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想到那是這麼險惡的一個市場。」時隔兩年,高翔再次回想起創業時被騙的經歷,怒氣還未消除,倒是心寒感愈加強烈。
2018年,他與幾位博士夥伴的創業項目小有進展,正想擴張之時,接到中聯雙創(北京)企業諮詢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雙創)的邀約。對方以掛牌「雙創板」(中國青年創新創業板)為由,邀請創業者前去參加「海選」。最終所圖,卻是創業者們口袋裡的6.8萬元掛牌服務費。
2020年1月,中聯雙創被證實為冒用雙創平臺的名義欺騙企業。據高翔等人統計,受騙企業至少上百家。高翔、喬強、李洪生、陳興都是受騙的創業者。他們或者學歷較高,或者社會經驗豐富,原本以為創業的磕磕絆絆,只會出現在項目的攻堅克難上,卻沒想到被社會澆了這樣一盆冷水。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精巧騙局,能在這個時代,騙取這麼多高學歷創業者?這幫人又是如何被創業者們追索一年多,依然能一分錢未還?
去年12月中旬的追索行動中,兩方發生正面衝突 李少婷 攝
創業導師竟是婚慶主持人?掛牌服務商被官方證偽
喬強,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接觸到的近十位受害者經歷中,經歷中聯雙創這個噩夢最晚的一位博士創業者。
2019年1月,他正與合伙人籌備成立一家大數據分析公司時,喬強接到了「中聯雙創」業務員的電話。
對方自稱是「雙創板」掛牌服務商,可以幫助喬強的公司掛牌並獲得融資,邀請二人帶上身份證、營業執照去北京參加「評審大賽」——或者說創業項目「選拔」。
這是個經常能收到騷擾電話的年代,喬強並不是毫無戒心。但他發現,首先雙創板雖然名氣在普通人心中不太大,但真實存在且靠譜。上網搜中聯雙創,在當時的百度百科和相關新聞中,也沒有發現異樣。
在那次大賽上,一共出現了大約30家企業主,最終遴選出了5家企業。
不過,這種選拔只是個把戲。「後來我分析,可能這30名企業主裡邊,得有20個人都是託兒。」另一名受害者李洪生猜測。而這種猜測在後文中,會被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證明。
最終,喬強的企業成為被「選中」的一家公司。中聯雙創方面隨後以「承諾提供融資渠道」為誘餌,要求企業負責人立刻繳納6.8萬元掛牌費。
喬強他們並非沒有質疑,但正如一位來自南京的受害創業者回憶道:「他們打的是證監會的名義,還在國家會議中心辦會議,感覺就是很正規。」再加上全額退款承諾,創業者們最終都在現場交了6.8萬元。
喬強開始對中聯雙創起疑,還是在提交「覆核材料」時,他發現對方的合同模板有不合理之處。起疑的他,為再次確認中聯雙創的資質,把宣講活動當天的「創業導師」「天使投資人」謝雲軒(又名謝欣)的頭像,放上了百度搜圖。
這一搜索,卻發現這個謝雲軒「根本就不是天使投資人,而是武漢一家公司的婚禮主持人」。喬強這下確信,自己是遭遇了騙局。
但中聯雙創方面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說法卻是:它們有資格推薦雙創板,而且收費也有原因的。
中聯雙創幕後「操盤者」之一孫國男(又名孫義)稱,中聯雙創是被曾有推薦商資格的晉融通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晉融通)授權的二級企業,然後「(中聯雙創)用推薦商的名義去跟『機構間』(註:指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為雙創板管理單位)對接,來開展保薦商業務」。
作為推薦商,需要有專業團隊進行收集材料,孫國男說,所以才收了掛牌服務費。
孫國男還稱,推薦商資格百分之百可以二度轉讓。但機構間沒有支持他的這種說法。2020年1月16日,機構間在「雙創板」官網發出嚴正聲明:中聯雙創冒用雙創平臺的名義欺騙企業,損害名譽、惡意擾亂市場秩序,已委託律師事務所向中聯雙創發送律師函。此外,受認可的推薦機構名單上,如今已沒有晉融通。
在那之前的2019年,喬強等人還曾向山西證監局詢問中聯雙創是否為晉融通授權的推薦商,對方回函稱:「晉融通表示對該《推薦商授權書》不知情,未在該《推薦商授權書》上加蓋過公司印章。」
雖然孫國男的說法不被雙創板和晉融通認可,但其做法也沒有被認定為詐騙。所以,想要回錢的喬強,當前走的維權途徑是仲裁。
喬強等幾位有同樣經歷的創業者,將與中聯雙創籤訂的合同向北京市仲裁委申請仲裁,要求中聯雙創退回他們交的6.8萬元。
