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衝女兒哈佛畢業,為何評論區卻一片質疑?

2021-01-09 茗陽閣上的星星

導語:我希望所有不能好好養孩子的父母,都不要再生孩子了。 —— 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陳衝在微博上分享了女兒Angela哈佛畢業,並獲得了哈佛最高獎項的消息。

在分享中,陳衝既激動又驕傲,回憶了自己和女兒之間相處的點滴,稱讚了女兒的成長,到最後竟想「好好哭一場」,感動了不少網友。

01 | 祝賀聲中刺眼的質疑

中國人歷來樂於在「升學」和「畢業」時為別人道一聲祝賀,評論區裡不少網友都向她表示祝賀。

但我也注意到,評論區前幾名熱度的留言中,竟然有非常多的質疑,讓我大感意外。

一條「女兒很優秀,那麼被你不想要的那個孩子呢?」的簡單留言,竟然得到了網友超過4萬個點讚。

類似的留言還不止一條,夾雜在「稱讚」之中,顯得格外矚目。

結合著網友的線索,我在網上找了一些相關新聞,大致理清了事情的脈絡。

原來,陳衝在1998年向中國收養中心提出國際收養申請(當時陳衝為美國籍),請求收養2歲以內的孩子。隨後,陳衝的媽媽和丈夫彼得(美國籍)通過廣西南寧社會福利院收養了一對雙胞胎女嬰。

同年(1998年),陳衝自己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之後在公眾場合出現時,陳衝帶著的一直兩個親生女兒,當年領養的雙胞胎女兒卻不見蹤影。

這引來了網友們的疑惑,後來才得知領養的雙胞胎女兒是被陳衝轉讓給了一對紐約夫婦。

這個「領養後轉送」的經歷,人民網和騰訊新聞都有相應的報導,將雙胞胎轉送他人,當年應該確有其事。

由於雙胞胎已經完成了國際領養手續,中國的領養法律確實無法繼續幹預,後續的轉送手續等都需依照美國法律進行操作。

作為公眾人物,陳衝一直未對這件事有過任何的回覆,也未對國內網友有過任何解釋。

之前相安無事也就罷了,但近幾年陳衝在國內翻紅,擁有了不少粉絲,也一直維護著自己「開明善良」的慈母人設。

恰逢今天陳衝曬出親生女兒的哈佛畢業照,便不難理解網友的質疑聲。

當年陳衝不辭辛苦來中國收養一對雙胞胎嬰兒,她的經濟條件也不是負擔不起這兩個孩子的養育,又在同年轉送他人,說不過去啊!

畢竟,不管從法律還是從道德的角度,一旦建立收養關係,養父母和親生父母便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和角色,中國人在感情上是難以接受這種「領養再轉送」的做法的。

最重要是的,這極有可能對領養的孩子造成比較大的心理創傷,甚至會影響一生的成長。

02 | 為什麼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如此重要?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向來不只是滿足衣食住行就夠了,他們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同樣重要。

哪怕是對於嬰兒,即使在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語言和行動能力,心靈的發展也已經開始。奧地利著名心理專家克萊因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對這方面有著深刻的論述。

她認為, 「關係」在兒童的人格塑造和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裡說的關係裡的客體,指的就是父母為代表的外在環境,主體就是兒童自己。

真正影響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是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係。這個關係對如此的重要,以至於會影響著人一生的幸福。

在嬰兒和外在環境的互動中,他們是通過外在環境給他們的反饋,來一步步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

這個世界對他的回應是基本好的,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好的;倘若這個回應是不好的,相應的他們也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就像照鏡子一樣,嬰兒覺得鏡子裡面的人在對他微笑,他就會開心,反之就會很沮喪。

父母作為孩子接觸世界的第一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鏡子,他們對嬰兒的回應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就是父母為孩子創造一個持續的「有好的回應」的狀態。

相反,無論是「不好的回應」還是「沒有回應」,都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哪怕是再糟糕的關係,都比「沒有關係」的情況要好。

