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6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通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中,籌備新政協的23個單位中沒有九三學社。然而,3天後通過的《關於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中,九三學社卻赫然在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九三學社成立於1946年,它的成立與毛澤東有很大淵源。抗日戰爭末期,重慶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對時局極感焦慮,經常聚在一起交換看法。受五四精神影響,他們將座談會取名民主科學座談會。抗戰勝利後,大家要各奔東西,座談會面臨解散,想到一年多來大家一起座談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礎,他們希望能成立一個永久性團體。
恰逢毛澤東到重慶與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聽到許德珩介紹民主科學座談會的情況,毛澤東就說:「既然有許多人參加,就把座談會搞成一個永久性政治組織。」許德珩說:「我們也在考慮這樣做,就是擔心人數太少。」毛澤東打消了許德珩的憂慮,說:「人數不少,即使少也不要緊,你們都是科學文教界有影響的代表人物,經常在報上發表意見和看法,不是也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嗎?」在毛澤東的關懷鼓勵下,許德珩等人把民主科學座談會改組成一個永久性組織。1945年9月3日,為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他們將民主科學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1月9日,許德珩等舉行九三座談會,並成立九三學社籌備委員會。5月4日,九三學社在重慶召開成立大會,九三座談會遂改為九三學社。8月,九三學社中央遷到北平,在重慶、上海、南京分別成立分社,密切聯繫一批進步和中間教授及其他高級知識分子,參與時政。
▲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11月25日,中央統戰部經過多次徵求民主人士意見和反覆協商,達成新政協籌備會「由中共及贊成中共中央『五一口號』第五項的各主要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等共計二十三個單位的代表組成」。
23個單位中沒有九三學社,但134名代表中有九三學社社員3人,分散在其他界別。九三學社理事長許德珩既是新政協籌備會第一小組(擬定參加新政協之單位及代表人數)組員,也是第三小組(起草《共同綱領》)副組長,但他和梁希分別作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央大學教授位列「民主教授界」;侯外廬作為歷史學家位列「文化界民主人士」。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會議開幕,九三學社作為一個團體,並未成為參會單位。
九三學社到底有沒有響應「五一」號召呢?
▲九三學社在北平《新民報》發表《擁護中共「五一」號召暨毛澤東八項主張的宣言》影印件。
1949年1月26日,九三學社在北平《新民報》發表《擁護中共「五ー」號召暨毛澤東八項主張的宣言》。《宣言》指出:「中共中央建議召開無反動派參加之新政治協商會議,解決國是,同人等認為唯有循此途徑,始可導中國於民主、自由、富強、康樂之境,願共同努力,以求實現」。這時距離「五一」號召發布已經過去了八九個月,究其原因,在於當時九三學社總社所在的北平還屬於國民黨統治區,恰如周恩來所說,「還不便以團體面目出現」,中共「還希望那個團體在地下工作上有所作為」;「九三學社的領導人跟北平的地下工作同志是有聯繫的,曾經掩護過很多同志進行民主運動。當時我們還是期待著這個組織在北平繼續開展工作,因為當時北平還沒有解放。」
這個《宣言》的發布還讓周恩來發了一次火。《宣言》發布後,因為《新民報》影響有限,加上新華社沒有及時報導,知道九三學社響應「五一」號召的人並不多。為此,周恩來曾經嚴厲地批評過新華社。後來任新華社社長的吳冷西回憶,新華社進城後首先碰到的敏感又陌生的問題就是關於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宣傳問題,他記得有兩件事周副主席特別生氣,嚴厲地批評了他們,其中一件就是「九三學社在北平剛解放就發表一個對時局的宣言,擁護我黨主張,反對國民黨繼續打內戰,但新華社北平分社沒有報導」。
1949年6月15日,政協籌備會召開後,周恩來在新政協籌備會《組織條例(草案)》的解釋報告中說,中共在哈爾濱確定參加單位時,考慮到九三學社進行秘密工作的益處更大,因此沒有邀請參加,希望在正式的新政治協商會議中再邀請。隨後,周恩來建議許德珩代表九三學社提交一份情況報告,作為正式申請。許德珩代表九三學社向籌備會提交由他和黃國璋、薛愚、潘菽、笪移今等5人具名要求參加新政協的申請,並附上《九三學社工作報告》。《報告》介紹了九三學社成立經過、所做工作和發揮的作用,其中特別說明身處國民黨統治區的九三學社無法像在香港的其他民主黨派一樣及時公開聲明,響應「五一」號召的情況。
經過充分討論協商,最終第一小組向籌委會提交的審查意見認為九三學社因其總部在北平,當時處於國民黨反動統治之下,不能發表公開聲明,直到1949年1月26日才發表宣言,擁護中共「五一」號召。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民主運動,為爭取解放戰爭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應邀請其參加新政協。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九三學社代表合影。前排左起:黎錦熙、許德珩、袁翰青;後排左起:葉丁易(候補代表)、吳藻溪、薛愚。
6月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九三學社被正式確認為中國民主黨派,成為參加新政協的組成單位之一。
▲1964年2月13日,毛澤東同志在人民大會堂邀集黨內外人士召開教育工作座談會。前排左起:許德珩、彭真、劉少奇、郭沫若、邵力子、毛澤東、黃炎培、陳叔通。
執筆人:馮雪利
來源:《老一輩革命家在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