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蘇富比的早餐》第2篇拆書稿。
其實讀到第二章內容的時候,很多人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本書壓根不是什麼藝術小白的入門書籍。
我覺得這樣說,對又不對。對是因為在長達近100頁內容裡,最大的閱讀壓力就是被各種人名以及沒有配圖的藝術品名淹沒,對於了解藝術史的盆友來說這本書的立意點確實能讓人眼前一亮,但並沒有帶來多少新的知識紅利。
不對則是因為從商業角度,胡克又的確將市面上有能力吸引大眾的作品分析的足夠全面。那些被許多人稱為「蘇富比的八卦趣事「我想恰是作者用意,如果能以這樣風趣幽默的形式讓讀者產生了解藝術的衝動,這難道不足以算是」領入門「?
言歸正傳,與第三章的藝術作品細節對價值的影響相比,在這一章裡,雖然內容鬆散但邏輯線還是非常清晰,主要是從宏觀上向我們詳細闡述了藝術風格和藝術主題對價值的影響。
在我們撈取乾貨前,先來看一看題目是怎麼回事。
這是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的「罐裝屎」,在上個世紀曾經引發過巨大的爭議。戲劇性的是,這類藝術就是放到現在也依然具有登上微博熱搜榜的能力。
有很多人會好奇這裡面究竟裝的是不是屎,卻又不敢打開,怕一打開價值就沒了。也有不少藝術界的人會說其實裡面就是石膏。
敬畏的人對待它會像對待一瓶無價之酒,打不打開?這是個問題。打開前的神秘與嚮往和打開時那充滿儀式性的一刻,都會讓接下來對一件藝術品的神化與毀滅變成具有象徵性的意義,終極美學的愉悅感也只存在於那一瞬間。
而不屑的人對待這件藝術品就真的只是拿出一副對待屎的應有態度。
那麼,一件如此「平庸」的藝術品,能夠對不同的人有如此大的價值差異,關鍵變量在哪呢?
胡克用一個公式給出了回答:平庸性+諷刺性=藝術
get到諷刺點的人自然奉其為藝術,get不到的就會憤慨「這當我傻嗎?一罐該死的屎能要12萬美金?」
但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思考的是,這個諷刺點究竟是在諷刺那些為一罐屎趨之若鶩的暴發戶買家還是一罐屎都能抵一座房的貨幣價值,是在諷刺那些理解不了藝術的門外漢還是為一罐屎的藝術價值爭個高下的人們,是在諷刺整個社會的情緒和關注點還是在諷刺那些中規中矩創作的藝術家們只會墨守成規?
與此類似的還有「一袋垃圾、一個詞語、一堆糖果」,雖然它們都有一個聽上去合理的定義分類,「自毀藝術、藝術的平庸性代表、藝術的創新性(觀念性藝術)」。但這很難說究竟是商業賦予的價值還是源於人們骨子裡渴望改變「一成不變」的天性,即便這樣的藝術出現是有跡可循的。
胡克用了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刻奇」來描述這種諷刺性的藝術。對於現代藝術的特點,按照他的說法我理解為現代藝術是用刻奇的方式來解構傳統藝術,再根據不同時代的社會情緒和藝術家的個人經歷來重構新的主義。
簡單理解,就是83版《神鵰俠侶》是傳統藝術,於正翻拍的版本就是現代藝術。你不能否認於正版的藝術性,因為所謂刻奇就是使某物變得廉價,無疑於正在這一點上做的十分出色。同時於正版《神鵰俠侶》為他本身這個「藝術家」及其「作品」帶來的商業價值也完全滿足了兼具諷刺性這一要素。所以他不僅可以稱得上「藝術家」(導演),同時也是一個走迎合大眾路線的「商業派藝術家」。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概念後,有關胡克提到的藝術風格就都好理解了:抽象藝術、情慾藝術、敘事藝術、裸體藝術、異國主義、印象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
在我看來,其實所有主義的發展都是在尋求創新,是一個打破舊秩序的一個過程。
有的是尋求技法上的創新、有的是尋求構圖上的創新、有的是尋求色彩和線條上的創新、有的是尋求美學觀點上的創新、有的是尋求思想上的創新、還有的則是尋求個人靈魂的創新,或者也可以說是突破。
第一批反對畫家和題材被既定關係束縛的藝術家成為了抽象派先鋒,像是莫奈、雷諾瓦;
第一批挑起性解放革命,探秘交合之下人性本源的細密情感的藝術家成為情慾藝術的領頭羊。只不過還是那句,敬畏藝術的人看到的是親密無間傳遞出的殘忍現實主義的視覺語言,體會到的是對人類境遇更廣泛的共情。不屑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副春宮圖」,感受到的只有自身被挑起的欲望。
