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地或將消失 我國10%耕地遭重金屬汙染

2020-12-06 騰訊網

重金屬年汙染糧食過千萬噸。資料圖

編者按:大地涵藏萬物,孕育生命,被譽為人類的母親。但是,近年來,伴隨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地不斷遭到各種汙染的傷害。僅僅因土壤汙染防治不足、環境監管乏力,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就頻頻發生,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餘起重大汙染事故。目前我國大地汙染現狀嚴峻,成因十分複雜,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殤」。《經濟參考報》以此為主題,探尋大地汙染背後所觸及的我國農業、工業、城市化進程中關於生存與發展的一系列深層矛盾與兩難抉擇,並以「大地之殤」系列報導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請關注。

大地之殤一·黑土地之悲

佔全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一個並不為多數人了解的嚴峻事實是,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減少了50%,並在繼續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釐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釐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東北這一中國最大糧倉的產能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毒土:GDP至上的惡果

當前,我國土壤汙染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汙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遊向下遊轉移、由水土汙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汙染正在演變成汙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日益加劇的汙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

「目前,我國土壤汙染呈日趨加劇的態勢,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多年來,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維理教授一直關注我國土壤汙染問題「我國土壤汙染呈現一種十分複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汙染物並存、無機有機汙染混合的局面。」

「現在我國土壤汙染比各國都要嚴重,日益加劇的汙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中國土壤學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這些汙染包括隨經濟發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屬汙染、以點狀為主的化工汙染、塑料電子廢棄物汙染及農業汙染等。

國土資源部統計表明,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汙染。環保部南京環科所研究員單豔紅說,華南部分城市約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汙染;長三角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汙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

農藥化肥汙染同樣嚴重。張維理說,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龍江農業監測站杜桂德站長說:「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餘70%以上都汙染環境了。」雲南農業大學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於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汙染。

「不僅汙染加重,而且還在轉移擴散。」潘根興說,當前,我國土壤汙染還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汙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遊向下遊轉移、由水土汙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汙染正在演變成汙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餘起重大汙染事故,包括砷、鎘、鉛等重金屬汙染事故達30多起。其中瀏陽鎘汙染事件不僅汙染了廠區周邊的農田和林地,還造成2人死亡,500餘人鎘超標。

頻繁爆發的汙染事故損失慘重,不僅增加了環境保護治理成本,也使社會穩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汙染修復所需的費用更是天價。常州農藥廠土壤修復需2億元,無錫胡埭電鍍廠重金屬鉻汙染修復費用890萬元,蘇州化工廠需數億至數十億元。

每年因土壤汙染致糧食減產100億公斤

汙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淨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風險。

潘根興教授說「許多土壤汙染地區已超過土壤的自淨能力,沒有外來的治理幹預,千百年后土壤也無法自淨,有的地塊永遠都無法自淨,甚至出現環境報復。」

一是生態關係失衡,引起生態環境惡化。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長江三角洲等地調查的主要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率高達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系統穩定性不斷降低。

「吃土吐土,淨化土壤,作為土壤的『義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環境指標,對土壤具有重大意義。」令潘根興教授憂心的是,現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鱉及各種有益菌等大量消失,農作物害蟲的天敵青蛙的數量大減,自然生態面臨危機。

雲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周江鴻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農田裡發現,殺蟲劑的使用對稻田節肢動物物種有損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敵和害蟲的平衡關係被打破。

二是土壤質量下降,使農作物減產降質。

重金屬汙染的增加,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陳志群認為,由於農藥、化肥和工業導致的土壤汙染,我國糧食每年因此減產100億公斤。

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汙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三是重金屬病開始出現,人們身體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汞、鎘、鉛、鉻、砷五種重金屬被稱為重金屬的「五毒」,對人有致命的危害。蘇州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積德說「這些汙染嚴重影響兒童發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體生命健康。」上世紀70年代,日本曾出現「痛痛病」,是鎘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汙染而引起的,影響面很廣,受害者眾多,所以被公認為是「公害病」。

潘根興教授在全國各地市場上進行的調查也顯示,約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屬鎘超標。他說:「這些鎘米對自產自食的農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風險。」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狀已開始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出現「土壤汙染導致的疾病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最終危害中華民族的子孫未來。」

