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談到希拉蕊,你會想到什麼?2016年差點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的總統候選人?今年美國大選幫助拜登競選時的活躍?「郵件門」?還是柯林頓?
但你絕對想不到希拉蕊這個在美國政壇醜聞纏身的女人,曾經也是「屠龍者」。這個在美國政壇上多次得到第一頭銜的女人,在她的履歷背後是一樁樁真相不明的醜聞。
1947年10月26日,芝加哥的一個中產家庭中,希拉蕊誕生了,她自小學習成績優異,並且因為父親是共和黨人的原因,從小就對政治感興趣。在緬因高中讀書期間,她積極參與各種辯論會、演講活動,這為她出色的表達能力奠定了基礎。
在1965年她考入韋爾斯利學院之後,她在學習之餘,忙著參與、領導各種反戰活動。而在1969年她於韋爾斯利學院畢業的時候,她成為了首位在韋爾斯利學院發表畢業演講的學生,在畢業演講中她著眼於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用富有爭議性的演講引起了全國注意。
1969年至1973年,希拉蕊進入了耶魯大學,並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在求學期間,她認識了比爾·柯林頓,並與其在1975年結婚。
在結婚之後最初的那段時間,希拉蕊並不願意冠以夫姓,她的舉動在當時看來大膽又叛逆,但一切事情的轉折發生在1980年。那年柯林頓擔任阿肯色州州長2年,為了幫助其連任州長,安撫相對保守的阿肯色州選民,希拉蕊開始冠上了夫姓,並開始向任何一個政治家的妻子靠攏:摘掉厚厚的眼鏡,開始染髮和化妝,變得內斂和端莊。
1993年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成功,希拉蕊開始作為美國第一夫人活躍在政壇中,在白宮的8年,希拉蕊積極參與政治事務,推動了國會通過國家兒童健康保險項目、負責國家醫療保健的改革等等。
而丈夫柯林頓的政治天賦雖然很強,但他的桃色醜聞威力更甚,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甚至在1998年他與白宮女實習生的醜聞曝光之後,共和黨還在國會上以此為由彈劾他,但沒有通過定罪。
當時希拉蕊雖然因此受到了沉重打擊,但她還是選擇站在丈夫身邊與他一起經歷此事,在這件事之後雖然希拉蕊的民調支持率大幅增加,但也有不少民眾認為她違背了之前一直掛在嘴邊的女權口號,還有的人認為她是在以犧牲感情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政治生涯。
2007年,希拉蕊參與總統競選,原本她的形式是非常樂觀的,但歐巴馬異軍突起贏得了提名並成為美國總統,之後兩人又從競爭對手變成了同事,希拉蕊被歐巴馬邀請擔任美國國務卿。
如果希拉蕊的履歷只是上述那樣,是不是聽起來還是非常正面又勵志的故事?但是事情遠沒有乍一眼看上去的那麼簡單,光明的背後是暗潮湧動。
希拉蕊的「黑化」之路大概是從她與柯林頓結婚那年開始初見端倪的。
在1975年,美國發生了一起性質相當惡劣的強姦案,剛剛隨柯林頓到達阿肯色州的希拉蕊或許是出於想要快速打出名氣的想法,接手了這起案件,成為了被告的辯護律師。當時這起案件有目擊者和強姦犯行兇留下的證據,可以說是鐵證如山。
但是希拉蕊卻發現警方在檢驗時違反操作流程,並說服法官讓警方將剩下的物證拿去紐約化驗,結果沒有得出有效檢測結果,而阿肯色州的檢驗報告卻突然丟失。之後,希拉蕊反咬一口,說被害人「存在尋找成熟男人發生關係的幻想」,並極力證明被告是一個慈祥的長輩。
最終被告逃脫了原本30年的刑期,只獲刑一年,而當時年僅12歲的受害者因為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輕度精神失常,最後在1992年去世。
而之後希拉蕊在受到採訪的時候也從未表現出對於受害者的任何同情,還自鳴得意地炫耀自己是怎麼讓強姦犯減刑的,還笑著說:他(指強姦犯)居然通過了測謊儀的測試,這讓我以後再也不會相信測謊儀了。
2002年,小布希在任期間,曾在國會發動過美國是否有必要對伊拉克進行武力維護的投票,當時作為國會參議員的希拉蕊投了支持票,在青年時期一直堅持領導、參與反戰活動的「屠龍者」,卻成為了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幫兇,何其諷刺。
在希拉蕊擔任國務卿期間,發生了「班加西事件」。2012年9月11日,班加西美國領事館突然被幾十名武裝分子包圍,而當時領事館裡只有包括僱傭的安保人員等8人,之後他們向一英裡外的CIA秘密情報站呼救,但是該情報站派出分隊前往領事館救援時,CIA情報站也受到了圍攻。
在這段時間,情報站不斷地向美軍以及華盛頓方面求助,但一直沒有消息,直到天亮親美民兵「2·17烈士旅」才姍姍來遲,而在情報站和領事館倖存者撤離班加西時,第一批救援美軍才趕到班加西。
在這起悲劇中美國政府方面遲遲沒有回應,作為國務卿的希拉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希拉蕊卻只是以她當時在睡覺,並沒有值班人員叫醒她這個藉口遮掩過去。之後,在當時只是「政治新人」的蓬佩奧被分配到調查「班加西事件」,這似乎也讓蓬佩奧在調查過程中抓住了希拉蕊的什麼把柄,開始站在了抨擊希拉蕊的第一線。
現在希拉蕊受到抨擊最多的可能是「郵件門」了,在2016年選舉期間,希拉蕊因為被指在擔任國務卿期間使用私人郵箱處理公務,因為涉及國家安全以及機密,此事引發軒然大波,並成為希拉蕊在當時敗選的一個重要原因。
縱觀希拉蕊的一生,她從反戰者,成為推動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人;嘴上喊著「女權」的政治主題,卻鮮少為女性真正做出過什麼,甚至成為了男權的幫兇。到底是美國的政治染黑了她,還是她本身就是逐利之人,很難去評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絕不是外人眼中的女權主義領導者、一個向男權世界進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