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2021-01-19 環球時報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最近一段時間裡,美國和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除了正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還在經歷一場反種族主義和性別多元化的「革命」的浪潮。


當然,並不是所有西方人都認同這場文化層面的「革命」。很多保守派的白人就認為這場「革命」是偏激和粗暴的,是在通過樹立種種「政治正確」的言論牢籠,逼迫人們去接受「革命者」的觀念。而倘若拒不服從,就遭到網絡暴力的攻擊,被「批爛鬥臭」,甚至會失去工作和前途。


近日,英國的右翼小報《每日郵報》就刊登了這樣一篇為白人群體宣洩這種不滿的文章,在美國和英國的白人群體裡引起了不少共鳴。


而且,這篇文章針對的目標,還是美國最著名的電影工廠「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在這篇題為「好萊塢的身份危機:演員、編劇和製片人警告『逆向種族主義』正在衝擊電影業」的文章中,《每日郵報》先是宣稱美國國內目前正鬧得沸沸揚揚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這種「反種族主義」示威活動,不僅在撕裂美國,更已經影響到了好萊塢的生態。



之後,該報稱許多接受採訪的好萊塢演員、編劇和製片人都表示,好萊塢正在發生一場「革命」,而且「革」的是白人的命:許多白人演員被解僱開除,許多工作室更表示他們接下來將只僱傭黑人等有色人種或是同性戀、變性人等性少數組群。這令很多好萊塢的白人從業者擔心這種「反白人」的歧視性觀念將導致他們再也無法在這個行業中工作。


有人就對《每日郵報》稱,好萊塢現在的這種氣氛甚至「比車諾比還要有毒」。


《每日郵報》還稱,因為怕公開反對這種氣氛會遭到曲解以及騷擾和迫害,尤其是怕會被扣上「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帽子,很多白人都不敢表態反對,甚至還會刻意變現得很支持這種氣氛,以免被認為不夠支持這種「革命」。



接下來,《每日郵報》便開始羅列能證明好萊塢確實存在這種情況的種種證據。


該報先是提到一名好萊塢的黑人導演前不久曾表示自己不會僱傭白人當主演,理由是白人當主演的的電影太多了。


在耿直哥看來,這名黑人導演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錯,許多好萊塢的電影,尤其是大片的主演,就是以白人為主。比如中國人熟知的《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就因為其幾位主演就幾乎都是白人,而配角才輪到有色人種來扮演,而因此遭到了批判。該電影的製作公司「漫威」則表示他們會在接下來的影片中減少白人演員的比例。


(圖為英國《衛報》批評漫威電影的英雄都是白人,有色人種只是配角)

(圖為漫威表示會減少白人演員的比例,圖中紅圈圈出的都是白人演員,包括扮演藍皮膚外星人的那名演員,也是白人)


但從《每日郵報》報導中的口吻來看,雖然該報也承認好萊塢前幾年陷入了「太白」的爭議,即一部影片從主演到製作團隊都以白人為主,結果每年頒給優秀電影人的獎項,也大多被白人拿走,但該報認為這名黑人導演根據膚色去選擇演員的言論,以及這種言論所代表的那種排斥白人的「氛圍」,是一種「矯枉過正」,甚至是一種「逆向種族主義」。


一個沒有透露姓名的好萊塢工作室的白人總監也對《每日郵報》稱,如果一個白人導演這麼說黑人演員,這個人就完蛋了。


這名總監還對《每日郵報》透露,好萊塢現在的情況就是白人越來越難找到工作,尤其是中年的白人直男,因為不少工作室現在只僱傭有色人種、女性和同性戀變性人等LGBT群體去做演員、編劇、製片人以及攝像、化妝等前臺和後臺的工作,而且白人還不能表達不滿,如果不滿了就是「種族主義」或「耍弄白人特權」。


一名今年50多歲,曾經在過去20年裡出演過一些大片的白人演員,也對《每日郵報》描述了自己遭到的「歧視」。他說自己在最近在參加試鏡時,雖然導演認為他是影片中一個角色的「完美人選」,但該導演稱他被要求只能僱傭一個有色人種來扮演這個角色。


「我明白好萊塢確實需要增加黑人在這個行業中的比例,而且好萊塢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可我呢?我還吃不吃飯了?還還不還房貸了?」


(截圖來自《每日郵報》的報導)


《每日郵報》還在寫到此處時,介紹了兩個好萊塢現在最新的流行詞,一個叫「Bipoc」,是「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的英文單詞的縮寫(Black, Indigenous and People of Colour),一個則是「Menemy」,用來指那些被視為「多元化」運動敵人的白人男性。