第一批打破傳統人物和主題被文學限制的人創造了讓故事以圖畫式方式敘述,同時賦予圖畫意義的繪畫風格,即敘事藝術。在歷史多代人的拋光下,波普藝術和新現實主義則又賦予這種藝術新的生命,用刻奇的角度理解,我認為如今很多人喜歡的漫畫也算的上是這一風格。
第一批嘗試反抗北歐清教主義禁錮和束縛,嘗試讓人們面對自己虛假的德行高尚和道德感的藝術家成為成就裸體藝術的功臣,他們喚醒了當時一部分社會麻木的群眾,同樣不屑的人眼裡卻還是依舊只有不堪入目的低俗和單純的情慾。
而後三種主義派風格,則可以用這樣一種排序來理解:印象主義、異國主義、超現實主義。
這樣排序的原因首先是印象主義派藝術家突破的是傳統歷史和宗教,他們把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覺享受,無關乎主題與內容。
而異國主義則是又一次加深了印象主義乃至後印象主義。像是義大利、阿拉伯、日本、大溪地島都用自身濃墨重彩的大色塊景觀深刻的影響到印象派畫家。像是梵谷就是日本藝術的極度崇拜者,所以我們不難思忖《向日葵》多少是有日本藝術的產物。
只不過非常具有諷刺性的是,當這種風格開始定價後,有些追逐金錢的狂熱商業派畫家們會開始「憑空創造」帶有異國風情的畫作,中東的買家從歐洲畫家手裡買到了那些與本國文化無限接近的戰利品原作,竟還認為是榮耀。
至於超現實主義,我們大可以認為是在對印象派的一種突破,因為這次脫離的不是主題和內容,而是乾脆連現實的視覺實物都脫離了。這種藝術在我們的時代尤為常見,比如巨型的貓和小人類。
對於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我覺得與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關係。就像胡克說的,「世界是需要一種狂想,來維護人類精神中不可預見的必然和天然存在的自由。」否則我們的生活會逐漸被科學、理性所同化而變得機械化、僵硬化。
寫到這裡,我突然覺得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接下來的藝術主題與藝術風格的關係,也許不夠準確,但能讓胡克的邏輯線在此處更為合理:
「如果說藝術風格的衍變是對傳統藝術的突破,那麼藝術主題便是傳統藝術當中難以撼動的創作中心。」
尤其是當藝術風格以傳統藝術主題為原始細胞進行不斷裂變都能產生如此的商業價值,那以這些中心創作的無論有沒有疊加後續風格都可有難以估量的價值。
所以我們十分有必要了解在商業世界能夠影響到一件作品增值溢價的藝術主題有哪些。
動物、紅衣主教、風俗畫、歷史和聖經、室內、風景、雨、鐵路、靜物、競技、戰爭、肖像。
我們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自然環境(包括動物、風景、雨、肖像、自然靜物)
信仰習俗(紅衣主教、風俗畫、歷史和聖經)
人造生態(室內、鐵路、競技、戰爭、人造靜物)
第一類無論是否從主體性而言,都是長盛不衰的。創作者以自然環境為內容,其實和詩人作家一個道理,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情於景等等,這裡的確不乏一些刻意取悅大眾而作的藝術品,但不提那些,我覺得還是大部分還是「寫實」和「反諷」結合。
信仰習俗這類我倒是認為是主「諷」。反教權、教條、習俗一直都是藝術史上優秀的議題。通過刻畫一些主教人前後不一的滑稽和虛假,刻畫一些隱藏在大門後的瑣碎隱私日常,滿足人們天生的偷窺欲和渴求平等強烈欲望。起碼提醒了大眾無論是否有身份差異、時代差異、背景差異,過去與現在的人們都沒什麼不同。
最後的人造生態,以其為創作內容的藝術家們在我看來更像是社會中具有憂患意識的智慧者。戲劇的是,他們雖然心思敏感,但卻是最早看到人類對自然、未來、自身的影響的人。他們看穿了鐵路帶給人的便利和安心(通向的路是固定而可知的)以及極速化的未來帶給人的焦慮。他們看穿了人難以罷黜的競爭欲、勝負心以及掠奪殺戮的激情本質,又同時看到人們渴望一間屋一扇窗的邊界感。
真的不難看出,其實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是革命者。作家使用的是語言和文字來為一場群眾運動鋪路,人們需要聽到他們的聲音。而畫家雕刻家們則用的是視覺圖畫來點燃革命的激情,人們需要看到他們呼喊的模樣。兩者同樣都是用赤誠的靈魂成為一個歷史的推動者。
對於拍賣行來說,他們是在藝術家和其作品中識別可以燎原之火的火星。但對於我們大眾來說,我們應該學會識別那些隱藏在畫作之下的自我意識、集體意識甚至社會意識,這能讓我們保持清醒。
以上是《蘇富比的早餐》第二部分的內容。我是果果,如果覺得有所收穫或意猶未盡,請繼續關注下一篇拆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