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話說的好,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對於傳統木工來說,刨子可謂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決定刨子好用與否的,除了手藝,還要有一張質量過硬的刨刃。
在中國北方,木工手刨中安裝的刨刀一般被稱為刨刃,而電刨或機加工中用的才叫刨刀。我們就按照這個習慣進行表述。
作為上世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的刨刃,其的樣式有拉刨刃、推刨刃;型號有寬窄之分;品牌就更多了,什麼金兔、金馬、光明、旅刃、金星、寧津、雙王等。但對於推刨刃,業界共認有三大名牌:金兔、金馬和光明。
我們曾經詳細聊了上海金兔牌刨刃的前世今生,今天我們再聊聊濰坊的金馬,至於光明,我們下次再聊。
一、金馬刨刃產生的背景——從紅爐到合作社
濰坊古稱濰縣,明清時期就是有名的手工業生產地,素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號稱「九千繡花女、三千銅鐵匠」。
1935年,僅在縣城東門外白浪河北沙灘和北關一帶就有120家、420人從業。均以某某爐坊為營業字號,每逢縣城集日,各在門前陳列產品供選購。
這些紅爐的產品分為三大類:工具、農具、家具。工具也叫「匠做工具」。比如鐵匠用的鉗子、錘子;木匠用的錛、鑿、斧、銼、刨刃、鳥刨、鋸條;鞋匠用的鞋匠錘、胡桃鉗、針錐子;石匠用的洋鎬、八稜錘、炮釺子、手錘;農具有鋤、鐮、鍁、钁、鉤、掛等;家具有菜刀、炒瓢、鍋鏟子、鐵勺子、爐條、火柱、火筷子等。
這些產品除供當地農村外,還遠銷濟南、郯城、惠民、煙臺等地。史稱「二百支紅爐」。後來許多村莊發展成專業村,可謂各村有各村的妙招:梨園專門打釘子,河灣專門打鐵勺子,上虞河打斤貨、條貨——他們把論片的叫片貨,論斤的叫斤貨,論條的叫條貨,這是鐵匠自己的術語。
當年行內有一句俗話:不是不賣錢,而是貨不全。意思是,貨不全就別想掙錢。這應該算是生態鏈產品的雛形吧。
解放後,濰縣改為濰坊市,傳統各自為戰的紅爐鐵匠鋪,也被整合成九個紅爐合作社。最早的時候,這些合作社按數字順序排列:一、二、三社在東市場,四、五、六社在上虞河,七社在北胡住,八社在河灣,九社在梨園。後來經過整頓改組,七社與九社同其他單位合併,其餘單位都定了社名,一社叫新勝,二社叫新利,三社叫同勝,四社叫紅星,五社叫鍛制,六社叫聚勝,八社叫宏勝。
當時的人可能永遠也想不到,正是這些土的不能再土的手工業作坊,最終奠定了濰坊金屬工業的基礎。
上圖為新利社出的工農牌刨刃,據張可豹老師介紹,當年濰坊其它紅爐出的刨刃,雖然品牌不同,但都有紅星圖案。因此,金馬的前身紅星刨刃,很可能不是商標——畢竟那時代沒有商標意識——而是一種約定俗稱的標識。
從1956年到1966年,這些合作社完成了手工業的技術改造,鐵匠扔掉了鐵匠錘,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生產,部分產品也由鍛打改為衝壓成形。
二、紅星合作社、濰坊工具廠和金馬牌刨刃
30年代初的時候,濰縣有三個鐵匠,匠頭叫潘子忠,三人合夥開始仿造生產拉刨刃。據說是「運用從青島學到的『粘鋼』秘方」,但實際上貼鋼工藝中國古已有之,我手裡就有鐵匠自打的貼鋼刨刃。但不管怎樣,反正工藝挺複雜就是了,每天只能打造十片左右。
1950年,他與馬恆瑞等20多個紅爐主組成生產聯營,在月河崖以簡易工具生產刨刃等木工工具。
1951年,以生產聯營組為基礎成立濰坊市紅星生產第四合作社,社員130人,設備有1臺手搖磨光機、1輛小推車和30支紅爐。1952年11月,改名為濰坊市紅星工具生產合作社。1955年年產量達到了2000片。
這是我收藏的文字排序從右至左的「紅星工具生產合作社」的刨刃樣本,推測就是這個時期的。
1956年,與新勝農具合作社合併,改為濰坊市第一農具生產合作社。1957年又分社,成立濰坊市紅星金屬工具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由 手工操作逐步走上半機械化,生產有了好轉。
1958年合作社易名為濰坊市紅星合作工廠。1960年改回濰坊市紅星工具生產合作社,而「紅星工具生產合作社」字樣從左往右排序的刨刃,應該就是這個時期的產品。這一時期因受「左」的思想影響,生產很不景氣。