相關焦點

  • 東北黑土地保護:黑土形成、地位、威脅與措施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印發第三版《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生產。東北黑土地的地位東北地區的黑土地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東北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4、調出糧食佔全國的1/3,這是東北黑土地的貢獻,貢獻源自於它很遼闊、很肥沃。
  •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全球僅四塊黑土區,你知道在哪嗎?
    黑土地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地球上最珍貴的土壤資源,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黑土地金糧倉我國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約103萬平方公裡,其中典型黑土區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這裡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每年生產約 225-250億kg的商品糧。以彎月狀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兩省的黑土地是中國最肥沃的土地。總面積為一千萬公頃,目前已開墾出耕地七百多萬公頃,其糧食產量已佔兩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因黑土層厚度為三十至一百釐米,人們總用&34;來形容它的肥沃與珍貴。
  • 「全球黑土地關鍵帶地質生態調查(BASGES)學術研討會」召開
    經過幾百年的開墾,特別是近幾十年的高強度開墾,使得黑土地面臨著很嚴重的退化問題,例如土壤侵蝕、鹽鹼化等,也有部分黑土地由於工業活動受到汙染。因此,全球黑土地資源急需搶救性的調查和監測,明確保護方法,並做好可持續的土地利用規劃。
  • 世界四大黑土地,你知道幾個?
    該地也是黑土地,耕地面積佔阿根廷總的87%,氣候溫和,農牧業特別發達。以彎月狀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兩省的黑土地是我國最肥沃的土地。東北黑土區糧食年產量約佔全國五分之一,是中國玉米、粳稻等商品糧主要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數據顯示,廣義的關東黑土區總面積為103萬平方公裡,其中土壤侵蝕面積達27.59萬平方公裡,約佔總面積的27%。
  • ...張慶偉主持會議聽取東北地理所黑土地保護工作匯報---中國科學院
    東北地理所專家以「創新黑土地保護利用理念,打造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為題做了匯報,提出適合黑龍江省的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包括松嫩平原中東和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區的「黑土層保育模式」、松嫩平原中部的「黑土層培育模式」、松嫩平原西部的「四免一松保護性耕作模式」以及環大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的「坡耕地控蝕增肥模式」,同時,介紹了東北地理所在黑土地監測、研究、保護與利用技術方面的工作基礎
  • 我國繪製土壤重金屬汙染圖 部分城市放射性異常
    為人類健康,必須持續加大對汙染行為監管和懲治力度。對已被汙染土地,要把汙染源搞清楚並加以切斷。土壤汙染物不僅有重金屬,還有大量有機汙染物。國土、地質、環境、水利等部門要通力合作為大地「排毒」。■連結湖南「鎘米」背後2/3耕地酸化加劇重金屬汙染的危害近期,湖南大米不時被檢出鎘超標,「魚米之鄉」光環被罩上一層陰影。事實上,土壤汙染已成我國眾多地方的「公害」。
  • 保障我國土地資源安全的若干戰略思考
    未來20年,我國將迎來人口高峰和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將主要集中在耕地緊缺、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保育用地不足等方面。以耕地資源為核心的耕地保護與建設佔用、生態用地之間的矛盾衝突將上升為土地資源數量安全的焦點問題。
  • 「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專家座談會在京舉行
    「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專家座談會,就新形勢下「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措施應用進行探討和交流。「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耕地質量提升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和發展,其耕地質量在全國範圍內處於領先水平,但「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耕地質量提升不是一個短期工程,而是一個是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並不斷創新「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耕地質量提升的措施,充分發揮現代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在黑土地保護與耕地質量提升中的作用,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走出一條「『北大荒』黑土地在利用中保護
  • 耕地保衛戰:當利用強度接近極限時,怎麼保障糧食安全
    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現狀: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格外重要2020年10月,我國三大土豆產地之一,甘肅定西,土豆的收穫進入高峰,由於土壤板結,聯合收穫機無法使用,農民們採用了兩套不同的機器,以此避免機器將土豆和土塊一起收穫。
