁地犯錯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我非常贊同我們應該盡力去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但如果是在新的領域中進行嘗試,犯錯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很多時候錯誤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和學習,會幫助我們發現新的機會。
在對待犯錯這件事上,我們也需要放棄完美主義——允許自己和他人犯錯,甚至鼓勵人們犯錯——因為在一個新的領域裡,犯錯往往意味著敢於嘗試和不斷突破。
在VUCA時代裡,錯誤所代表的往往只是一個需要學習的節點,提醒我們在這裡需要更多關注和學習,錯誤帶來的張力有時候會非常有助於讓我們的頭腦保持清醒並驅使我們去不斷提升與改善,但前提是我們需要給它更大程度的包容與寬鬆。
前面談到了放棄完美主義的三個方面:
不再追求「最好」
先扣扳機再瞄準
換個視角看待「錯誤」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多做一些PLAN B、C、D(多套預備方案)。
放棄完美主義並不代表草率、隨意行事。事實上,放棄完美主義的背後,是放棄對局部」最好」的執念,而轉向更大的系統視角、更快的反應速度和更加勇敢的嘗試。在這個轉向過程中,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PLAN A之外,預設好PLAN B、C、D。
因為VUCA,因為易變、不確定、複雜和模糊,在勇往直前的時候,做好多套預備方案是非常有價值的準備。它可以幫助我們在情況變化的時候,能夠獲得更多一些先機和預備。
法則三:Curiosity,保持好奇心
如果你可以留出一些時間來觀察幼兒和兒童,會不難發現他們對周遭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因為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不同,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很可能每天都充滿著VUCA。
那他們是如何面對這樣的VUCA的呢?
天真與好奇!
他們很少會對新的事物立刻表現出厭惡和不耐煩,正好相反的是,他們經常對那些從未見過的東西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有兩個年幼的兒子,他們身上的天真與好奇,經常帶給我很多驚喜和「麻煩」。大兒子凡凡5歲時,曾經在溫哥華的商場裡與修理自動扶梯的工人攀談了十幾分鐘:「你在幹嘛?電梯壞了嗎?它為什麼會壞呢?你會修好它嗎?你是怎麼修的?……」,除了兒子的好奇心讓我記憶猶新之外,那位工人對凡凡提問的耐心,也一直讓我非常感激和佩服。小兒子貝貝也是最喜歡看《I WONDER WHY》系列叢書來滿足他的一部分好奇心。
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會讓我們對VUCA有更多新的發現與認識。而基於好奇的探詢,才會讓這個探索的過程充滿發現的樂趣,才會讓我們身處VUCA之中而不驚慌失措。
在VUCA中,也許最重要的個人能力之一就是提問吧?特別是基於好奇的提問和探詢。
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跨界,當然它也需要我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我們可能都有自己的專業,自己擅長的領域,那你會經常走出自己的圈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嗎?
以引導技術為例,在我身邊就有很多跨界來學習的朋友,有的是繪畫+引導,有的是太極+引導,有的是瑜伽+引導,有的是教練+引導,有的是行動學習+引導,有的是教師+引導,有的是諮詢+引導,有的是OD+引導……
在VUCA時代裡,跨界很可能是一個會使自己價值得到倍增的路徑。但跨界同樣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跨界可以帶給我們在知識和技能上新的儲備,以更好地面對VUCA。而這些儲備經過大量而持續地練習與實踐後,又會轉化成為新的專長幫助我們進入新的領域獲得新的機會。跨界帶來的疊加效應,有時候遠超過1+1=2的效能,甚至有時會帶來質的飛躍,就像一條腿的凳子發展成了三條腿的板凳。
當然,跨界不僅僅是專業領域上可以跨越,還包括文化、種族、信仰等,雖然那可能更為困難,但倘若依然保持我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會使得不可能轉為可能。
所有的界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我們人類賦予它的界分。我自己近年學習的領域包括:引導、引導式培訓、教練、行動學習、組織發展等,深入探究之後,就會發現這些貌似不同的領域其實底層是相通的,甚至很多冰山下的價值觀和信念是非常相似或相同的。
同樣的,當我們認為彼此之間的文化、種族、信仰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時,可能我們看到的只是差異本身,而沒有看到這所謂的「差異」,其實是我們賦予它和定義它的,我們重複它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一代又一代,最終我們把它視為了天經地義的事實。
而按《人類簡史》一書陳述的事實,1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其實都是一家人,都是血親,都是智人。
今天,這些因「差異」而起的紛爭,不僅僅是VUCA的反映,其本身也構成了VUCA的根源之一。而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可能最終的生存發展解決方案,就是消弭這種人為賦予的「差異」,融合至大同。
法則四:Agility,敏捷、快速、迭代
如果說上述的法則一、二、三更偏向心智模式(Mindset)的話,法則四則更注重如何行動。
用敏捷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快速開展工作。
唯快不破!
相對於一板一眼地遵循既定規劃,我們需要更側重立刻行動、即時省思與快速迭代。相對於緩慢長期成果,更注重快速短期結果。一旦在行動中發現結果不如預期,就應該立即停下馬上省思復盤,然後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快速迭代。即使是一切順利,也可以經常性地即時省思,以評估結果情況,並選擇改善優化、繼續保持、還是提煉複製。
VUCA時代,唯快不破!
