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中的史萊姆原型,沒有大腦的單細胞生物,卻能走出迷宮!

2020-12-03 科技爆發點

遊戲中的史萊姆原型,沒有大腦的單細胞生物,卻能走出迷宮!

史萊姆相信這個名詞對於很多喜歡玩遊戲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在地下城魔獸世界等多個電子遊戲當中都有史萊姆的身影,它最早其實是出現在小威廉約瑟夫布蘭的短篇小說當中的,不管是在電子遊戲還是奇幻小說當中,史萊姆都是一種虛構的形象。目前比較流行的是果凍狀,半液體狀,身體不透明或半透明,可以隨時變換形態的一種怪物。

從古至今人們虛構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大多數都是像史萊姆這樣可以變形又可以合成的生物。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生物和史萊姆非常的相似,也被認為是史萊姆的原型,它就是黏菌,史萊姆由於它多變的形態而備受關注,所以在現實生活當中,黏菌也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它的原型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

它的外形就像是果凍一樣,但是它確實屬於一種單細胞生物。由於它的形態比較詭異,性質比較特殊,在最初發現嚴峻這種物質的時候,科學家甚至不知道該將它如何分類。通過研究之後,他們認為黏菌可能是一種原生生物,因為它和原生生物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它在生長期的範圍內可以不斷的活動在繁殖的過程中又可以長出細胞壁,進行有性生殖,但是在生產的過程中又可以變成像蘑菇一樣的幹硬物質,和真菌非常的相似,所以它的性質和分類長久以來都備受爭議,為了方便直接將這種生物歸結為原生動物中的粘菌類。

