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首個多對比度的定量圖譜磁共振成像技術MAGiC在中國正式上市

2020-11-24 電子發燒友

內首個多對比度的定量圖譜磁共振成像技術MAGiC在中國正式上市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5-23 16:00:00

GE醫療5月19日宣布,業內首個多對比度的定量圖譜磁共振成像技術MAGiC在中國正式上市。此項技術可實現一次掃描提供10種不同對比度以及5種不同定量圖譜,傳統需要20分鐘以上的掃描可在2分30秒左右完成,同時醫生可以更加靈活且回溯性地對圖像進行各種調節,獲取更多有價值的定量圖像數據,幫助醫生進行更優的臨床決策,同時拓展更多疾病研究的可能。


北京醫院攜手騰訊覓影和GE醫療磁共振產品部,成立「醫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慧聯盟」

MAGiC定量圖譜技術,首次實現了磁共振的圖像從常規灰階圖到組織定量圖譜的轉變,可以得到純粹的定量化數據。MAGiC技術一次掃描可以得到多種不同對比度的圖像,包括T1、T2、T1 FLAIR、T2 FLAIR、STIR、DIR(雙翻轉)、相位敏感翻轉恢復圖像和質子密度加權圖像,超越常規MR圖像質量的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對比度圖像信息。在操作層面,首次將MR掃描帶入後參數成像時代,操作技師無需進行任何參數調整即可進行掃描,掃描完成之後可以根據具體需求動態調節對比度。MAGiC技術目前搭載在GE最新、最高端的3.0T Pioneer平臺之上,一次掃描只需2分半鐘,就可以獲得全腦定量圖譜。


工作人員正在講解定量圖譜磁共振成像技術MAGiC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放射學、神經學與神經外科學教授,美國神經放射學會會長、醫學博士Howard Rowley表示:「MAGiC能夠同時提供更高水平的治療效率和組織界定,後期處理的靈活性源於一次掃描中涵蓋不同組織對比度的各種關鍵圖像序列,這是突破性的成就,讓醫生能夠利用圖像對比度的變化而獲得更有價值的決策信息。同時,由於縮短了掃描時間,這對加快大腦治療進程和提升患者舒適度來說是重大進步。」

此外,MAGiC可以生成定量圖譜,以實現進一步的組織分析,這是實現精準影像的關鍵。測量T1、T2弛豫時間和PD質子密度值可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多決策支持信息,洞悉疾病變化,實現更精準診斷。

