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與大家聊一聊健康方面的相關內容。隨著社會老齡化,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和堅持體育鍛鍊的問題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怎樣進行體育鍛鍊才能做到科學化,已成為西方許多國家體育界和醫學界研究的重點課題。特別是老年人,更應嚴格根據個人身體情況而鍛鍊,否則會導致偏差,甚至送命。首先讓我們看一看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然後再考慮他們應該怎樣維護健康的問題。
其次,老年人的健康情況,怎樣才算是健康?對這個問題議論紛紛,新理論層出不窮。但根據我們的經驗,人是否健康,一眼常能看得出來。就像我們探望病人時,雖未看其全部病歷,只憑經驗就大致能看出病人是好轉或惡化。不過,要判斷老年人是否健康,那就很難了。人到老年,身體任何部位也沒有病,這是不可能的,也可以說就沒有這樣的老人。例如高血壓病、糖尿病,風溼病、白內障、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都是老年人多發的常見病,不患有其中的一兩種的老人可以說是沒有。此外,老年人患頭痛、失眠、怕冷、手顫、便秘或神經痛等症狀,更是常事。由此可見,健康無病的老年人是否存在,就成為疑問了。當然,上面說的只是些理論,實際上不是也有一些老年人雖然有病但並不嚴重影響健康麼?不過,我們要反問這可容忍的疾病的界限在哪裡呢?顯然,這是很難弄清的。所以,要給老年人的健康下個定義,是非常難的。有人認為雖然聽力減退但每天早晨能堅持散步就是健康老人,也有人認為能獨自湊付著生活不給別人造成麻煩就是健康老人,等等。總而言之,以什麼標準來看待老人的健康,其結論也是不同的。
來說說怎樣維護老年人的健康?1,不能搬用年輕人鍛鍊身體的辦法。少年時期是心身生長發育的時期,所以一般都採取積極的辦法來增進健康。人到成年以後,只要是健康,也可採取積極辦法來增進健康。唯獨老年人,一般都是不能這樣做的,都不可採取這種積極辦法。老年人中的確也曾有人能參加馬拉松賽跑或登山,但這是極個別的老年人,是些例外。把這極個別的老年人維護健康的辦法應用於大多數普通的老年人,那是萬萬不可的。
人的老年期,是個不斷老化、心身逐漸衰退的時期,所以維護健康的原則只能是設法延緩這種衰退的進行速度。患病後要使麻痺了的功能恢復過來,這叫做康復。而老年人為了維護健康,就應當堅持這種「預防性康復」活動。中風後運動功能嚴重變差,豎持活動力求恢復,這叫做「治療性康復」。它與「預防性康復」又不相同,其目的是與日見衰弱的運動功能作鬥爭,使它們儘量長期保持平衡,相持下去。
而「預防性康復」,外表看像理療,但其目的卻完全不同。另外,對老年人來說,神經功能的保持比身體功能的保持更為重要。所以,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不是激烈的肌肉活動,而是小肌肉群的運動。例如,婦女編織衣物,使手指活動,對刺激運動中樞就極其有效。當然,進行全身性運動也是必要的,但運動量要根據老人的心臟和循環器官有多大餘力來確定。
2,要採取保守的鍛鍊身體的辦法。老年人都有長年形成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但其中有些習慣對健康並不好。例如有的老人明知每日吃鹽過多,但你要對他說,「明天起鹽量要減半」,這從全面來看是不妥當的。吃鹽過多固然不好,但要知道這嗜好是長年形成的,已經成了習慣,他們已經適應了這種情況。所以,吃鹽一下子減半,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老人的習慣一時還不能照辦,而要花很長時間逐漸減少才行得通。對老年人來說,不僅改變一種習慣,就是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健身法,也都不可急躁行事,而哭一點一點緩慢地使他們適應,而且在他們確實感到適應了以後,才可再進行下一步。
3.不要不服氣。在老年人當中相對來說,也有些比較壯實的。他們有的不服老,常想和年輕人較量,特別是好勝的老年人,幹什麼都想拔尖。例如,有的老人打球,不是做為一種娛樂,而是要比個勝負,這是常可以見到的。必須指出,不服老是絕對不可以的,因為這能使自己忘了本身述有多大能力而不自量力地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