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0日訊 今天下午5點,山東2020年高考終於順利收官。針對今天舉行的歷史、生物和地理三門試題,省招考院今天發布相應的試題評析。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科目
山東省2020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歷史試題評析
2020年山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歷史試題充分體現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精神與要求,落實了考試評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服務選拔的同時,積極導向教學,發揮了考試對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試題進一步明確了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為什麼考、考什麼和怎麼考的問題,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一、試題回答了「為什麼考」的問題
試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服務素質教育發展,充分體現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實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
例如,試題第17題突出了在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青少年的責任和擔當這一主題。無論是「少年強則國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思想認識,還是周恩來等人少年立志報國、留學歸國後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國家的行動,都引導考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將歷史學習所得與民族和國家的發展繁榮結合起來,立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第18題中蘊含的勤勞致富、勞動光榮等價值觀念,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文明禮貌月活動、評選文明戶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信息,端正黨風、加強黨的領導等信息,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理解並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歷史學科在傳承人類文明、提高公民文化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試題基於歷史學科的特徵,充分發揮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立徳樹人」為核心,使考試評價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二、試題回答了「考什麼」的問題
試題著眼於考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發展,突出「素質立意」,不是簡單的讓考生「按考試要求解答問題」,而是注重讓考生「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全面考查了考生應該具備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
1.試題以對核心價值的考查為引領
試題將核心價值作為考查的重要內容,強調考生在對歷史事物進行事實判斷基礎上,對各種歷史解釋進行價值判斷,引導考生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闡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引領考生認清歷史發展規律,對歷史與現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增強考生的歷史使命感,增強考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以此引領和保證了考試評價的正確方向。
2.試題以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為導向
試題把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作為實現考試核心功能的基本途徑,將其融入了對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的考查之中。以第18題為例,按照常規設問,就是讓考生概括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容易讓考生陷入死記硬背教材的死胡同。今年的試題轉變問題視角,以一個村支書工作筆記的史料價值設問,突出了對學科素養、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考生進行作答時,首先要了解材料作者及其身份,提取並整理筆記中的有效信息,從而實現了對史料實證素養的考查;考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時,要根據材料中提及的時間、空間信息,將問題定位在特定的歷史時空坐標上,這需要考生具備基本的時空觀念;在此基礎上,了解歷史文本中歷史事件、現象的相互關係,知道歷史文本與作者的關聯,依據正確的歷史觀和認知方法,對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及各種關聯進行客觀敘述,是作答本題的關鍵,而這一過程正是考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對歷史現象進行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思維過程。
3.試題以對關鍵能力的考查為重點
試題全面考查了考生知識獲取、實踐操作、思維認知等三個方面的關鍵能力發展水平,既區分了考生綜合能力水平的高低,也有利於引導基礎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試題重視史料的運用和情境的創設,考生分析、解決問題時,必須以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為前提,這需要考生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信息搜索、信息整理等知識獲取能力;第8題、第13題、第16題等以歷史圖表創設問題情境,第17題要求考生表述成文、第19題要求考生就某一歷史事件編寫對話,是對考生數據處理、信息轉化、應用寫作、語言表達等實踐操作能力的考查;第13題要求考生對史料進行新的運用和解釋,第16題通過人口分布信息判斷地圖的歷史時期,第18題要求考生能分類說明材料的史料價值,集中考查了考生歸納概括、演繹推理、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思維認知能力。