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工藝也由單片上鋼,改進為一次10片上鋼。1964年又對球化爐進行改革,實行科學配鋼,使產品具有鋒利耐用、不崩不捲、研磨方便的特點。技術指標全部採用ISO國際標準,產品銷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伊朗、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和香港地區。
根據張可豹教師考據,金馬牌商標大約在63年至65年間開始使用的。在這之前生產的刨刃都打的是紅星商標,生產廠名則各式各樣,有:某某合作鐵工廠、紅星金屬工具合作社、紅星工具社、紅星工具生產合作社等等。
根據人民日報1962年4月7日的報導,當時紅星工具生產合作社年產量的65%左右為刨刃,其它還生產錛、斧頭、銼刀、鋸條等工具。在報導裡還提到他們首創的一種做法,現在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
因為原料不過關,所以社裡特地抽調四名有經驗的老工人,在原料倉庫內專門負責「試鋼」。現在在每一種鋼材投入生產以前,都首先由「試鋼」人員作鍛打、磨光、熱處理等小型試驗,確定這種鋼材適於生產那種產品,能不能保證質量,然後量材使用。
由此可見,那個年代國內鋼鐵工藝是如何的落後了——甚至不能保證不同批次鋼材的一致性。那些迷信老貨的工具控們可長點心吧。
在濰坊市知名企業目錄中記錄:1951年建立的濰坊市紅星工具生產第四合作社,於1953年12月組建濰坊工具廠。這個時間應該是不對的,因為從人民日報的報導來看,至少在1962年4月,金馬廠的名稱依然還是紅星工具生產合作社。
1965年,紅星工具生產合作社定名為濰坊市工具廠,產品也由多種木工工具轉為木工推刨刃單一產品,效率、質量均提高。至此,金馬牌推刨刃成為這家廠子的唯一產品。
上圖是我手裡收藏的一片金馬拉刨刃,可以看到生產日期是65年4月,這應該是濰坊工具廠最後一批拉刨刃。
上圖為初期的漢字金馬標推刨刃。65年改名後,當年產值114萬元,利潤14.1萬元。至1976年,連續12年推刨刃皆為主要產品。同期內還少量生產木鑿、胡桃鉗等。
上圖為金馬鑿子的樣本。至1978年,金馬推刨刃產量達到340.6萬塊,完成工業總產值402萬元,利潤36.7萬元。
1979年後,工具廠重點發展鋼窗產品。1981年,鋼窗車間分家另外建廠,工具廠仍以木工推刨刃為主要產品。當年在全國同行業評比中,名列第一名。8月,獲「質量獎」和「銀質獎」。為克服單一產品生產不足的困難,1982年研製出木工電刨床。1983年10月,該企業上升市屬。1986年10月,該企業復又劃歸濰城區,時有職工466人,固定資產原值304.5萬元。刨刃仍為主要產品,產量272.5萬片。1989年,產刨刃389萬片,獲利稅96.8萬元。
至1990年末,濰坊工具廠共有職工502人(其中固定工376人),廠區生產建築面積10384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509萬元,主要生產設備81臺,刨刃產量327萬片,工業總產值610萬元,稅金21萬元。
根據網上資料顯示,濰坊工具廠於1991年1月14日,將廠名變更為濰坊工具廠(濰坊銅帶廠)。三年後,經營範圍由木工刨刀、釘書機製造,擴大到輕工刀具、銅帶銅箔、金屬帶、箔材等。
據推測,應該是刨刃銷路出了問題,廠子於是開始了轉型努力。但是很不幸,有證據表明,他們的努力很快的就失敗了。
濰坊工具廠的執照於1996年8月19日被註銷,當時廠子應該是徹底涼了。人員設備被掛到了濰坊動力機廠,附帶著還有金馬牌商標的使用權,所以金馬刨刃同期仍然有少量生產,不過在96年至2001年之間,銅帶一直是該廠的主打產品。
時間到了2002年,濰坊動力機廠也掛掉了,被濰坊市光益工具有限公司收購。2008年11月,又被臨沂市金馬五金工具有限公司收購。
2010年,金馬的商標由濰坊動力機廠,正式過戶給臨沂市金馬五金工具有限公司,而這家公司就是現在市面上見到的新金馬刨刃的東家。
三、一些歷史細節
細節一:
金馬牌商標大約在63-65年間開始使用,由於當時商標意識基本等於零,所以具體註冊時間已經不可考了。不過可以推斷的是,金馬牌刨刃的前身紅星標誌,應該不是正式商標,因為當時新利社的工農刨刃也會打上紅星,所以這應該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圖案。
