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斯特獎學金】中國農業大學高彥祥、陳帥: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質酸三元複合納米顆粒的製備、表徵和理化穩定性

2021-02-12 食品加 智食科技

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質酸三元複合納米顆粒的製備、表徵和理化穩定性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推薦人|食品加獎學金參賽作品

使用反溶劑共沉澱(ASCP)方法自組裝製備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和透明質酸三元複合納米粒子。    

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圓二色譜儀和螢光光譜儀分析結果表明,靜電引力,氫鍵作用和疏水效應是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和透明質酸的主要結合力。隨著透明質酸濃度的升高,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質酸三元複合納米粒子的形態結構從納米顆粒(玉米醇溶蛋白、槲皮萬壽菊素和透明質酸三者的質量比例從100:5:5到100:5:20)變為微凝膠(玉米醇溶蛋白、槲皮萬壽菊素和透明質酸三者的質量比例從100:5:25到100:5:30)。)。槲皮萬壽菊素的包封率從55.66%(玉米醇溶蛋白和槲皮萬壽菊素的質量比例100:5)顯著提高到93.22%(玉米醇溶蛋白、槲皮萬壽菊素和透明質酸三者的質量比例為100:5:20),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質酸三元複合納米粒子的物理穩定性良好,並優於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二元複合納米粒子的物理穩定性。   

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質酸三元複合納米粒子中的槲皮萬壽菊素的光穩定性表現出明顯增強,熱穩定性也得到了明顯改善。4°C條件下儲存8個月後,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質酸三元複合納米粒子中的槲皮萬壽菊素的仍能保持較高的保留率。

槲皮萬壽菊素是一種可溶於乙醇但難溶於水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許多酚羥基,因此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抗微生物活性,抗炎能力,以及預防腫瘤的功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患病風險。因此,槲皮萬壽菊素可以應用於功能食品,但是,槲皮萬壽菊素的水溶性差,光、熱、氧條件下容易降解,並且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本研究開發的槲皮萬壽菊素、玉米醇溶蛋白和透明質酸三元複合納米粒子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拓展槲皮萬壽菊素在食品領域的應用。

 DOI: 10.1021/acs.jafc.8b01046

[原創]為本平臺原創編譯之標記。如需轉載或作者團隊使用編譯文本,請聯繫小助。本平臺所發布之編譯稿件,均為內部學術交流使用,如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儘快刪除。

高彥祥,教授,博士生導師,工作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社會兼職: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委員;世界果汁加工聯合會(IFU)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副理事長,學科方向:食品科學,研究領域及方向:食品功能配料開發(高效萃取分離技術、穩態化技術);食品功能因子遞送系統研究(微膠囊、納米乳液、膠體顆粒、Pickering乳液);飲品加工技術開發(果蔬汁、茶飲料、植物飲料、植物蛋白飲料、功能飲料)。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中英文科研論文250多篇,其中SCI/EI收錄120餘篇,含8篇高被引論文(ESIHCP1篇,ESI 3% 7篇);出版著作共計8部。

