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在最近一段時間裡,美國和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除了正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還在經歷一場反種族主義和性別多元化的「革命」的浪潮。
當然,並不是所有西方人都認同這場文化層面的「革命」。很多保守派的白人就認為這場「革命」是偏激和粗暴的,是在通過樹立種種「政治正確」的言論牢籠,逼迫人們去接受「革命者」的觀念。而倘若拒不服從,就遭到網絡暴力的攻擊,被「批爛鬥臭」,甚至會失去工作和前途。
近日,英國的右翼小報《每日郵報》就刊登了這樣一篇為白人群體宣洩這種不滿的文章,在美國和英國的白人群體裡引起了不少共鳴。
而且,這篇文章針對的目標,還是美國最著名的電影工廠「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在這篇題為「好萊塢的身份危機:演員、編劇和製片人警告『逆向種族主義』正在衝擊電影業」的文章中,《每日郵報》先是宣稱美國國內目前正鬧得沸沸揚揚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這種「反種族主義」示威活動,不僅在撕裂美國,更已經影響到了好萊塢的生態。
之後,該報稱許多接受採訪的好萊塢演員、編劇和製片人都表示,好萊塢正在發生一場「革命」,而且「革」的是白人的命:許多白人演員被解僱開除,許多工作室更表示他們接下來將只僱傭黑人等有色人種或是同性戀、變性人等性少數組群。這令很多好萊塢的白人從業者擔心這種「反白人」的歧視性觀念將導致他們再也無法在這個行業中工作。
有人就對《每日郵報》稱,好萊塢現在的這種氣氛甚至「比車諾比還要有毒」。
《每日郵報》還稱,因為怕公開反對這種氣氛會遭到曲解以及騷擾和迫害,尤其是怕會被扣上「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帽子,很多白人都不敢表態反對,甚至還會刻意變現得很支持這種氣氛,以免被認為不夠支持這種「革命」。
接下來,《每日郵報》便開始羅列能證明好萊塢確實存在這種情況的種種證據。
該報先是提到一名好萊塢的黑人導演前不久曾表示自己不會僱傭白人當主演,理由是白人當主演的的電影太多了。
在耿直哥看來,這名黑人導演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錯,許多好萊塢的電影,尤其是大片的主演,就是以白人為主。比如中國人熟知的《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就因為其幾位主演就幾乎都是白人,而配角才輪到有色人種來扮演,而因此遭到了批判。該電影的製作公司「漫威」則表示他們會在接下來的影片中減少白人演員的比例。
(圖為英國《衛報》批評漫威電影的英雄都是白人,有色人種只是配角)
(圖為漫威表示會減少白人演員的比例,圖中紅圈圈出的都是白人演員,包括扮演藍皮膚外星人的那名演員,也是白人)
但從《每日郵報》報導中的口吻來看,雖然該報也承認好萊塢前幾年陷入了「太白」的爭議,即一部影片從主演到製作團隊都以白人為主,結果每年頒給優秀電影人的獎項,也大多被白人拿走,但該報認為這名黑人導演根據膚色去選擇演員的言論,以及這種言論所代表的那種排斥白人的「氛圍」,是一種「矯枉過正」,甚至是一種「逆向種族主義」。
一個沒有透露姓名的好萊塢工作室的白人總監也對《每日郵報》稱,如果一個白人導演這麼說黑人演員,這個人就完蛋了。
這名總監還對《每日郵報》透露,好萊塢現在的情況就是白人越來越難找到工作,尤其是中年的白人直男,因為不少工作室現在只僱傭有色人種、女性和同性戀變性人等LGBT群體去做演員、編劇、製片人以及攝像、化妝等前臺和後臺的工作,而且白人還不能表達不滿,如果不滿了就是「種族主義」或「耍弄白人特權」。
一名今年50多歲,曾經在過去20年裡出演過一些大片的白人演員,也對《每日郵報》描述了自己遭到的「歧視」。他說自己在最近在參加試鏡時,雖然導演認為他是影片中一個角色的「完美人選」,但該導演稱他被要求只能僱傭一個有色人種來扮演這個角色。
「我明白好萊塢確實需要增加黑人在這個行業中的比例,而且好萊塢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可我呢?我還吃不吃飯了?還還不還房貸了?」
(截圖來自《每日郵報》的報導)
《每日郵報》還在寫到此處時,介紹了兩個好萊塢現在最新的流行詞,一個叫「Bipoc」,是「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的英文單詞的縮寫(Black, Indigenous and People of Colour),一個則是「Menemy」,用來指那些被視為「多元化」運動敵人的白人男性。