換句話說,在金馬牌使用之前,紅星社的刨刃很可能始終在「裸奔」。
細節二:
上面說過,張可豹老師考據後認為,金馬圖標大約在63-65年間開始使用,65年廠子改名為濰坊工具廠。所以,存在著打著紅星工具社名的金馬標刨刃,但時間較短。
1979年中美貿易協定實行以後,國內開始整理商標,於是金馬商標重新被註冊,註冊號:127741。據張老師介紹,有英文的金馬一般用來出口,而中文金馬是內銷的,因此從64年開始,英文和中文金馬牌的標誌一直是並行使用。
細節三:
在90年代以前,濰坊的金馬刨刃,一直是與上海的金兔齊名的著名品牌。雖然那個年代不興什麼第一生產力之類的話,但事實上產品質量卻是與科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濰坊紅星鐵業生產社製造的刨刃,就被認為可與英國的名牌「雙環」刨刃相媲美 。
1964年,對球化爐進行改革,實行科學配鋼,使產品具有鋒利耐用、不崩不捲、研磨方便的特 點。技術指標全部採用ISO國際標準,產品銷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伊朗、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和香港地區。
1977年,山東工學院協助濰坊工具廠搞技術革新,以「利用熱軋餘熱細化碳化物新技術」,取代了普通球化退火,不僅解決了刨刀崩刃的問題,使金馬刨刀在金相組織和使用性方面趕上了西德「雙眼」等外國名牌刨刀,更厲害的是每年還可節煤120噸。
這為金馬刨刃在1981年、1984年兩次獲國家銀質獎打下了基礎。這個革新項目本身,還獲得了1982年輕工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及省科技成果二等獎。主要研製人:於家洪、朱維平、張志超、安邦倫。
細節四:
金馬牌商標,就是下面這個:
目前的所有者是臨沂金馬五金工具有限公司,該公司同時還有狼牌刨刃的商標所有權。而這家公司其實也是永康系的企業。也就說,到目前為止,浙江永康人不只擁有金兔牌商標,還將金馬牌商標收入囊中,坐擁兩大傳統刨刃名牌,果然不愧是國內五金工具第一縣。
據張可豹老師介紹,當前的金馬刨刃有發明專利的,一種複合鋼技術。而金兔沒有這個專利,用的也是金馬的複合鋼專利材料,也就是說當前金馬和金兔基本沒有區別。可為什麼金馬和金兔隸屬公司不同,但可以用一樣的技術呢?八卦在最後……
四、金馬刨刃的歷史榮譽
金馬刨刃的出口始於1964年,是通過上海的進出口渠道實現出海的。曾暢銷新加坡、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伊朗、伊拉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
1979年,被評為部優質產品。
1981年4月,濰坊工具廠生產的「金馬」牌木工推刨刃,在全國同行業評比中獲第1名,8月獲國家銀質獎。
1985年,「金馬」牌木工刨刃再獲國家質量獎銀牌。
有記錄顯示,至2001年的時候,金馬刨刃還是省級名優產品。
張可豹老師將所有時期的金馬刨刀都了硬度測試,發現其品質十分穩定,這種質量上的穩定性明顯好於上海的金兔牌。因為金兔牌有個別時期質量十分差勁。
五、最後聊一個八卦
既然是八卦,可靠性本人自然是不做保證的,僅供大家娛樂,特此聲明。
以前曾與永康地的一位經銷商聊天,曾經聊過刨刀品牌。據他說:狼牌和金兔的老闆是親戚關係,而上面講過,狼牌與金馬都是一家公司的產品。按照肉爛了也在鍋裡的原理,金兔與金馬用同樣的專利技術,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三個品牌中金兔是最好的,這是老闆的原話。」這位朋友最後補充道。
好了,關於金馬牌刨刃的話題就聊到這裡,我是愛給工具考古的老嚴,有機會我們再分享光明牌的前世今生,歡迎關注。
如果有誰還知道關於國產刃具的舊聞逸事,還請在留言區交流,感謝分享。
最後,感謝濰坊市史志辦的卓越工作,整個查閱系統用戶體驗一流,使我在查閱資料過程中享受到深切的尊重。
感謝上海張可豹老師數年來的調查工作,無愧於國產木工刃具知識第一人之稱。
感謝木工調查群各位同仁無私分享的資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最後,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