該報還繼續引述前面提到的那名白人總監的話舉例說,以前電影該找誰來當演員都是導演說了算,但現在不是了,現在的僱傭政策就是「僱Bipoc,不要Menemy」,而且這是電影工作室的高層直接定下的要求。


為了進一步突出白人的困境,《每日郵報》還在報導中指出一些好萊塢電影業中的黑人精英,並不在乎白人的這種不滿和焦慮。


該報稱,一名在好萊塢頗有影響力的黑人女導演就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說,「儘管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但僱不僱誰的權力在我們黑人製片人的手上,我們有權不僱那些輕視我們的人,所以對於那些在我帖子裡吐槽的白人,如果你們找不到工作,就請你們記住歧視就是會反噬你們的,而且現在已經是2020年了。」



在用上述幾個簡單例子闡述了白人在好萊塢「找工作越來越難」的情況後,《每日郵報》接下來又開始吐槽好萊塢「禁錮」言論和思想自由的情況,稱好萊塢曾經是美國對外輸出其「自由」的象徵,可在如今這種「文化革命」的氛圍下,好萊塢已經成為了一個「人人自危」的「噩夢」。


該報舉例說,一名女演員僅因為與一個支持過川普男運動員約會,就在網上遭到了猛烈的批評。好萊塢知名女演員哈利·貝瑞,僅因為表達了想出演一個變性人角色的願望,被迫道了歉,因為這被一些人視為不尊重變性人。而一名曾經站出來對好萊塢的「逆向種族主義」表達不滿的白人製片人,還被扒出了與他有合作的企業名單,鬧得這些單位都不得不與他結束關係,迫使他認慫道歉。


(圖為美國華盛頓郵報對這封聯名信的報導)


《每日郵報》甚至宣稱,現在好萊塢的一些電影工作室在開視頻會議的時候,如果參會的人有黑人或同性戀,只有等他們掛斷其他白人才敢結束通話,以免被視為「冒犯」了他們。


但《每日郵報》認為這並不僅僅只是好萊塢的情況,而是整個美國乃至西方社會的情況。


該報在這方面舉出的兩個例子是,前年美國一個賽車手僅僅因為他父親在80年代發表過的一些種族主義言論,就遭到了抵制並失去了贊助商;而英國知名小說《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以及一名本身還是「左翼女權人士」的英國卡通作家,僅僅因為都反對讓沒有做過變性手術的「男變女變性人」進入女廁所,就遭到了持續的批鬥。



該報還稱前不久曾有153名西方的記者、作家、藝術家和學者聯名發了一份公開信,控訴美國乃至西方的輿論環境非常惡劣,人們已經無法包容不同的觀點,無法理性的展開辯論,動不動就是要搞得對方身敗名裂,鬥倒批臭。但該報稱,在這封公開信引起了爭議後,一些聯署這封信的人卻因為怕被騷擾而選擇了退出,甚至還道了歉。



因此,《每日郵報》認為這些情況都說明目前席捲美國乃至英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反種族主義」或「多元化」運動,並不是真的「多元」,而更像是一種「法西斯主義」,是通過把反對者搞得身敗名裂,前途盡毀,用恐懼逼迫人們去支持這種運動,而不是通過「民主」的手段。


目前,《每日郵報》的這篇文章已經在境外社交網站推特上引起了美國和英國不少右翼保守派媒體的轉載,一起大量來自這一政治立場的白人大V的轉發和認可。



但也有人認為《每日郵報》及其所代表的這種「白人」被「逆向種族主義」的觀點很扯。


比如近日一封有160多名西方作者、記者和學者署名的公開信,就對類似《每日郵報》這樣的觀點進行了反駁,稱提出這種「逆向種族主義」以及「言論自由被剝奪」的人,大多來自富裕的白人精英特權階層。他們的不滿並也不是出於對於言論自由和公平正義的真正關心,更像是不願捨棄自己的特權,於是就以言論自由和公平正義做幌子,去阻礙真正缺少自由和正義的人們獲得這些權利。


不過,這封公開信也部分承認了目前美國和西方的反種族主義與多元化運動確實存在一些打壓異見者的情況,只不過這封信認為這主要是被打壓者自己的問題,因為這些人也不乾淨,也在打壓對方。


(截圖為批駁《每日郵報》這類觀點的那封公開信)


最後,我們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認同《每日郵報》的觀點或是文章中提到的其批評者的觀點,我們只是將這些觀點展現出來,供各位去了解和思考,思考其出現的原因和意義,以及思考如何不讓這種社會的惡性撕裂,出現在我們國家。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or回到文章頂部,點擊環球時報 (微信公眾號ID:hqsbwx)



