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極萌物匯 飛翔的南極精靈們)
南極萌物匯 飛翔的南極精靈們
南極海鳥多達50餘種,但在茫茫海面上,由於許多海鳥數量少、體積小、飛行速度高,有幸得見其中幾類已十分難得。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些飛翔在冰雪大陸的南極精靈們,「南極萌物匯」將通過科考隊員鏡頭中記錄下的畫面,採訪相關研究專家,推出上、中、下三篇南極海鳥專題介紹。今天推出中篇。
【「大塊頭」的食腐者——巨海燕】
漸變的羽毛,粉色的鼻管,晶瑩的眼眸……
有沒有我的外表傾倒?
此時,我是一隻安靜的海鳥。
別逗了,以上,那都是假象。
當我展開兩翼翱翔海面,用犀利的眼神搜尋食物
你才會知道:原來海鳥可以這麼大!
專家有話說:
巨海燕體重可達4-5公斤,它們最顯著特徵是其巨大的管狀鼻管。
起飛時,它們必須在地上或水面上助跑10多米遠,就像飛機在跑道上滑行一樣。飛行時,兩翼端間的距離可達2.2米。
巨海燕從體色和嘴喙的顏色可分為南北兩個品種,南巨海燕又稱巨鸌(Macronectes giganteus)通常體色較淺為棕灰色,喙尖為淡綠色,北巨海燕又稱霍氏巨鸌(Macronectes halli)一般體色較深為深棕色且喙尖為淡紅色,但是還存在體色為白色系型的小部分個體,它們是南極鸌科中個體最大的,也是南大洋最頂級的食腐動物。
呈環南極分布,最南可達冰區,最北可進入亞熱帶海域。每年十月它們以石子和雜草為材料在一些亞南極島嶼的山尖或平地上築巢產卵,雙親輪流孵蛋,孵化期55到66天。它們通常以其他動物的腐屍為食,也會捕食海角鸌、南極鸌等其他體型較小的鳥類,也會從海面捕食烏賊、磷蝦和魚類。它們非常熱衷於跟隨船隻,伺機撿食垃圾,因此也常會誤食延釣魚鉤至死。
【逍遙的行者——漂泊信天翁】
我的名字裡有詩和遠方,
所以我選擇「流浪」。
整個南大洋上都有我的身影,
我是匆匆的旅人,是一路向南的行者。
專家有話說:
漂泊信天翁(學名:Diomedea exulans,英文名:Wandering Albatross)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信天翁,體重約為6.46.4-11.3公斤。
漂泊信天翁是現存鳥類中翼展最大的,它的平均翼展可達3.1米,目前被證實的最大的漂泊信天翁的翼展達到了3.7米。巨大的翼展賦予了漂泊信天翁它們良好的滑翔能力,它們可以在空中停留幾個小時而不用揮動翅膀。
一般來說,羽毛的顏色和他們的年齡有關,成年漂泊信天翁的身體都是白色的,翅膀一般是黑色和白色。雌性的翅膀會比雄性的更白一些,尖端和翅膀後緣是黑色的。他們的頭部側邊也會有一個不明顯的桃子狀的斑點。
漂泊信天翁善潛水,是最會潛水的信天翁,可以下潛12米深。它的胃也很奇特,會因為天氣的變化而改變食物的種類。
狂風猛浪的西風帶,是許多船隻和鳥類的禁區,但也是信天翁飛行的理想之地。它常利用西風從西向東作長距離的飛行。
雖然一生漂泊,但我也有對愛情的渴望……
專家有話說:
漂泊信天翁4歲以後就能準確地飛向自己的出生地,開始尋找配偶,一般要「考察」一兩年,才能認定這門「婚事」。它們的巢呈火山狀,用植物建造,在底部寬約一米,頂部寬約半米。一次繁殖只生一個蛋。孵化要78天,看護20天,還要定期餵食,雌雄雙方會共同承擔養育後代的責任。
【高冷——灰頭信天翁】
不不,那不是陰影,那就是我的頭部。
雖然我叫「灰頭」,但我並不「土臉」,
確切的說:我是一隻帥氣又高冷的鳥~~~
專家有話說:
灰頭信天翁(Gray-headed Albatross)廣泛分布灰頭信天翁分布在亞南極島嶼及南部海洋。體重2.6-4.4公斤,身高可達約63公分、翼展2.2公尺,其上下喙有橘黃顏色並有灰色的頭部。它們常築巢在巖崖,其孵化期約為70天,且雙親一齊輪流孵蛋及撫育幼雛,幼雛需時約4個月便成熟獨立。比其他種信天翁更喜歡在較冷的海域捕食,且不大喜歡跟蹤船隻。
【高貴的「藍眼睛」——藍眼南極鸕鷀】
快看我優雅的姿態,高貴的藍眼橘肉冠。
每次低頭看水裡的倒影,都要被自己帥哭了。
呃……Pose都擺好半天了,那個拿相機的,還不快給我拍張寫真
專家有話說:
南極鸕鷀(學名:Phalacrocorax bransfieldensis,英文名:AntarcticShag)是一種水鳥,體長75-77釐米,翼展1.24米。它有一雙明亮的藍眼睛和醒目的柑橘色鼻肉冠。黑色的羽毛自頭頂沿背部覆蓋全身至尾部。白色羽毛則沿脖子、胸部至腹。
分布於南極半島及其周邊島嶼。目前全球數量約有12,000對。通常在企鵝巢區邊緣營巢,棲止時在石頭或崖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
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它們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其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在能見度低的水裡,往往採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致命一擊。這樣,無論多麼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脫。在昏暗的水下,鸕鷀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們藉助敏銳的聽覺捕捉獵物。
專家介紹: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妙星
記者榮啟涵 「雪龍」號於南極
【說明】以上圖片多為第33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妙星、第32次南極科考隊隊員穆連慶拍攝。如無授權,請勿擅用。
(原標題:南極萌物匯 飛翔的南極精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