北京醫院放射科陳敏主任一直在進行磁共振神經掃描方面的研究,探索阿爾茨海默病症等老年性疾病的早期發現和預測。此次,北京醫院攜手騰訊覓影和GE醫療磁共振產品部,成立「醫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慧聯盟」,共同開展多中心合作項目,藉助MAGiC定量圖譜成像技術和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進行人腦神經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方面的臨床研究,通過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的技術應用,深入老年疾病的研究。陳主任表示:「神經掃描大約佔所有磁共振掃描的30%,MAGiC技術帶來的創新,將改善醫生進行神經掃描和診斷的方式。定量圖譜不光可以看形態,還具有定量標準,結合人工智慧,這種數據對於早期發現腦部退化異常的病變非常有幫助。」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具有高軟組織對比度、多對比度成像、任意截面成像、無電離輻射等諸多優勢,在血管壁成像方面,磁共振成像可以滿足上述3個條件,具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是基於磁共振物理原理,通過抑制血管內流動血液的信號來獲得血管壁等靜態組織信息的一種方法,能夠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態和成分進行評估。以下將簡要綜述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的發展現狀、前沿進展和臨床應用。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脊髓磁共振成像為非侵入式研究脊髓病變提供可能,但在這種體積較小且不斷隨生理節律移動的結構上成像,具有技術挑戰性。該研究為單中心臨床磁共振成像研究,運用多模態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技術,招募多發性硬化症患者、MOG-Ab疾病患者、AQP4-Ab疾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共80人,獲取其頸部等區域脊髓的截面積、病灶分布、纖維束各向異性分數和磁轉化率等定量指標(圖1),用於區分三種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並評估其與殘疾指數和病理性疼痛等臨床指標的關聯性。
  • 磁共振成像技術量化評估脂肪含量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無創性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在定量評估FC中發展迅速,本文針對MRI在FC定量評估的應用做一綜述。 1.雖然磁共振同反相位成像只需一次屏息就能完成全肝掃描,然而易受B0場不均勻性及T2*效應因素的影響,其中B0場不均勻性是影響脂肪評估的重要因素。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聲明:本文為火石創造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網站、公眾號等轉載需經授權。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
  • 一些磁共振英文縮寫匯總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CP: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M: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磁共振脊髓成像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了全新人類腦圖譜,這是研究中心的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6年努力繪製出來的,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多模態連接模式該圖譜,比傳統布羅德曼圖譜精細4—5倍,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也是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 中科院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246個精細亞區
    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和腦圖譜繪製的全新思想和方法,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清銘說。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神經纖維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目前,腦科學最有待突破的就是理解人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網絡。「現在的磁共振成像技術,看到的是腦區之間很粗的纖維束,而中間的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網絡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一根電纜,看不到中間一根根的銅絲,而我們現在做到的是每一根銅絲都要看到。」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而MRI是神經影像學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其多參數、多序列的特性也為WMH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近年來很多WMH研究都應用到了MRI的新技術。 2.Ryu等進行了一項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對5000餘例腦卒中的患者進行了相關影像學檢查並在3個月後做了隨訪觀察,該團隊在處理數據時並沒有單純地將定量出WMH體積作為一個單獨參數,而是將WMH體積所佔據的整個大腦體積的比例作為WMH體積參數,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更好地衡量腦白質的體積的變化。
  • MRI系列|(三)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參數
    往期磁共振系列推送請參閱:MRI系列|(一)磁共振原理MRI系列|(二)彌散張量成像原理1.磁共振成像原理簡介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基礎。磁共振成像的過程:與CT 相似,把檢查層面分成Nx,Ny,Nz……一定數量的小體積,即體素 ,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數位化後輸入計算機處理,獲得每個體素的T1值(或T2值),進行空間編碼。用轉換器將每個T值轉為模擬灰度,而重建圖像。圖1 實現整個人體成像的步驟是:首先用數學方法將整個人體分成若干個體積單元、然後在每個體積單元內進行信號累加,從而得到一系列呈現不同灰度的體素。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目前,NMR不僅是對各種有機和無機物的成分、結構進行定性分析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時亦可進行定量分析,其所應用的學科已經從化學、物理擴展到了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  磁共振成像(MRI)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Lauterbur醫學成像研究中心和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在深圳先進院成功舉行。在十多位知名磁共振物理專家和磁共振臨床專家的帶領和指導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名從事磁共振序列與應用開發的研究人員、磁共振物理師及放射科臨床醫生共同完成了此次培訓。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近年來,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動態磁敏感對比增強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contrast,DSC)、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 ...美時 射頻線圈 超導線圈 我國醫療 技術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儀...
    當前,在磁共振成像領域,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研發重點集中在將設備特別是磁體越做越大,以提高功能等級,但價格越賣越高。而美時醫療首創的高溫超導線圈技術,則引領了磁共振成像領域低成本、高質量的革命。  據介紹,美時醫療在核心技術上下工夫,通過改進磁共振核心部件——超導射頻線圈,運用超導線圈技術「四兩撥千斤」,就好比更新手機的天線,或改進相機的鏡頭,實現了在保持原有磁共振磁場強度的條件下,使圖像質量提高200%-500%,樹立了磁共振成像的新產業標準。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 磁共振彈性成像技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應用現狀
    目前,磁共振彈性成像技術作為一種無創檢查應用於NAFLD肝纖維化的分期診斷已取得重大進展,筆者將主要闡述磁共振彈性成像技術(magnetic resonance elastic imaging,MRE)的原理基礎及其在NAFLD疾病中的應用現狀。
  • 磁共振成像:一場無心插柳的"詭異"傑作
    X光片或者CT,都藉助X光的成像原理,具有放射性,而磁共振只是給人體加上磁場,無傷害性地就看見了人體內部的結構。現在不少醫院都配備有磁共振成像儀,就是那種形狀像個大圓筒的白色儀器,人往上一躺,送到圓筒中,過幾分鐘就能得到身體相應部位的三維結構圖。
  • 心理所等建立人類大腦皮層多尺度功能圖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左西年研究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退伍軍人卓越研究中心、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美國耶魯大學、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美國曼徹斯特綜合醫院的研究人員組成國際合作團隊,基於1600餘名健康志願者的活體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