4.試題以必備知識為考查的基礎
試題所考查的必備知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基本史事為主的陳述性知識,例如,諸子百家、王安石變法、國民革命運動、啟蒙思想、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等等,都是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文明成果和歷史發展線索,都是考生熟知的主幹知識;二是基本的歷史學科方法、技能和觀念等程序性知識,如第16題要求考生提取歷史地圖中的有效信息去判斷其歷史時期,考查了考生基本的信息獲取和解讀能力、時空意識等等。
三、試題回答了「怎麼考」的問題
試題以考生為主體,重視問題情境創設,注重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統一,從立意、情境、設問、答案到評價策略運用等都表現出了鮮明的新特徵。
1.試題以情境為載體,以問題為引領,以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主要考查形式
試題通過創設陌生的、複雜的、開放的問題情境,考查和檢驗考生核心素養水平。試題情境類型多樣,包括學習情境(史料、圖表、歷史敘述、史論等)、生活情景(第18題「一個村支書的工作筆記」等)、社會情境(第14題關於引發國家間衝突的各類地理因素的假想國地圖等)和學術情境(第19題咖啡館的歷史是一部社會史也是一部經濟史的觀點)等。試題情境層次豐富,第1題中兩位思想家關於「義」的思想,是顯性的、信息構成單一的簡單情境;第8題近代西方列強侵華形勢的變化,涉及政治、經濟多維度的信息,需要考生進行比較和概括,則屬於綜合情境;第16、17、18、19題等主觀性試題的材料信息構成複雜,問題指向是多維度和多層級的,方法和路徑需要分析和論證,作答時需要實現材料、觀點、論述和歷史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屬於複雜情境。這些歷史情境避免了考生對已有歷史結論的死記硬背,架起了使考生回到歷史現場的橋梁,實現了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考查的目標。
2.全面落實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
試題注重考查的基礎性。除試題所考查的必備知識都是學科主幹知識、學科基本方法和技能外,試題基礎性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注重了問題設計與評價的層次性。選擇題難易搭配;試題情境設置層次多樣;問題設計由基礎的信息提取,到基於信息整合基礎上的分析說明,再到辯證性、批判性的歷史解釋,層層遞進;在量化評價的基礎上,注重分類、分層等質性評分方法的運用。這使不同層次的考生都有話可說,有分可得,使每個考生都有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空間,提高了試題的適應性。
試題注重考查的綜合性。試題注重歷史事物之間的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強調考查內容融會貫通。如第19題以英國咖啡館的發展變化切入,考查了17世紀到19世紀英國社會政治、經濟領域的發展與變化。同時,試題還實現了對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考查的有機統一。例如,選擇題雖然體量有限,但每道題都基本涉及了兩個以上的學科素養要素,第13題更是涉及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等六個要素,同時實現了對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等關鍵能力的考查。
試題注重考查的應用性。試題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繫,發揮了歷史學科的應用價值。第4題王安石「以工代賑」的措施,著眼於從長遠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可以為今天的扶貧攻堅提供有意義的現實借鑑。第17題與考生的生活與學習相聯繫,有利於培養考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第18題在情境設置上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讓考生回溯歷史,在全面客觀了解20世紀八十年代農村改革基礎上,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基本國情的認識,幫助考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試題注重考查的創新性。第4題利用歷史學知識和方法回應現實問題;第13題要求考生對史料進行新的解釋和運用,對已有的歷史結論進行辯證性、批判性思考;第14題對歷史事物之間聯繫進行新的發掘;第19題要求考生編寫對話,設置的是開放性、探究性任務等,都是對考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行考查的集中體現。
3.試題統籌兼顧,注重考查的整體性
試題統籌兼顧,全面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特點鮮明。試題在對必備知識的考查上,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個領域的內容分布相對均衡,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三個部分比例分配較為合理。試題在對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考查上,每道試題都有所側重,如第16題突出了時空觀念,第18題強調了史料實證,第17、19題重點考查了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素養。同時,從整份試題來看,試題以核心價值導向、思維能力導向為主線,考查目標涉及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各個要素、關鍵能力的各個領域,考查具有全面性和系統性。
生物科目
山東省2020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生物試題評析
山東省2020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生物試題注重發揮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試題以考生應具備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為主要考查內容,注重考查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
一、關注傳統文化和科技前沿,樹立健康生活及生態文明觀,彰顯學科育人價值