該報還繼續引述前面提到的那名白人總監的話舉例說,以前電影該找誰來當演員都是導演說了算,但現在不是了,現在的僱傭政策就是「僱Bipoc,不要Menemy」,而且這是電影工作室的高層直接定下的要求。
為了進一步突出白人的困境,《每日郵報》還在報導中指出一些好萊塢電影業中的黑人精英,並不在乎白人的這種不滿和焦慮。
該報稱,一名在好萊塢頗有影響力的黑人女導演就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說,「儘管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但僱不僱誰的權力在我們黑人製片人的手上,我們有權不僱那些輕視我們的人,所以對於那些在我帖子裡吐槽的白人,如果你們找不到工作,就請你們記住歧視就是會反噬你們的,而且現在已經是2020年了。」
在用上述幾個簡單例子闡述了白人在好萊塢「找工作越來越難」的情況後,《每日郵報》接下來又開始吐槽好萊塢「禁錮」言論和思想自由的情況,稱好萊塢曾經是美國對外輸出其「自由」的象徵,可在如今這種「文化革命」的氛圍下,好萊塢已經成為了一個「人人自危」的「噩夢」。
該報舉例說,一名女演員僅因為與一個支持過川普男運動員約會,就在網上遭到了猛烈的批評。好萊塢知名女演員哈利·貝瑞,僅因為表達了想出演一個變性人角色的願望,被迫道了歉,因為這被一些人視為不尊重變性人。而一名曾經站出來對好萊塢的「逆向種族主義」表達不滿的白人製片人,還被扒出了與他有合作的企業名單,鬧得這些單位都不得不與他結束關係,迫使他認慫道歉。
(圖為美國華盛頓郵報對這封聯名信的報導)
《每日郵報》甚至宣稱,現在好萊塢的一些電影工作室在開視頻會議的時候,如果參會的人有黑人或同性戀,只有等他們掛斷其他白人才敢結束通話,以免被視為「冒犯」了他們。
但《每日郵報》認為這並不僅僅只是好萊塢的情況,而是整個美國乃至西方社會的情況。
該報在這方面舉出的兩個例子是,前年美國一個賽車手僅僅因為他父親在80年代發表過的一些種族主義言論,就遭到了抵制並失去了贊助商;而英國知名小說《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以及一名本身還是「左翼女權人士」的英國卡通作家,僅僅因為都反對讓沒有做過變性手術的「男變女變性人」進入女廁所,就遭到了持續的批鬥。
該報還稱前不久曾有153名西方的記者、作家、藝術家和學者聯名發了一份公開信,控訴美國乃至西方的輿論環境非常惡劣,人們已經無法包容不同的觀點,無法理性的展開辯論,動不動就是要搞得對方身敗名裂,鬥倒批臭。但該報稱,在這封公開信引起了爭議後,一些聯署這封信的人卻因為怕被騷擾而選擇了退出,甚至還道了歉。
因此,《每日郵報》認為這些情況都說明目前席捲美國乃至英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反種族主義」或「多元化」運動,並不是真的「多元」,而更像是一種「法西斯主義」,是通過把反對者搞得身敗名裂,前途盡毀,用恐懼逼迫人們去支持這種運動,而不是通過「民主」的手段。
目前,《每日郵報》的這篇文章已經在境外社交網站推特上引起了美國和英國不少右翼保守派媒體的轉載,一起大量來自這一政治立場的白人大V的轉發和認可。
但也有人認為《每日郵報》及其所代表的這種「白人」被「逆向種族主義」的觀點很扯。
比如近日一封有160多名西方作者、記者和學者署名的公開信,就對類似《每日郵報》這樣的觀點進行了反駁,稱提出這種「逆向種族主義」以及「言論自由被剝奪」的人,大多來自富裕的白人精英特權階層。他們的不滿並也不是出於對於言論自由和公平正義的真正關心,更像是不願捨棄自己的特權,於是就以言論自由和公平正義做幌子,去阻礙真正缺少自由和正義的人們獲得這些權利。
不過,這封公開信也部分承認了目前美國和西方的反種族主義與多元化運動確實存在一些打壓異見者的情況,只不過這封信認為這主要是被打壓者自己的問題,因為這些人也不乾淨,也在打壓對方。
(截圖為批駁《每日郵報》這類觀點的那封公開信)
最後,我們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認同《每日郵報》的觀點或是文章中提到的其批評者的觀點,我們只是將這些觀點展現出來,供各位去了解和思考,思考其出現的原因和意義,以及思考如何不讓這種社會的惡性撕裂,出現在我們國家。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or回到文章頂部,點擊環球時報 (微信公眾號ID:hqs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