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21日訊 研究人員19日警告,過去一個世紀裡,受人為活動影響,地球上脊椎動物的滅絕速度比先前加快了100多倍,這表明地球可能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而人類如果不採取措施遏制這種狀況,或許將成為早期受害者之一。
與人為活動有關
過去5.4億年間,由於地質或天文事件,地球發生過5次大規模物種滅絕,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動物。最近的一次據信是大約6500萬年前,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
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進展》雜誌發表報告稱,地球可能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與前5次不同,這次物種大滅絕與人為活動的影響息息相關,可能是現代人類真正經歷的第一次。
滅絕速度達百倍
研究中,基於脊椎動物滅絕的化石記錄和其他歷史數據,研究人員把脊椎動物物種在現代的滅絕速度和人為活動佔據主流前的自然滅絕速度,即研究所稱的「背景速度」進行了比較。
由於人類無法確切掌握地球45億年歷史進程的點點滴滴,因此難以估算出「背景速度」。為此,研究人員特意把「背景速度」設定為普遍估算速度的兩倍。也就是說,即便基於最保守的估計,如果每100年裡每1萬個脊椎動物物種中有兩個哺乳動物物種滅絕,那麼「過去一個世紀裡,脊椎動物物種的平均滅絕速度是人為活動出現前自然滅絕速度的近114倍」。
但報告仍然寫道:「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我們的目的是衡量出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真實下限值,這一計算結果很可能低估了(物種)滅絕危機的嚴重性。」
人類首先滅絕?
報告第一作者、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研究員熱拉爾多·塞瓦約斯說:「如果(這樣的滅絕速度得以)持續下去,這些物種可能需要數百萬年時間才能恢復,而人類自身有可能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初期便消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數據表明,目前有大約41%的兩棲類動物物種和26%的哺乳動物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報告認為,物種滅絕的原因與氣候變化、環境汙染以及亂砍濫伐等人為活動的影響息息相關。(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