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境、常境、逆境,是人生的三種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期待一帆風順的順境,安於風平浪靜的常境,希望遠離所謂的逆境。可是,生活並不完全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順境會有,逆境當然也不會少。
對武漢大學教授李紅良來說,從1999年本科畢業到入職武漢大學,是其人生中一帆風順的時段。廣東醫科大學畢業,考入暨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讀博士師從兩名院士,先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多倫多大學做博士後,可謂是順風順水、越走走好。
2008年歸國後,李紅良擔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研究生所副所長,發展得也很不錯,入選「傑青」「萬人計劃」,快速成長為學術明星,2015年起先後擔任武漢大學A3實驗室主任、模式動物研究生所所長、基礎醫學院院長等職務。
順境有多愜意,逆境往往就有多麻煩。
進入2018年,李紅良的麻煩就陸續來了。一篇論文剛在《Nature Medicine》發表,李紅良就遭到本校學者舉報,認為其早前發表的兩篇論文實驗部分存在學術造假問題,由此還波及到其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發表的文章,也一併被質疑。武漢大學調查後認為,被舉報的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論文撰寫過程存在個別疏漏。
2019年11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一封實名舉報信,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間流了出來,其內容直指李紅良教授等3人學術造假,稱李紅良教授「17年如一日地造假」。與先前實名舉報不同,歸國學術大牛饒毅顯然更有分量,畢竟是重量級科學家,這樣的舉報在整個學術界都不多見,很快就在網上掀起了熱議。
武大學術委員會調查結論與此前差不多:李紅良團隊不存在學術造假,只是論文數據上存在個別疏漏。由此可見,李紅良教授自身還是挺硬實的,連饒毅這個級別的科學家實名舉報都禁受住了。
當時光的腳步邁入2020年7月,李紅良教授的麻煩又來了。
這一次,不是學術問題,而是他那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女兒。一個讀三年級,一個讀五年級。兩女兒的「茶多酚抗癌」研究成果,斬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小學組三等獎,有網友很快挖出倆「天才少女」的父親正是武漢大學的教授李紅良。事後李教授回應質疑稱,本人未曾參與女兒實驗研究,並稱研究申報符合規範。
經歷這些麻煩事兒的李紅良,近來又一次在網上熱了起來。不過倒不是什麼麻煩,只是關於他去職的信息。媒體報導,自今年5月以來,李紅良擔任的武漢大學3項行政職務,已經免去了武漢大學A3實驗室主任、模式動物研究生所所長,僅剩的基礎醫學院院長一職,李紅良在9月15日的述職測評大會上,也「主動」請辭了。
這樣一來,李紅良教授在4個月的時間裡,接連去掉了3頂帽子。面對饒毅校長這個級別的學術大牛的實名舉報,李良紅都沒事,為何又接連去3職呢?原因何在?不外乎3種可能:
正常調整
行政職務調整往往都是有計劃地組織行為。李紅良擔任的武漢大學A3實驗室主任職務今年5月被免去,擔任的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生所所長職務於近期被免去,免職時間距其2015年4月受聘已整整5年,對該職位任職人選進行調整,也很正常。
受影響而調整
先後針對李紅良學術造假的實名舉報,儘管事後認定其論文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但是調查結論卻認定其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確實存在個別疏漏。還有李紅良的兩個讀小學的女兒,研究茶多酚搞癌獲得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小學組三等獎,儘管有關方面作了澄清,可外界卻並不怎麼買帳。
這兩個方面在網上熱了好一陣子,對武漢大學、對李紅良本人的影響都是負面的,是顯而易見的,不排除李紅良因為這些負面影響而受到職務調整。
個人請辭
從李紅良的成長經歷可以看來,他在2018年以前一直走得很順,2018年後變得波折起來,連接發生針對他的學術造假舉報,其中還有來自學術「大牛」的舉報,女兒拿個科創國獎也被盯上了、拿出來說事。
這樣的「逆境」下,作為科研工作者出現一些想法,辭去行政職務,也是一種選擇。比如:辭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職務,就是李紅良的「主動」請辭。
除了基礎醫學院院長一職系請辭外,李紅良擔任的武漢大學其他兩項行政職務,媒體並未披露去職原因。是否如網友猜測的那樣,與其近幾年來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事有關聯,尚不得而知。
作為科學家、學術明星、名校教授,不管擔任行政職務與否,都應該本著嚴謹的態度從事科學研究,杜絕科研疏漏,愛惜來之不易的美麗羽毛。願沒有行政職務束縛的李教授,能有更多精力、更多時間投入科學研究,在科學的世界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友友們,武大李紅良教授4個月連去3職,你怎麼看?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