北京市仲裁委支持了維權者們的訴請,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9年9月出具的執行裁定書顯示,中聯雙創已「無財產可供執行」。
這些創業者們從那時起,像極了一家跑路公司的供貨商、一座爛尾樓的業主,只能無奈等待。而孫國男等人,則能在換了個「馬甲」、換個誘餌後,幹起同樣的收「掛牌費」買賣。甚至,「中聯雙創」事件中的受害者新設立公司後,又收到了「選拔」邀請。
中聯雙創換個名字再設局,受害者闖虎穴
陳興,就是那位被孫國男等人連續「選」中的男人,這讓他哭笑不得,但也給了他「尋仇」的機會。
2019年底的一個冬日,時針指向13:30,北京順捷大廈地下車庫中的陳興掄起背包,開始向6樓進發。
這天的他,將作為一場特別「行動」的內場「臥底」,負責悄悄錄音,並且在適當時機給同伴發出「RUSH」(行動)的信號。
大廈6樓,北京美港通諮詢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港通)將進行一場宣講會,並提供在「香港股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港股交)掛牌融資的機會。
不同於中聯雙創時期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會議的張揚,這場宣講會低調一些——地址位於中京聯信科技集團有限(以下簡稱中京集團)內部會議室。一切看起來依然非常正規:進門時要在機器上驗證身份證,工作人員均著正裝,說話時努力抑制口音,微笑的樣子禮貌而標準。
會場內有20餘位企業主,等候期間一直輪播央視《對話》欄目關於多層次資本市場和企業融資的節目片段,直到主持人登臺。
「銀行的款還不上,這就是痛點。周總最終選擇了跳樓,大家有沒有其他的方式?」自稱是港股交副總裁、天使投資人的「楊總」,以董事長因債務所迫自殺的故事開場,100分鐘的演講中,舉了一大堆近年來資本市場上的知名案例和富豪們的創業史。
「今天你們來到我們『港股交』的現場,不是說明你已經具備資本的思維了,只是說明你已經具備資本的意識了。」「楊總」侃侃而談,生動案例夾雜著市場解讀,變著花樣強調資本的作用,時不時還向臺下「要掌聲」。
最後,「楊總」終於引出了會議的重點:「『港股交』這個板,由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在香港跟香港特區政府聯合發起,面向全世界,現在『港股交』上面有2000多隻基金。」
坐在場下的陳興,聽得哭笑不得。2019年12月初,他接到了美港通的參會邀約,對方承諾可通過掛牌「港股交」幫他的公司獲得融資。但美港通方面也許不知道,一年前,中聯雙創才從陳興這裡收走了6.8萬元「掛牌費」,之後,陳興一直在為討回這筆錢奔走。
如果說「雙創板」至少存在,這次的港股交則很縹緲。
美港通的業務員稱,「港股交」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在香港設立發起的。
但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孫國男一直撇清「港股交」和政府的關係,「沒有人說它是政府的,它就是一個私人企業建立的這樣的一個掛牌展示、促進融資的一個平臺」。他強調,「港股交」是私人企業,只是發起人中有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的成員。這與現場宣講及電話邀約時截然不同。
網上查冊也顯示,港股交是一家私人公司。
另外,6月11日,記者在香港證券和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官方網站列示的無牌公司及可疑網站名單中,發行「港股交」在宣傳中常用到的「港三板」「香港股權市場」等均赫然在列。
孫國男也試圖切割「港股交」與中京集團的關係——中京集團就是這場港股交宣講會舉辦的地方,是孫國男持股49%的公司,也是中聯雙創股東張津銘曾投資並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2019年底的那天,中京集團前臺的背景板上羅列了四家旗下企業,分別是釤釤諮詢、泰釤資本、泰赫基金、中鯨出海。在採訪中,孫國男表示自己也持股釤釤諮詢,並聯合創辦了中聯雙創。
聽著這些既陌生又感覺熟悉的名字,陳興靜靜等待著發出行動信號。但最終,這場行動還是走向了拳腳之爭。
中聯雙創服務合同正面 受害創業者供圖
香港證監會發布的風險提示 記者截圖
他們金蟬脫殼南去,受害者創業夢碎只能忍耐?