作為80後,我的同齡人就有不少人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從小被父母送人或者過繼給他人的經歷。

這些經歷和「陳衝將領養雙胞胎送給他人」的行為,就是「拋棄關係」的一種表現,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認知錯誤。

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接收到這樣的一種信號:我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不歡迎我的到來的,那我就不值得被愛。

同時,弱小的孩子單靠自己又無法生存,那為了獲得外界的支持,他們就不得不從小就看別人的臉色,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逐漸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童年時期形成的這個認識便是一個人最初認識世界的關係模式,這個模式的影響如此深刻,以至於不少討好型人格的人在成年後依然很難走出來。

所以,在電影《何以為家》的結尾,小主人翁贊恩才會在法庭上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所有不能好好養孩子的父母,都不要生孩子了。

因為,父母如果不能為出生的孩子創造一個「穩定的,被愛著」的關係,那出生對一個孩子來說,就不是喜悅,而是痛苦的開始。

03 | 性格,在關係中療愈

在上面的故事中,據說那對雙胞胎很幸運第遇到了一個愛她們的父母,得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對於很多人沒有遇到這樣改變的人來說,一切都需要靠自己。

國內著名心理學專家武志紅以一種動態的眼光來看待「關係」,他有幾句經典的論述:

性格,在關係中形成;

性格,在關係中展現;

性格,在關係中療愈。

沒能在童年時期擁有一段能夠滋養心靈的關係,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內心世界,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但我們也應注意到,成年後我們的變化。我們不再像嬰兒時那麼弱小,什麼都決定不了,相反,我們可以做很多事。

我們可以重新構建新的關係,不管是朋友關係、戀愛關係,還是家庭關係,都可以以我們的意志來重新建立。

當我們重新處於一種新的關係中,通過我們與對方的碰撞和對方給我們的反饋,我們就好像重新找到了一面鏡子,而關係中人都會因此而更加了解自己,有了變得更好的可能,哪怕我們會比同齡人晚了很多。

就像文章一開始陳衝在微博上還說了這句話:

Angela和Audrey(陳衝的兩個女兒)從一開始就在教我如何成為一個母親,等我終於有些感悟到了做母親的真諦,她們已經都成人了。智慧的到達,似乎永遠太晚。

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重新出發,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校長感染了,任正非的女兒,潘石屹的女兒,如今都危險了
    哈佛大學是全球最知名的大學之一,甚至沒有之一。即使許多學歷不高的中國家長,也聽說過這個學校名字,甚至他們還分不清楚哈佛到底是美國的,還是英國的。不過因為中國曾經有非常多的名人都是畢業於美國哈佛,所以哈佛在中國家長心中幾乎是殿堂式的大學。
  • 美國「第一女兒」:讓哈佛大學等一年
    (Malia)高中畢業後會度過一年的「間隔年」,於2017年秋季到哈佛大學報到。「第一女兒」的選擇將人們的視線吸引到了「間隔年」和「哈佛大學」兩個關鍵詞上。疼愛女兒的歐巴馬透露,雖然他還沒有準備好讓女兒這麼快就離開自己,但瑪麗亞已經迫不及待去探索新的世界。作為「深情」的父親,歐巴馬已經拒絕了在女兒畢業典禮上進行主題演講的邀約,打算坐在觀眾席「戴著墨鏡默默流淚」。今年早些時候,他在《艾倫秀》上告訴主持人艾倫·德傑尼勒斯(Ellen DeGeneres),「我肯定會哭。」
  • 楊子大女兒哈佛畢業,前妻陶虹罕見出鏡,優雅氣質不輸黃聖依
    6月26日,楊子的女兒楊海潤在社交平臺上曬照慶祝大學畢業,然而配文卻是:「damn this year really did 'zoom' by[尷尬](該死的,今年真的很尷尬)!」看來在疫期迎來畢業季,這一段時間並不容易,好在最終順利畢業,照片中展露自信笑容,心情相當愉悅!
  • 女兒小學拿國獎武大教授,被饒毅質疑學術都沒事,為何4個月連去3職
    對武漢大學教授李紅良來說,從1999年本科畢業到入職武漢大學,是其人生中一帆風順的時段。廣東醫科大學畢業,考入暨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讀博士師從兩名院士,先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多倫多大學做博士後,可謂是順風順水、越走走好。
  • 三代人畢業哈佛揭示:傳承自律才是王道
    作為金字塔頂端的「職場人」,在中國很多富一代通過個人的煎熬、努力、自律,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打拼出了一座「鐵血的江山」!結果還未把江山焐熱,他們的孩子就開始折騰敗家了!實際上,國外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有媒體曝光,2019貝克漢姆和維多利亞家的大公子醜爆溫網——明明可以當巨星,卻長殘變成一個成人巨嬰。幹啥啥不成;吃嘛嘛不香!
  • 11年前,湖南小夥從中科大畢業後,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11年前,湖南小夥從中科大畢業後,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知識改變命運,這可不是一句空話。雖然如今很多人質疑「寒門出貴子」的理論,覺得他們的格局和背景不足以扭轉乾坤,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的經歷往往能帶來不一樣的精神力量,支撐他們勇往直前。求知路上,只要不斷努力,苦心鑽研,總會創造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2009年,湖南有一位少年,他出身貧寒,沒有優越的家庭背景,卻從眾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出農村,考進中科大深造。
  • 《世界聽我說》陳衝講述與電影的「難捨難分」
    《世界聽我說》陳衝劇照  陳衝直言曾多次逃離電影 與張瑜共同回憶昔日「芳華」  在眾人眼裡,陳衝是一個時代的代表,她15歲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她曾是好萊塢身價最高的亞裔女明星,她還是獲獎無數的成功導演、奧斯卡金像獎評委。她在戲中的每一個形象,都展示著東方魅力;而現實生活中,她的每一個華麗轉身都詮釋著華人藝術家的風範。但是對陳衝自己而言,她一直都只是一個敘事者。
  • 秦始皇的女兒嬴陰嫚,到底是怎麼死的?揭棺後為何一片譁然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有兩個較為著名的兒子,他們分別是公子扶蘇和胡亥,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嬴政除了這兩個孩子外,一生共有多達33位子女,其中還有一個很著名的女兒,她就是嬴陰嫚。對於這個女兒,秦始皇嬴政可謂是相當的喜歡,畢竟父親喜歡女兒是一種天生的事情,尤其在民間還留有「女兒是父親上輩子小情人」的俗話。
  • 杜致仁考上哈佛卻沒錢讀書,服藥自盡,姐夫楊振寧為何見死不救?
    大女兒杜致禮,二女兒杜致義,三女兒杜致廉;大兒子杜致仁,二兒子杜致勇,三兒子杜致嚴。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就娶了杜致禮,之後入了美國國籍。按理,這樣的家庭孩子們都該接受很好的教育,可長子杜致仁的結局實在令人唏噓不已。杜致仁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這讓曹秀清寄予厚望。1953年,杜致仁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通知書。
  • 畢業深造哈佛,如今入美國籍!
