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度,古代如此,現代也是如此。早在商周時期已經有了對災荒的記載,而在文字語言體系不斷完成的後代,對於災荒的記載更是成了史官的一件重事。尤其是古人重天人關係,認為天災是對人不作為的懲罰,所以歷代君主對於災害發生時極其重視,害怕這是天對自己的懲罰。因此,縱觀二十四史的記載,可以確定的是都有對於各個朝代時期災害發生的記載,而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歷史語言,了解過去那段歷史的人天之情,感慨生活不易。
確實最近的社會中即使科技水平已經到了極高的地步,但災害給人的損失仍是不可估計的。就拿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來說,除了大量的死亡人數外,還有著巨大的經濟損失。當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凍災、旱災、洪水、地震、蝗災等,這些災害一旦發生,造成的損失都是不可估量的,畢竟人在自然面前時這樣的弱小與無助。我們今天所說的是在今天可能很多地方的人都沒有見過的冰雹,可能是全球氣溫升高,冰雹的發生頻率以及形狀大小好像都降低了許多。但是我們在新聞上也能聽到不少地方發生冰雹,給農作物以及個人財產造成損失。那麼如果親身經歷過冰雹的人,所見到的最大的冰塊有多大呢?
冰雹也叫「雹」,俗稱雹子、霸子,有的地區叫做「冷子」(如徐州、甘肅等地),夏季或春夏之交最為常見。它是一些小如綠豆、黃豆,大似粟子、雞蛋的顆粒,但也有可能因為天氣反常的原因形狀更大,而我國除了廣東、福建等一些靠南地區較少發生冰雹外,其餘地區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冰雹發生。小編本人也是生活在北方,小時候也經歷過一些冰雹天氣,按照小編回憶和家裡人說,冰雹塊差不多有拳頭大小,甚至於還有砸死人的。但是在今天的冰雹天氣中,好像確實很難聽到這麼大的冰雹新聞了。
而在明朝時期,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時代。據《明史》的《五行志》中記載「成化元年四月庚寅,雨雹大如卵,損禾稼。五月辛酉,又大雨雹。五年閏二月癸未,瓊山雨雹大如鬥。八年七月丙午,隴州雨雹大如鵝卵,或如雞子,中有如牛者五,長七八寸,厚三四寸,六日乃消」在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冰雹發生之頻繁,碰上雨季幾乎每月都有,形狀除了鵝卵、雞卵之外,還有著如牛一樣的存在。當然如牛肯定是有著一定誇大的成分,但從記載的數據上來看,也是不小的,這要是砸下來,房子肯定是會塌的。
而在《明史》中記載,還有不少冰雹砸死人的現象,並且一旦發生冰雹,尤其是冰雹還常常趕上農民收穫的季節,一些水果蔬菜都可能在一瞬間懶成一地,農民一年的辛勞就這樣白費。但當時的統治者,往往是以盤剝人民為主,即使碰上一些天災人禍,人民還是需要承擔繁重的賦稅,雖然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一些古代減賦的史實,但農民還會因為繁雜的徭役於賦稅而生活窘困,明末的農民大起義不正是因為陝西發生饑荒,李自成才有了機會。好在今天的社會中,國家能夠深刻保證每一個人的權益,保障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