在登山界,有一種登山方式叫阿爾卑斯式攀登。阿爾卑斯式攀登並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它通常是指在高山的環境之下,以個人或兩三人的小隊來爬山,以輕便的裝備、快速的行進速度前進。在中途不靠外界的補給,也不需要架設固定繩索以方便反覆地上升下降來適應高度與補給物資,一鼓作氣爬上山頂並且平安回來,若是不能登頂就迅速折返。
阿爾卑斯式攀登的特點是:快速、輕便、自主。
也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也可以引入阿爾卑斯式攀登的特點,逐步開始:
快速框定。確定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或者突破的領域。
快速討論。提升討論的速度,在時間和次數上精簡討論流程。
快速決策。放棄完美主義,側重基於共識的、可以更快行動的、短期可見成果的決策。無人反對,便快速推進。
快速行動。加快執行落地,不要讓決策停在空中,決策達成,即刻行動,以求可見的快速短期成果。
即時省思。根據項目的時間節點或任務節點,安排即時的省思/復盤,評估結果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快速迭代。在省思的基礎上,根據大方向來進行調整,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快速迭代,或繼續保持,或提煉複製。
配合PLAN BCD,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需要指出的是,據我觀察,絕大多數人可能還未做好自身的準備來適應這樣的改變。
壞消息是自身的準備並不會自動自發完成,我們需要盡一切可能逼迫自己適應這種快速、即時的變化。
好消息是我們都擁有強大的適應能力,還記得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面對VUCA的嗎?這些基因一直都與我們同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喚醒它們,激發它們,讓它們進入全身,與我們的每一個細胞同在。
對此,我有兩個建議:
1,刻意練習。我的徒弟們一直都很樂意在我的課上或項目裡擔任助教工作,他們經常會在工作坊裡接到我設置的一些突如其來的挑戰,例如:
這些即興和突然的任務,會對提升快速反應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當然,要勝任這些,離不開平時更基礎的刻意練習帶來的積累與沉澱)。
2,快速學習。在VUCA時代,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開展系統學習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想想你有多少可能拋開一切回到校園?或者想想周圍有多少人可以擠出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去認認真真地讀在職MBA?
如果沒有辦法做到那樣的學習,那就讓我們學著快速學習吧。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也許可以對你有幫助:
每天至少閱讀30分鐘自己專長領域之外的書籍或文章,或者看1-2個類似TED那樣的視頻
在閱讀時為內容做類似思維導圖那樣的邏輯梳理
每次閱讀完畢,試著用簡短的幾句話來概括核心內容
嘗試著用最快的速度去勾勒出一本書的核心觀點和邏輯層次
在每個新的領域學習開始的時候,就留意它的底層邏輯和最核心的假設
找到這個領域裡最牛的大神,拜師求學,他幾句話的指點有時候可能會讓你少走幾年彎路
學到什麼有趣的東西,第一時間:轉述分享、練習實踐、即刻反思、整理總結(投稿給扎堆學習公眾號吧,哈哈)
關於「New VUCA」——VUCA時代的四個生存法則,就簡單介紹到這裡吧,本來只想簡單闡述一下自己的井蛙之見,沒想到寫了這許多。
就人類歷史而言,即將邁入2020年代的當下,可能正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巨變時代的開始,AI人工智慧、外太空探索、納米技術等技術領域的變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變化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而人類的心智模式和互動方式,也在發生著明顯的改變,雖然這改變速度遠遠不及技術的變化。
作為有幸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我們,正目睹著這巨大轉變的發生,而我們自身該如何在這個VUCA時代生存與發展,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希望這篇文章會帶給您更多思考,也希望我的這些想法可以對您有所幫助。
後記
在2019年5月底的TEF©高效引導者™二階第五期課堂上,我臨時向學員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引導者應該如何面對VUCA?」。
原本是想借著這個問題來帶領大家溫習回顧TEF一階的內容,未曾想在班上立刻激發起了學員們的極大興趣和熱烈探討。在那次課後也曾和幾個徒弟一起,對這個話題有過更進一步地探討,這些討論也引發了我更多的思考,並且發現總結後的法則不僅僅適用於引導者,也適用於領導者、團隊管理者、培訓師、教練等,甚至更廣的人群。
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聚焦介紹「New VUCA」的四個法則,關於「引導者應該如何面對VUCA?」,之後有空了還會單獨寫一篇四法則在引導實踐中的應用與省思。希望這些粗淺陋見也可以帶給更多朋友思考、探索和回應,相信大家的智慧結晶可以幫助我們可以更好地在VUCA時代生存與發展。
感謝TEF©高效引導者二階第五期全體學員的投入與分享,感謝Eva、康康、草草、裘裘抽出寶貴時間和我一起探索這個有趣的話題,感謝Oscar幫忙為「New VUCA」配圖,他畫出了我心目中的霧卡和新霧卡。
寫完此文,已是23日凌晨,今天也恰好是小兒子貝貝的4周歲生日。Happy Birthday,嘟小貝!感謝你帶給爹地許多的「VUCA時刻」和無盡的快樂。
麒名 合十
2019年6月23日凌晨,瀋陽
【其他文章】
系統引導(Systemic Facilitation)概述
公眾號文章歡迎轉載,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轉載」獲取轉載指引。
系統引導 ∣ Systemic Facilitation
系統引導是基於系統思考,整合多種技術,致力於推動團隊、組織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引導模式
回復關鍵詞 獲取更多內容
引導|培訓|精選|工具|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打開系統引導™公開課報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