    被稱為「物理天才」的他為何選擇加入美國國籍而不回國報效國家呢? 而在2001年在中科大完成五年學制畢業的尹希,並沒有因此而走向工作之路,因為他覺得自己目前所學的知識還遠遠的不夠
  • 他22歲從哈佛大學畢業,用顏值的數字畫了一個圓圈
    華為前進姚安娜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他的哈佛畢業照。那天她穿著一條黑色的裙子,她很淑女,慷慨大方。面對鏡頭,拿著學士帽的蛋糕,整個人看著非常溫婉可愛的人,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今年的姚安娜已經22歲了,身材非常好,這與沒什麼型不同。
  • 中國高校為何重視畢業論文?中國第一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心酸歷程
    這也是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第一個諾貝爾大獎,然而屠呦呦的獲獎卻遭受很多的質疑,因為屠呦呦僅是青蒿素的發現者而已,而且還是來自古代中國的中草藥配方中,並沒有真正闡述青蒿素的作用機理,因此青蒿素最早被中國古人應用在臨床醫療中,也是最早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蒿素化合物。1972年屠呦呦帶領研究團隊從中藥青蒿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
  • 中國天才尹希:入美國國籍,32歲成哈佛教授,為何拒絕回國發展?
    至於為何不做筆記?自然是知識點都已在尹希的腦海中,又何必寫在紙上多此一舉呢?天才,向來被稱為上帝的寵兒,自是不能以常人的視角來看待!少年班中耀眼的金子但即使身為天才,在中國,也不可避免地要參加高考,天才不過是較於旁人早了些。
  • 哈佛畢業,劍橋博士,諾貝爾獲得主,卻拒絕承認是中國人!
    錢永健是錢學森的侄子,很多人對他不了解,實際他也是一名科學家,年輕有為,哈佛畢業、劍橋大學博士學位,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結果卻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和叔叔錢學森做事風格恰恰相反!
  • 方舟子打臉高曉松:哈佛研究員是自費買的,騙無知粉絲罷了!
    北京四中高中畢業後,高曉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按照高曉松的家世背景,接下來應該是大學畢業,出國留學,讀博士,成為某個領域的學者或者科學家。而他的身份卻是與家庭背景大相逕庭的音樂人、詞曲創作者、製作人、導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現在還多了一個哈佛研究員。他曾經「自詡文青翹楚,浪子班頭」,其實現在也差不多。
  • 6個子女相繼畢業於哈佛耶魯,這位「神仙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她用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將6個子女全部培養成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子女們畢業後分別擔任著名大學的教授、院長和美國白宮衛生部長助理等要職。 這位了不起的媽媽就是全惠星。她是前任耶魯大學教授,現任東巖文化研究所理長。曾獲得韓國國務總理獎、KBS海外同胞獎、美國康乃狄克州總督獎等榮譽。
  • 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天才尹希為何不回國
    今天介紹的這位天才,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為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但卻不再回國,這究竟是為何呢?"開掛"的一生他叫做尹希,1983年出生在河北保定的書香門第。尹希的父母都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都擔任國家級別地質工程師,從小在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尹希小時候展現出自己不一樣的一面。
  • 哈佛大學2020年線上畢業典禮:堅守真理、敢言事實的意義
    1由於新冠疫情的暴發,美國各個高校都宣布,2020年不再舉行傳統的畢業儀式。早在3月20日,哈佛也宣布推遲現場畢業典禮,將按照原定時間5月28日舉行一個虛擬的網上畢業典禮。轉眼間到了約定時間,疫情依舊嚴峻。5月28日,哈佛大學第369屆畢業典禮,也是歷史上第一次虛擬畢業典禮已經順利進行。
  • 1985年,陳衝五個字「毀」了春晚,央視道歉,導演坦言不想活了
    當時導演邀請了電影明星陳衝,正是她說的一番話,引起了觀眾的怒氣。陳衝向大家講述了自己的工作經歷,說自己本來不打算回國過年,但是今天是自己的本命年,所以就回來了。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網友都納悶,這話說的也沒問題啊?前面的話確實沒有問題,重點在後面,她說了「你們中國人」這句話,這可就引起了眾怒啊。陳衝這話是什麼意思?
  • 曾立誓報國的物理神童尹希,哈佛畢業就入美籍,現在怎樣了?
    中科大畢業後,尹希想去哈佛大學繼續深造,立誓學成之後回國報答祖國的培育之恩,在學校的幫助下,尹希不負眾望,成功被哈佛大學錄取,5年後取得博士學位,哈佛大學希望他留下了繼續深造,為了留住他,哈佛大學打破了該校博士不得在該校繼續博士後研究這個建校300年的一個慣例,破格允許尹希博士留校繼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