信息整理自學者官網及網絡。如需更新修正,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大學高彥祥、陳帥:基於玉米醇溶蛋白和透明質酸的層層納米顆粒用於共傳遞薑黃素和槲皮萬壽菊素
    基於玉米醇溶蛋白和透明質酸的層層納米顆粒用於共傳遞薑黃素和槲皮萬壽菊素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成果展示|英都斯特杯獎學金薑黃素是一種天然多酚,具有很多有益於人體的生理功效,可用於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
  • 【每日動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夫國:EGCG改善薑黃素負載玉米醇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夫國:EGCG改善薑黃素負載玉米醇溶蛋白納米顆粒的理化性能和生物可及性 J. Agric. Food Chem.有研究表明,當EGCG共價附於蛋白質或多糖時,可以顯著提高其他包封成分的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已有研究表明,當薑黃素與EGCG聯合使用時, EGCG可增強薑黃素的抗癌效果。然而,EGCG對包封在蛋白質納米顆粒中的薑黃素的理化性質和胃腸道命運的影響尚未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集中於探究EGCG對負載薑黃素的蛋白質納米顆粒的影響。
  • 疏水性交聯玉米蛋白基納米纖維有高效空氣過濾功能和改善水穩定性
    北京工商大學田華峰&項愛民Chem. Eng. J.:疏水性交聯玉米蛋白基納米纖維具有高效的空氣過濾功能和改善的水穩定性DOI:10.1016/j.cej.2020.125373儘管玉米蛋白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生物降解性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對溼度的高敏感性限制了其進一步的應用。在本研究中,採用聚乙烯醇輔助靜電紡絲、戊二醛交聯等方法製備了多功能玉米醇溶蛋白納米纖維。
  • 山東大學:三元納米纖維材料,出色的吸波性能
    為了減少通信技術和電子設備對當前電磁(EM)環境的負面影響,並滿足精密設備的抗幹擾和物理保護的需求,三元複合材料也成為開發高強度複合材料的焦點。研究證實,三元複合系統極大地促進了電磁波吸收的進一步改善。而三元複合材料實現協同效應的關鍵是如何合理選擇功能成分並設計合適的微結構。
  • 納米噴霧乾燥技術:一項全新的顆粒製備技術?
    瑞士Buchi公司2009年開發研製的B90型納米噴霧乾燥儀可從低至毫升級的樣品中高產率(>90%)地直接獲得平均粒徑0.3~5μm的顆粒,整個操作過程快速、溫和、性質可控。該技術在製備藥物顆粒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①使顆粒納米化,增大比表面積,有利於提高藥物的溶出速率、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強治療效果。
  • 煅燒骨/殼聚糖複合材料的製備及表徵
    背景:殼聚糖具備優異的理化性能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其缺乏骨結合的生物活性,需要與其他材料複合用於骨組織修復中。目的:將煅燒骨與殼聚糖複合,分析其理化性能和細胞毒性。方法:採用溶液共混法製備煅燒骨與殼聚糖質量比分別為1/2、1/1、2/1的複合材料,表徵3種複合材料的理化性能。在第5代小鼠成纖維細胞 L929中分別加入3種複合材料浸提液,CCK-8法檢測複合材料的細胞毒性。
  • 大豆分離蛋白/納米纖維素/阿魏酸複合膜的製備及其包裝性能
    生物基聚合物包裝可分為兩類:天然基聚合物(如多糖、蛋白質)和化學基聚合物(如聚乳酸、聚己內酯)。由於價格昂貴,化學基聚合物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天然基聚合物中以蛋白質為原料的包裝材料得到了迅速發展,全球學者已針對多種蛋白質基的包裝材料進行了研究,如大豆蛋白、玉米醇溶蛋白和小麥蛋白。
  • 中國顆粒學會2018年度5大獎項揭曉
    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在遼寧省瀋陽市召開,近800名顆粒測試及表徵領域的專家出席。鋰硫電池用納米碳基複合電極材料研究 王  丹、於然波、唐智勇、王江豔、賴小勇、毛  丹劉  偉、王雅靜、宋井玲、王  偉、陳文鋼、馬立修、申  晉、秦福元、山東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
  • 河南大學:表面改性-化學破碎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
    &34;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界面保護法、模板法等現有Janus納米顆粒的製備路線比較複雜、成本高且產量低,同時也很難獲得粒徑小於10 nm的單分散性納米顆粒。河南大學張治軍教授、李小紅教授團隊創新性地將「原位表面改性技術」與「化學破碎方法」相結合,發明了一種「快刀斬亂麻」製備Janus-SiO2的方法。它可以將改性後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納米顆粒破碎為單個顆粒,粒徑為4-9 nm,比表面積高達619 m2/g,且顆粒呈現為一側為親水性、一側為疏水性的Janus結構。
  • 納米矽基離子液體材料的製備與表徵
    幹水(DW)是由疏水性納米二氧化矽和水在高速攪拌下製備而成的材料,二氧化矽在體系中通常為高度分散的納米顆粒,被廣泛用於化妝品、催化基質、光敏劑載體和氣體分離等領域。在DW中,水或水溶液被疏水性納米矽外殼包圍,該外殼可以部分抑制水分的揮發,使幹水顆粒具有分散性和液體狀。借鑑DW的製備方法,ILs也可以通過將其包裹在疏水性納米二氧化矽中製成微小顆粒。
  • 空心三元納米顆粒:高效析氫,便宜好用 | NSR
    最近,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李振興團隊使用簡單的一鍋法,首次合成了3種超小型空心三元合金納米顆粒:PtNiCu、PtCoCu其中,PtNiCu納米粒子的平均尺寸僅5 nm,只含有10%的Pt,且具有優異的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 新仿生配體增強納米顆粒生物相容性和穩定性
    鑑於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上的重要應用,如何製備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納米顆粒一直是科學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 NiO修飾Ni納米顆粒可見光催化製備高級烴類
    NiO/Ni納米結構光催化費託反應 CO加氫高溫高壓製備高級烴類(又稱為費託反應)是煤間接液化技術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投入大規模生產,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衛生陶瓷用納米矽酸鋯研發與生產
    納米矽酸鋯的誕生,是人類智慧和技術集中爆發的產物,大大提高了矽酸鋯的性能和應用領域,同時也提出了矽酸鋯在應用過程中許多課題,亟需解決。本文分上下兩篇,分別從技術研發和生產應用兩個方面加以論述。01.矽酸鋯的應用與技術演進早在東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了瓷器。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而瓷器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陶瓷釉的使用。
  • 雷射輔助液相合成高性能石墨烯負載催化劑納米顆粒
    Zhu Liu)與Ian Kinloch教授等, 以具有弱氧化、低缺陷特性的電化學氧化石墨烯(EGO)為原料,採用光電化學手段,通過深紫外準分子雷射(248 nm)輻照前驅體溶液,一步實現EGO的深度還原與Pt和RuO2催化劑納米顆粒的高效負載(圖1)。
  • 化妝品中的保溼佳品——透明質酸
    原標題:化妝品中的保溼佳品——透明質酸193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眼科教授Meyer等人首次從牛眼玻璃體中提取分離到一種大分子多糖,命名為Hyaluronic Acid(HA),即透明質酸,俗稱玻尿酸。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C炭黑|鈦酸鋇複合顆粒carbon black/BaTiO3複合顆粒,C炭黑/BaTiO3複合材料,鈦酸鋇改性炭黑的複合粒子描述:採用溶膠-凝膠法製備出了鈦酸鋇改性炭黑的複合粒子,並觀察和分析了改性粒子的顆粒成分、結構、微波介電特性及其對電磁波的吸收性能.
  • 雲南大學團隊發表COF材料在金屬納米顆粒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成果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以三苯基膦基COF為載體可控制備多種具有窄尺寸分布的超細高活性金屬納米顆粒,並被該雜誌選為內封面文章發表。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嬈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邱立副研究員和科羅拉多大學的張偉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