作為一種單細胞生物,它是沒有大腦的,但是卻可以進行思考和判斷,超出了本身應該擁有的能力。為了更好地尋找食物,它們可以在生長的過程當中出現複雜的網狀結構,擁有著超強的計算能力,能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科學家曾做出這樣一項觀察實驗,在一個複雜的迷宮當中,把黏菌放入他們可以伸出網狀結構,在複雜的迷宮當中找到出口辨別方向,甚至還可以在眾多的路線當中找到最快的一條迅速的到達目的地,在其他的原生生物身上,這種能力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作為一種單細胞生物,沒有靈活的大腦,在複雜的迷宮當中他們是如何走出的?又是如何決策的,用什麼來思考的?這個問題目前依舊困擾著科學家們。在隨後的實驗當中,科學家不管如何變換迷宮的方式,黏菌總是能夠找到最快最為合理的一個路線。也是由於這個生物的發現,可以將它運用於交通行駛路線規劃的工具。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這個現實生活當中史萊姆的原型,你有怎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史萊姆是一種虛構生物?科學家發現原型,雖無腦卻擁有智慧!
    史萊姆是一種虛構生物?科學家發現原型,雖無腦卻擁有智慧!自從進入科技化時代,各行各業有了跨越式的進步。在閒暇空餘時間,大家都會看各種電影、科幻小說等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科幻小說中提到一個怪物,與普通的怪物截然不同,它叫做史萊姆。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  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生命單元進行迷宮試驗?它們是怎麼走出迷宮的?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人類來說有何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請他講講其中的奧秘。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  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生命單元進行迷宮試驗?它們是怎麼走出迷宮的?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人類來說有何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請他講講其中的奧秘。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生命單元進行迷宮試驗?它們是怎麼走出迷宮的?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人類來說有何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請他講講其中的奧秘。
  • 走出迷宮的細胞
    | 圖片來源:hrp.org.uk最近,這座古老的迷宮卻為一項科學研究提供了靈感,成為了一篇科學論文裡的重要插圖:一組科學家以這座迷宮為原型,打造了一系列特殊的微型迷宮,而穿越這些微型迷宮的,卻是一群細胞。
  • 神奇的史萊姆,人類花百年規劃路線,這些無腦生物26小時就搞定
    筆者-小文史萊姆,是一種在近代電子遊戲和科幻小說中出現的怪物,但與一般怪物不同的是,史萊姆的長相併不嚇人,這是一種果凍狀、身體半透明的具有粘性的虛擬生物。在科幻影片中,史萊姆可以任意地分裂或者變形,它們還能吸附在牆體或者天花板上,還能依靠柔軟的身體進行彈跳和攻擊。但所有人都認為史萊姆是虛構生物的時候,科學家卻找到了它的原型,在生物學當中,人們將史萊姆稱作「黏菌」,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具有粘性的類似黴菌的生物。
  • 黏菌:沒有大腦也能學習,還是超越人類的城市規劃師
    它沒有大腦,卻走得了迷宮,當得了導航,甚至還能解決複雜的城市規劃問題;它在地球上活了幾百萬年,足跡遍布全世界,但它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這個神奇的物種,就是黏菌。黏菌是單細胞原生生物,形狀各異,色彩紛呈,是人類發現的首個沒有大腦卻具有決策能力的有機體
  • 百科全書-生物介紹-史萊姆
    史萊姆:是一種生成在沼澤生物群系和地底下的攻擊型生物。生命值16(❤×8)攻擊力大:4、小:2首次出現版本PC:1.0.0、PE:0.9.0ID55、實體:slime史萊姆生成在40層以下的特定區塊裡(不限亮度),它們也可以生成在沼澤生物群系50-70層亮度等級小於等於7的地方。
  • 這種沒大腦的生物居然能找到迷宮中心的食物!
    NEXTMIND粘菌是一類真核微生物,沒有大腦,按照常理,它們應該是很低級的生物,沒有任何意識,但如果你將它們放入一個迷宮,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從下圖可以發現,迷宮呈圓形,中心放了一個食物,粘菌居然破解了這個迷宮,成功抵達食物那裡。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多帶孩子玩迷宮遊戲,4大好處你可能從沒想過!
    因為孩子玩迷宮遊戲,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並且越早玩越受益。1、能提高孩子的空間能力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大腦研究專家傑伊.吉德和同事長期跟蹤400名兒童,發現嬰幼兒期孩子的大腦會生長出大量的神經元,其中包括空間定位方面的神經元,如果不常使用便會消失。
  • 【趣聞】這篇文章真的在教你飼養史萊姆
    這個神奇的生物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了解一下吧 ↓ ↓ ↓現實中的史萊姆,就在你家後院小編關注黏菌很長時間了,它漂亮又神秘,看過的人一下就被迷住了。它的英文名叫做slime molds(也作slime moulds),翻譯為史萊姆。很多人這時一下就感覺親切了,各種動漫、遊戲裡的黏糊狀角色——史萊姆,就和黏菌非常相似(但不知道史萊姆的創造者是否參考了黏菌)。
  • 「蜂巢迷宮」看暈《最強大腦》觀眾
    「生平第一次覺得自己的腦子就是個擺設,跟選手比,我的大腦簡直是白面饅頭。」   解密「蜂巢迷宮」   諾貝爾獎得主給了空間設計思路   蜂巢迷宮佔地約932平方米,由127個等邊六邊形組成,其中設有完全相同的420扇木門,就像127個密集的蜂巢,這是個睜著眼睛都很難走出的巨型迷宮。
  • 不思議迷宮:聊聊混沌深淵地圖原型——克蘇魯神話中的絕望恐懼
    《不思議迷宮》最近新推出了以克蘇魯神話主題的主題迷宮——混沌深淵。貌似最近好多遊戲都或多或少有克蘇魯神話的影子,但卻沒有明說,讓很多玩家對包括環境的塑造、與怪物造型都感覺似曾相識,但卻說不出所以然。今天本叔就來給大家聊聊這個克蘇魯神話。
  • 「史萊姆黴菌」到暗物質網絡,折射出人類對於宇宙探索的新思考
    而研究人員們對於研究手法的思考,讓它們找到了最基本的物質網絡:暗物質網絡人類的大腦神經元結構類似一個宇宙中的連接通道,更像是整個宇宙的暗物質網絡,本以為天文學家們能夠從人類的大腦中得到宇宙的結構,得到宇宙中暗物質的存在網絡。但誰能想到,現在研究的突破點竟然會是一個無腦的單細胞有機體。
  • 初中生物《單細胞生物》這樣複習,應該沒有問題
    第四節 《單細胞生物》一、常見的單細胞生物:眼蟲(含有葉綠體)、大腸桿菌、酵母菌、草履蟲、變形蟲、衣藻。如下圖是生物體不同的結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D )A.甲圖中的①③⑤是植物細胞具有而動物細胞沒有的結構B.
  • 萬眾矚目最強大腦與《武魂2》迷宮一拼天下
    世界矚目的人機大戰中,AlphaGo阿爾法狗完爆人類,機器人先得一分,而網易真實武俠動作網遊《武魂2》誠邀最強大腦記憶大師李威,挑戰全新九霄迷宮副本,記憶大師李威為自己「加戲」,一邊組隊闖本,一邊默默記下所有關卡,成功通關的同時,更順利回想所遇Boss,為人類扳回一分,完美詮釋最強實力對決!
  • 抓破腦袋解不開的迷宮,這種顏料能夠自動破解
    但是,找到兩點間的路徑也並不是沒有原始的方法。 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種叫做黏菌的原始單細胞生物,這種生物雖然沒有大腦,但是卻可以用幾天的時間找到人類用幾百年時間規劃的鐵路網。
  • 《最終幻想15(FF15)》隱藏迷宮攻略 隱藏迷宮掉落及攻略要素詳解
    相信還有很多玩家對《最終幻想15(FF15)》中的隱藏迷宮存在疑惑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最終幻想15(FF15)》隱藏迷宮掉落及攻略要素詳解,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長期玩動作類電子遊戲傷大腦 小心抑鬱症來找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 (實習生 馬雨昕)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格雷格·韋斯特的新研究表明,長期玩動作類電子遊戲會使大腦海馬體內的灰質下降,這意味著玩家更有可能得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等腦疾病。因此,神經學家不該繼續使用遊戲療法來提升病人的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