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年汙染糧食過千萬噸。資料圖
編者按:大地涵藏萬物,孕育生命,被譽為人類的母親。但是,近年來,伴隨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地不斷遭到各種汙染的傷害。僅僅因土壤汙染防治不足、環境監管乏力,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就頻頻發生,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餘起重大汙染事故。目前我國大地汙染現狀嚴峻,成因十分複雜,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殤」。《經濟參考報》以此為主題,探尋大地汙染背後所觸及的我國農業、工業、城市化進程中關於生存與發展的一系列深層矛盾與兩難抉擇,並以「大地之殤」系列報導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請關注。
大地之殤一·黑土地之悲
佔全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一個並不為多數人了解的嚴峻事實是,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減少了50%,並在繼續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釐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釐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東北這一中國最大糧倉的產能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毒土:GDP至上的惡果
當前,我國土壤汙染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汙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遊向下遊轉移、由水土汙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汙染正在演變成汙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日益加劇的汙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
「目前,我國土壤汙染呈日趨加劇的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多年來,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維理教授一直關注我國土壤汙染問題「我國土壤汙染呈現一種十分複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汙染物並存、無機有機汙染混合的局面。」
「現在我國土壤汙染比各國都要嚴重,日益加劇的汙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中國土壤學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這些汙染包括隨經濟發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屬汙染、以點狀為主的化工汙染、塑料電子廢棄物汙染及農業汙染等。
國土資源部統計表明,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汙染。環保部南京環科所研究員單豔紅說,華南部分城市約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汙染;長三角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汙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
農藥化肥汙染同樣嚴重。張維理說,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龍江農業監測站杜桂德站長說:「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餘70%以上都汙染環境了。」雲南農業大學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於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汙染。
「不僅汙染加重,而且還在轉移擴散。」潘根興說,當前,我國土壤汙染還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汙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遊向下遊轉移、由水土汙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汙染正在演變成汙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餘起重大汙染事故,包括砷、鎘、鉛等重金屬汙染事故達30多起。其中瀏陽鎘汙染事件不僅汙染了廠區周邊的農田和林地,還造成2人死亡,500餘人鎘超標。
頻繁爆發的汙染事故損失慘重,不僅增加了環境保護治理成本,也使社會穩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汙染修復所需的費用更是天價。常州農藥廠土壤修復需2億元,無錫胡埭電鍍廠重金屬鉻汙染修復費用890萬元,蘇州化工廠需數億至數十億元。
每年因土壤汙染致糧食減產100億公斤
汙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淨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風險。
潘根興教授說「許多土壤汙染地區已超過土壤的自淨能力,沒有外來的治理幹預,千百年后土壤也無法自淨,有的地塊永遠都無法自淨,甚至出現環境報復。」
一是生態關係失衡,引起生態環境惡化。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長江三角洲等地調查的主要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率高達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系統穩定性不斷降低。
「吃土吐土,淨化土壤,作為土壤的『義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環境指標,對土壤具有重大意義。」令潘根興教授憂心的是,現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鱉及各種有益菌等大量消失,農作物害蟲的天敵青蛙的數量大減,自然生態面臨危機。
雲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周江鴻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農田裡發現,殺蟲劑的使用對稻田節肢動物物種有損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敵和害蟲的平衡關係被打破。
二是土壤質量下降,使農作物減產降質。
重金屬汙染的增加,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陳志群認為,由於農藥、化肥和工業導致的土壤汙染,我國糧食每年因此減產100億公斤。
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汙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三是重金屬病開始出現,人們身體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汞、鎘、鉛、鉻、砷五種重金屬被稱為重金屬的「五毒」,對人有致命的危害。蘇州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積德說「這些汙染嚴重影響兒童發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體生命健康。」上世紀70年代,日本曾出現「痛痛病」,是鎘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汙染而引起的,影響面很廣,受害者眾多,所以被公認為是「公害病」。
潘根興教授在全國各地市場上進行的調查也顯示,約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屬鎘超標。他說:「這些鎘米對自產自食的農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風險。」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狀已開始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出現「土壤汙染導致的疾病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最終危害中華民族的子孫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