  • 淺談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當前我國有20%左右的土壤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汙染。近些年來多家媒體持續報導重金屬汙染問題,使得社會對該問題持續保持較高的關注度,不可否認的是,土壤重金屬汙染也是目前我國十分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
  • 汙泥有機質含量高 堆肥土地釋放重金屬
    隨著我國汙水處置效率和行業平均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汙泥量還會繼續增加。汙泥富集了汙水中約55%的有機質、30——45%的氮和85——95%的磷,如能採用適當技術加以回收利用,將成為重要的土壤營養物質來源;反之,如不能得到妥善處置,這些物質將重新釋放到環境中,成為重要的汙染源。我國汙泥特性複雜,無害化處理率低,其安全的處置和利用是我國固體廢物處理和環境保護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
  • 廣東貴嶼電子垃圾拆解業致嬰兒體內重金屬超標
    在江西鷹潭,江銅集團貴溪冶煉廠這個江西省GDP貢獻大戶的周圍,耕地10年前已不能種植水稻。陳家村——貴冶附近一個不足700人的村莊,1985年貴溪冶煉廠設廠後,該村的土質每況愈下,水稻的產量越來越少,直到10年前,顆粒無收,鷹潭市環保部門請來專家調研,確定是土壤重金屬汙染不能種植水稻。
  • 東北平原上榜
    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寒地黑土集中分布區,其中一個便是我國的東北地區,正是依託富饒的黑土,東北地區已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糧倉」。 雖然黑土非常的肥沃,也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藏,然而世界上黑土地分布的區域並不多。目前世界上有著名的三大塊寒地黑土區,這些地區無一例外都是「大糧倉」,深刻影響著所在國乃至全球糧食的產量和市場價格。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是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自然資源,據統計,我國受鎘、鉻、鉛、汞、鋅等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近 2000 萬公頃 ,約佔總耕地面積的六分之一 。
  • 農業部:我國超40%耕地面積有退化現象
    原標題:農業部:我國超40%耕地面積有退化現象   記者日前從農業部獲悉,目前,我國耕地退化面積已佔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東北黑土層變薄,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特別是一些補充耕地質量等級較低等問題,嚴重影響耕地產出。  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關鍵在耕地質量。
  • 湘江流域重金屬砷超標715倍 中遊現「血鉛兒童」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曹昌 李永華 | 湖南報導  歷時500多天,深入湘江流域10地市,重點調查郴州三十六灣、衡陽水口山等重金屬汙染工礦區,採集包括土壤樣、稻穀樣等164個樣本……  11月15日,環保公益組織長沙曙光環保公益中心(下稱「曙光環保」)對外披露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調查結果。
  • 世界耕地面積排行,美國第一,印度第二,我國第三
    1.美國耕地面積世界第一,達到了166萬平方公裡,佔到了土地總面積的18%。美國地形是中間低,兩面高,中央大平原為美國提供了廣袤的耕地。此外,美國還是世界糧食第一出口大國。2.印度耕地面積世界第二,達到了153萬平方公裡,佔到了領土面積的51.6%。
  • 東北黑土地面積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竟然400年才能增長1釐米
    原標題:東北為什麼土是黑的,黑土是怎麼形成的?我們都知道,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大黑土地我國的東北地區的黑土系列分布面積較廣,其中最典型的黑土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的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和三江平原的西部,總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其中約10萬平方公裡位於黑龍江省),與河南、江西、貴州、廣東等省區的面積相當,可謂是東北乃至全國重要的「大糧倉」。
  • 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貓」,我們這樣保護
    新華社長春8月4日電題: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貓」,我們這樣保護新華社記者陳俊、宗巍、段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黑土高產豐產,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 蝦頭變黑了是重金屬汙染?你還在吃嗎?
    可是有點時候會看到蝦頭黑了,心裡總感覺不衛生,甚至聽別人說是重金屬汙染。但是事實是這樣嗎?今天小小營養師查了好多文獻,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到底是 怎麼回事。總的來說,蝦頭變黑和重金屬汙染真沒有太大的關係,蝦頭變黑主要是體內的酶的作用的影響。動植物體內普遍存在一種叫酪氨酸酶的物質,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步形成醌類物質,然後再形成優黑素、褐黑素等黑色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