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希望所有不能好好養孩子的父母,都不要再生孩子了。 —— 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陳衝在微博上分享了女兒Angela哈佛畢業,並獲得了哈佛最高獎項的消息。
在分享中,陳衝既激動又驕傲,回憶了自己和女兒之間相處的點滴,稱讚了女兒的成長,到最後竟想「好好哭一場」,感動了不少網友。
01 | 祝賀聲中刺眼的質疑
中國人歷來樂於在「升學」和「畢業」時為別人道一聲祝賀,評論區裡不少網友都向她表示祝賀。
但我也注意到,評論區前幾名熱度的留言中,竟然有非常多的質疑,讓我大感意外。
一條「女兒很優秀,那麼被你不想要的那個孩子呢?」的簡單留言,竟然得到了網友超過4萬個點讚。
類似的留言還不止一條,夾雜在「稱讚」之中,顯得格外矚目。
結合著網友的線索,我在網上找了一些相關新聞,大致理清了事情的脈絡。
原來,陳衝在1998年向中國收養中心提出國際收養申請(當時陳衝為美國籍),請求收養2歲以內的孩子。隨後,陳衝的媽媽和丈夫彼得(美國籍)通過廣西南寧社會福利院收養了一對雙胞胎女嬰。
同年(1998年),陳衝自己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之後在公眾場合出現時,陳衝帶著的一直兩個親生女兒,當年領養的雙胞胎女兒卻不見蹤影。
這引來了網友們的疑惑,後來才得知領養的雙胞胎女兒是被陳衝轉讓給了一對紐約夫婦。
這個「領養後轉送」的經歷,人民網和騰訊新聞都有相應的報導,將雙胞胎轉送他人,當年應該確有其事。
由於雙胞胎已經完成了國際領養手續,中國的領養法律確實無法繼續幹預,後續的轉送手續等都需依照美國法律進行操作。
作為公眾人物,陳衝一直未對這件事有過任何的回覆,也未對國內網友有過任何解釋。
之前相安無事也就罷了,但近幾年陳衝在國內翻紅,擁有了不少粉絲,也一直維護著自己「開明善良」的慈母人設。
恰逢今天陳衝曬出親生女兒的哈佛畢業照,便不難理解網友的質疑聲。
當年陳衝不辭辛苦來中國收養一對雙胞胎嬰兒,她的經濟條件也不是負擔不起這兩個孩子的養育,又在同年轉送他人,說不過去啊!
畢竟,不管從法律還是從道德的角度,一旦建立收養關係,養父母和親生父母便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和角色,中國人在感情上是難以接受這種「領養再轉送」的做法的。
最重要是的,這極有可能對領養的孩子造成比較大的心理創傷,甚至會影響一生的成長。
02 | 為什麼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如此重要?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向來不只是滿足衣食住行就夠了,他們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同樣重要。
哪怕是對於嬰兒,即使在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語言和行動能力,心靈的發展也已經開始。奧地利著名心理專家克萊因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對這方面有著深刻的論述。
她認為, 「關係」在兒童的人格塑造和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裡說的關係裡的客體,指的就是父母為代表的外在環境,主體就是兒童自己。
真正影響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是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係。這個關係對如此的重要,以至於會影響著人一生的幸福。
在嬰兒和外在環境的互動中,他們是通過外在環境給他們的反饋,來一步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
這個世界對他的回應是基本好的,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好的;倘若這個回應是不好的,相應的他們也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就像照鏡子一樣,嬰兒覺得鏡子裡面的人在對他微笑,他就會開心,反之就會很沮喪。
父母作為孩子接觸世界的第一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鏡子,他們對嬰兒的回應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就是父母為孩子創造一個持續的「有好的回應」的狀態。
相反,無論是「不好的回應」還是「沒有回應」,都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哪怕是再糟糕的關係,都比「沒有關係」的情況要好。
作為80後,我的同齡人就有不少人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從小被父母送人或者過繼給他人的經歷。
這些經歷和「陳衝將領養雙胞胎送給他人」的行為,就是「拋棄關係」的一種表現,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認知錯誤。
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接收到這樣的一種信號:我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不歡迎我的到來的,那我就不值得被愛。
同時,弱小的孩子單靠自己又無法生存,那為了獲得外界的支持,他們就不得不從小就看別人的臉色,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逐漸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童年時期形成的這個認識便是一個人最初認識世界的關係模式,這個模式的影響如此深刻,以至於不少討好型人格的人在成年後依然很難走出來。
所以,在電影《何以為家》的結尾,小主人翁贊恩才會在法庭上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所有不能好好養孩子的父母,都不要生孩子了。
因為,父母如果不能為出生的孩子創造一個「穩定的,被愛著」的關係,那出生對一個孩子來說,就不是喜悅,而是痛苦的開始。
03 | 性格,在關係中療愈
在上面的故事中,據說那對雙胞胎很幸運第遇到了一個愛她們的父母,得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對於很多人沒有遇到這樣改變的人來說,一切都需要靠自己。
國內著名心理學專家武志紅以一種動態的眼光來看待「關係」,他有幾句經典的論述:
性格,在關係中形成;
性格,在關係中展現;
性格,在關係中療愈。
沒能在童年時期擁有一段能夠滋養心靈的關係,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內心世界,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但我們也應注意到,成年後我們的變化。我們不再像嬰兒時那麼弱小,什麼都決定不了,相反,我們可以做很多事。
我們可以重新構建新的關係,不管是朋友關係、戀愛關係,還是家庭關係,都可以以我們的意志來重新建立。
當我們重新處於一種新的關係中,通過我們與對方的碰撞和對方給我們的反饋,我們就好像重新找到了一面鏡子,而關係中人都會因此而更加了解自己,有了變得更好的可能,哪怕我們會比同齡人晚了很多。
就像文章一開始陳衝在微博上還說了這句話:
Angela和Audrey(陳衝的兩個女兒)從一開始就在教我如何成為一個母親,等我終於有些感悟到了做母親的真諦,她們已經都成人了。智慧的到達,似乎永遠太晚。
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重新出發,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時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