相關焦點

  • 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和英國的白人群體裡引起了不少共鳴。文章針對的目標,是美國最著名的「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逆向種族主義!
  • 美國「白人至上主義」運動史中,從未缺席的白人女性
    美國最近幾次大選和中期選舉中,白人女性對共和黨的高度支持,也總被解釋為依附於白人男性精英的自然結果。流行的解釋認為,白人女性作為優勢種族和弱勢性別的雙重身份,讓她們處在永恆的認同焦慮中。這種認同焦慮使得白人女性選擇依附於配偶,以支持後者的種族主義主張作為條件,來換取穩定的財富和地位。主流解釋框架雖然點出了交互性身份的重要性,卻預設了白人女性總是被動屈服於男權統治。
  • 美國白人要玩把大的了……
    不過,雖然這個話題標籤下有很多美國網民是在以「反種族主義」的旗號叫嚷著要廢除由「奴隸販子」創建的耶魯大學乃至哈佛大學等其他美國名校,這些人實際上並不是反種族主義抗議者,而是站在他們對立面的美國保守派。如下圖所示,在「取消耶魯」這個話題下蹦得最兇的人,名叫Jesse Kelly。
  • 美國警察當街虐殺黑人:白人與黑人大部分的矛盾來源於種族歧視
    在這篇文章的開始,我想給大家展示一張照片在這個喝著咖啡談人權的國家,一名警察「跪脖鎖喉」,在黑人男子的不斷求饒與路人的聲援聲中,這名男子當場死亡。「人權」這個詞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被反覆提及,因為它賦予了每個人平等生存的權利,然而在這件事裡,我看到的是白人對黑人人權的肆意抹殺。說白了,很多白人與黑人之間矛盾衝突的起源都是種族歧視,試想,若涉嫌使用假幣的男子是白人,事態必定不會這樣發展。
  • 這個國家為什麼不愛我們了?「白人至上」的隱形社會體制
    「這個國家為什麼不愛我們了」,這是美國NBA快船隊教練弗斯日前針對美國種族不公問題發出的感慨。在前一篇文章《去過很多國家的我,為什麼最喜歡中國》中,我和大家談到了中國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內部的整體「團結」與「和諧」,包括軍民一家、政民同心、民族團結等。
  • 《甜蜜暴擊》關曉彤被打出脾氣,終於喊出了心裡話!
    《甜蜜暴擊》關曉彤被打出脾氣,終於喊出了心裡話!
  • 「美白」這個詞「辱黑」了,要和我們說再見了
    /中新視頻 美國黑人弗洛伊德遭警察壓頸致死,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 他的死引發的騷亂,隨著他的葬禮和明尼阿波利斯市長跪在棺木前痛哭,漸入尾聲。 但美國的「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遠未消停,反而愈演愈烈,終於一步步走向自己初衷的對立面。
  • 北美觀察丨「白人特權」遭白人反對 美示威浪潮史無前例
    北美觀察丨「白人特權」遭白人反對 美示威浪潮史無前例 原標題: 美國街頭示威活動爆發以來,人們注意到,許多白人穿上了寫有「黑人的命也是命」字樣的襯衫,舉著自製標語,高喊各種的口號。
  • 美國一白人女子常年喬裝成黑人反種族歧視
    原標題:美國一白人女子常年喬裝成黑人反種族歧視 蕾切爾現在和過去的照片(資料圖) 原標題:白人扮黑人反種族歧視惹爭議   種族問題最近又在美國社會炸開鍋,起因卻是一名白人女子經年喬裝黑人從事有色人種權益事業。
  • 嫌棄中國麻將無聊還醜,美國人竟發明了「白人麻將」?
    這是美國一公司重新設計的「白人麻將」,牌面和遊戲規則都做了改變,美其名曰能夠更符合「新一代美國人的審美和習慣」,最便宜的一套價格都要高達300美元以上。幾套麻將設計幾乎完全「去中化」,看不出一絲中國元素,此舉遭到華裔網友的激烈聲討,斥責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極度不尊重,是明目張胆的「文化挪用」。「文化挪用的教科書式案例」「麻將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 黑人受歧視,亞裔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美國白人接受亞洲人了嗎?
    以愛爾蘭工人為主的白人勞工認為自己的就業機會被華人奪走,於是爆發了大規模的排華浪潮。1882年,美國政府迫於大多數白人勞工組織的壓力,實施了《排華法案》,驅逐和禁止華人勞工進入美國。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亞裔美國人最屈辱的一段經歷。從1910年到1940年間,約有30%的華人被無端遣返;警察會以各種機會和理由逮捕華人;而殺害華人的白人竟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無罪釋放。不止華人,日裔美國人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
  • 外媒:美主導「種族」不是白人,是「綠人」