宣講那天的順捷大廈6樓,電梯門緩緩打開,孫國男的臉逐漸清晰。
一位向中聯雙創幾次索賠未果的企業主,擋住了孫國男去路:「我就是港股交掛牌的企業,你們沒有任何資質!讓我們掛牌是騙我們,你賠我們錢!」
咆哮聲中,雙方開始對峙。這時,受害創業者李洪生,衝進了還在演講的會場,呼喊起來:「大家都注意一下,我們都是被騙了的,都是假的!」
正在講解一級市場為何比二級市場更賺錢的「楊總」,節奏全亂。
印證「選拔參與者中大多數是託兒」的一幕隨之上演。一些原本還在聽課的「創業者」從椅子上躥起,與李洪生展開對抗。剩下八九個呆住的企業主,愣愣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會場裡20多個人,實際上『挨宰』的也就這八九個人,一出事他們的人都起來去幫忙了。」陳興回憶道。
不知道第一拳是誰掄出來的,但毫不意外,雙方在2019年12月中京集團辦公地的對峙,以一場混亂的拳腳相加終場。
縱然眼眶青腫,鼻梁已破,陳興、李洪生他們的行動算是成功了。
這些受害者原本就只是打算「嚇跑」來參會的其他企業主,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能在那一天要回損失——這太難了。
首先難在中聯雙創只是一個「殼」。事情一旦敗露,舊「殼」就被拋棄。然後換上另一個殼,局則重複進行。中聯雙創打著「掛牌雙創板」的旗號,美港通就變成港股交,他們利用大部分創業者不熟悉資本市場的弱點,不停變換名頭。
此外,前面提過一個情形,法院執行時,中聯雙創已「無財產可供執行」,這也是維權者面對棄殼時的無奈。
北京煒衡律師事務律師張中理解釋,在民事糾紛中,仲裁案也是可以同時申請財產保全的。但是,因為仲裁機構管轄的特殊性,實際上在仲裁程序中進行保全,只能在提出申請後,交由仲裁機構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進行。且一般在程序上要求比較嚴格,又需要申請人提供保全的擔保。
棄子雖然無價值,但中聯雙創股東方還持有其他企業,維權者能不能向那些公司追償呢?一般情況下,這是不可行的。
張中理律師介紹,除非中聯雙創公司的股東開設的其他公司和中聯雙創公司屬於「人格混同」——即兩家公司的辦公地址、工作人員、聯繫電話相同,或者有其他條件,能夠提供充足的證據,讓法院認定兩家公司實際上是同一家公司。此時,才可以主張股東所持有的其他公司來承擔相應責任的。
於是,這麼拖了一年多,這幾位創業者發現,自己正面臨著無處可追的境地。
他們此前聯繫的中聯雙創業務員,如今已電話停機或銷號。
就連中京集團也是這樣。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再次回到中京集團所在的順捷大廈時,被物業人員告知,該公司已在春節後不久搬走——中聯雙創之後,中京集團也「人間蒸發」了。
面對僵局,這些創業者們多多少少性子變了,熱血冷了。
「我真的特別失望。」喬強說,這件事對他的創業熱情打擊很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和合伙人決定,只要能支撐運營,就暫時不考慮融資。
李洪生和陳興也在繼續自己的創業,只是在經營時,還會忙著討公道。因為即便是疫情,在陳興心中,「影響也不如被騙這件事情大」。
最可惜的是高翔。他當時把希望都寄託於「掛牌雙創板」,最終錯過了融資的窗口期。眼下,高翔選擇了回去老老實實上班,他那個科技項目就此夭折。
在6月9日,他們進行了或許是最後一次的自發追款。
憑藉社交平臺的幾張照片,高翔等人在6月9日找到了中聯雙創股東(持股50%)張津銘在北京的一處住處。但他們最終沒能敲開那屋子的門,只是得知張津銘已在深圳。「如果真是去了深圳,那就無法去追了,太遠,來迴路費、吃住(花銷)受不了,一次也搞不定。」創業者無奈地說道。
其實,這個新消息真正讓人擔憂的地方是:孫國男、張津銘,此刻是否已前往南方,將布設一場新的騙局?
中聯雙創官網上掛出的授權書,目前網站已無法打開
中京集團的上一個辦公地址在順義某大廈,在今年春節後搬離,目前無法取得聯繫 李少婷 攝
-記者手記
不能讓同樣的騙局一再上演 不能讓創業者心寒
從去年冬天到如今稿件發出,我作為記者曾多次跟隨記錄受害創業者追索「掛牌費」,也曾與中聯雙創、中京集團的幕後操盤者孫國男正面或側面地接觸或採訪,半年時間過去了,孫國男、張津銘等人巧妙脫身,但創業者仍苦苦掙扎。
「我真傻,真的。」一位高知創業者在採訪中不斷自省,但得出的教訓只能是謹小慎微,繼續忍耐。誠然,創業是個風險係數極高的選擇,九死一生的案例並不少見,但創業者的徵途應當是充滿潛力的奇思妙想的證實或證偽,即便是失敗,奮鬥之後光榮退場,也是對人生和社會的一項貢獻。
然而,由於中聯雙創、中京集團等企業的存在,這如蛀蟲一般的騙局啃食了創業者對市場環境的信心,受害的將是整個市場。我們不能只希求創業者對精巧騙局斟酌再斟酌,更不可能將受害創業者信心的回歸寄望於設局者幡然悔悟。不是所有傷口都能夠自愈,不能讓受害者只能忍耐,要對設局者嚴懲再嚴懲,讓鑽空子的蛀蟲付出代價。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