    在一些人看來,這個全城最大的黑人聚居區和美國種族分裂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有些不安全。 種族隔離法在美國廢除半個世紀之後,白人和黑人依然沒能完全生活在一起。2017年6月,美國將慶祝廢除異族通婚禁令50周年。但是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統計,在2013年全年登記結婚的夫妻中,異族婚姻的比例只佔12%,但這已經是歷史最高紀錄。如果說之前造成種族隔離的是法律,那麼現在就是金錢。
  • 這個黑人因為太有錢而被迫成為白人
    這個被迫成為白人的黑人小姑娘叫做莎拉·雷克特(Sarah Rector),是一個出生在二十世紀初的非裔美國人。她就是那個被美國州政府宣布為白人的小姑娘要知道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可沒有今天的「黑人正確」,黑人是需要和白人隔離開來居住,甚至連連廁所、公車都有的「黑人專屬」位置,總之莎拉生活的時代的種族歧視是非常嚴重來著。
  • 從「陳查理」看白人演員扮演亞裔角色
    但因亞裔抗議,這個計劃一直沒有實施。他最初想根據自己在美國的經歷寫小說,結果在2010年用英文寫了這本非虛構的《陳查理傳奇:一個華人偵探在美國》並獲得了一系列獎項,該書中文版剛剛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黃運特也參加了剛剛結束的上海書展,並參加了一系列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他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和參加文學活動時,都提到了這個話題。
  • 詹皇終於領會曼巴精神,高調喊出唯一口號,首先就得幹翻五巨頭
    忍耐了很久後,詹姆斯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目標,最終還是奪冠。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科比也提到過,身為湖人球員,如果你不想奪冠,那麼你就是失敗的。現在,詹皇顯然是領會了黑曼巴的精神,當然他的第一步,就是想辦法幹掉五巨頭。(No.XV)詹皇終於領會曼巴精神,高調喊出唯一口號,首先就得幹翻五巨頭
  • 蕭海燕:白人、黑人,是誰更美國人?
    但歐巴馬母親是美國白人、土生(起碼多數人相信)、常春藤名校讀法律,行為舉止與東岸文明標準似乎無異,實踐美國夢核心價值。除口音不太吵、父親基因較顯性,哪裡不夠美國呢?但這是我們外國人的視覺,美國人看到的是沒有英文名(Christian name)反見Hussein,低收入和街頭打鬥的膚色,社交運動是籃球而非哥爾夫球——那不是很白宮或華爾街的運動。
  • 在美國,亞裔男性和白人女性結婚的多嗎?
    在二戰之前,美國社會是嚴禁跨族群婚姻的,38個州都出來了類似的法律。在二戰之後,美國社會對跨族群婚姻的態度發生明顯轉變,直到2001年,美國各州均已承認跨族群婚姻的合法性。不過,諸如亞裔等少數群體,在各地之間的差異仍比較明顯,跨族群婚姻並不是美國社會的常態或者說是主流。2010年,美國新婚跨族群比例達15.1%,是30年前的兩倍多。而已婚夫婦中跨族群的也有8.4%,同樣是30年前的兩倍多。在2010年的新婚夫婦中純亞裔有3.5%,而純白人有62%。
  • 涉嫌歧視,迪士尼樂園的這個項目終於要改了
    「飛濺山」的靈感來自1946年上映的真人動畫結合電影《南方之歌》然而,這個頗受歡迎的項目卻有著一段黑歷史。「飛濺山」最初的設計靈感來自一部名為《南方之歌》(Song of the South)的迪士尼電影,片中的多個動物形象、兩段故事情節外加一首曾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的主題曲,全都出現在了「飛濺山」的布景設計和情節設置之中。
  • 美國議員自稱「被困在白人身體中的亞洲人」,遭美國網友批評
    美國白人政治家、眾議員埃德·凱斯日前在出席某活動時公開宣稱自己是一個「被困在白人身體中的亞洲人」。埃德·凱斯的言論曝光後立即招致不少美國網友的議論和批評。 資料顯示,出生於1952年的埃德是美國民主黨政治家,曾是夏威夷州立法機構的多數黨領導人,並於2002年競選夏威夷州州長,目前是夏威夷第一屆國會選區的美國代表。據消息人士透露,上述講話是埃德在參加一個由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成員組成的慶祝活動時所發表,但埃德·凱斯的講話引發了很多美國網友的不滿。
  • 白人的定義標準是什麼?白人與白種人有什麼不同?應該如何區分?
    這個問題又是一個國內人士分不清的一個混亂概念。其實它一點兒都不混亂,只是大家還沒有把西方人的邏輯搞清楚而已。有的人能夠搞清楚,但是準確的概念尚未普及,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白人和白種人的定義標準。我們以最明顯的美國為例,美國的種族大概有六種,分別是白人、西班牙裔、黑人、亞裔、印第安人和太平洋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