試題不僅引導考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還聚焦現代科技工作者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如第12題以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經典著作《齊民要術》中記載的傳統釀酒工藝為情境,考查了考生運用現代發酵工程知識解釋釀酒過程的原理和現象的能力,同時弘揚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第22題以我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的腦-脾神經通路在體液免疫中的作用為情境,關注我國科技進步對人類生命健康做出的突出貢獻。
試題引導考生正確理解生命的價值,尊重和熱愛生命,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020年初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第15題以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為情境,讓考生了解所學免疫學知識在防疫抗疫、保護人類生命健康方面的應用。癌症和遺傳病都是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探索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和簡捷的早期診斷方法,可為疾病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如第4題以利用檢測血液中的cfDNA和cffDNA進行癌症早期篩查和遺傳病產前診斷為情境,使考生了解生物學最新研究成果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實例,體現了對人類健康的關注和對生命的愛護。
試題引導考生從系統的視角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繫,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考生保護生態環境、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積極情感。如第10題以建立瀕危物種綠孔雀的自然保護區為情境,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第19題以利用外來植物無瓣海桑治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過程為情境,探索防控外來物種入侵的新方法並警惕外來物種的潛在危害;第24題以有機農業及土壤生態系統為情境,引導考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不同農業模式的優劣,樹立綠色生態農業的理念。
二、貼近學習生活和生產實踐,引導考生學以致用,促進考生全面發展
試題情境設計貼近考生學習活動和日常生活,引導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或解決與生物學相關的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如第3題以高中基礎實驗的材料選擇為情境,貼近考生學習實踐活動;第8題以碘參與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和調節過程為情境,第15題以新型冠狀病毒的兩種檢測方法為情境,貼近現實生活問題。
試題情境設置考慮與生產實踐的聯繫,引導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第9題以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為情境,第13題以利用體細胞雜交技術培育耐鹽小麥新品種為情境,第21題以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的設計及在乾旱地區的潛在應用為情境,關注生物學原理和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激勵和促進考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精神。
三、立足考查知識與能力,體現學科素養的導向作用,引導高中生物教學
試題知識內容分布合理,考查內容為生物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方法,能夠全面檢驗考生對高中所學生物學必備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情況。試題與課程標準和高中教學實際密切結合,立意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答案又回歸教材,有利於引導中學積極推進生物學教學和生物學科素養的培養。
試題將理解能力、實驗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關鍵能力的考查作為考查內容的重心。如第5題考查考生從試題文字描述和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並能綜合運用細胞周期和有絲分裂過程的相關知識解釋CDK1對細胞周期的調控作用,並解釋大麥黃矮病毒對農作物的影響及原理;第7題考查考生在原有動作電位的產生原理的基礎上,能夠依據題幹信息中聽毛細胞纖毛膜上特殊的興奮產生方式,得出纖毛膜膜內外的K+濃度特點這一新的結論。
試題滲透生物學科素養的考查,引導考生合理運用生物學思維方式與方法,有效地整合生物學的相關知識,運用生物學的相關能力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生命觀念的考查如第1題以溶酶體酶的形成過程為情境,考查溶酶體酶無法正常形成對溶酶體功能的影響,蘊含結構與功能觀;第18題以高原性肺水腫為情境,考查病理情況下內環境穩態的維持和調節,蘊含穩態與平衡觀;第21題以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為情境,考查光合作用的物質合成和能量轉化,蘊含物質和能量觀。試題中對科學探究的考查,既包括對教材中基礎實驗的考查,又包括對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原理的理解和實驗結果的分析等能力的考查。如第3題以實驗材料黑藻為主線,綜合考查了植物細胞中葉綠體的觀察、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條件的探究、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高中生物常規實驗;第20題以大腸桿菌營養缺陷型為材料進行相關實驗探究為情境,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第22題第(4)小題在科研人員發現新神經通路的背景下,讓考生設計實驗並預期結果,考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等基本實驗設計原則。
四、貫穿基礎性和綜合性,關注應用性和創新性,服務科學選拔人才
試題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4個維度進行設計,維度間既相互關聯,又有交叉和遞進。如第2題以癌細胞的「瓦堡效應」為情境,既從基礎性維度考查細胞呼吸不同類型的特點,又需考生結合題目情境綜合性分析癌細胞中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情況;第17題以電泳圖結合家系圖這種新穎的情境考查遺傳規律,考生需結合題目中的多種信息綜合做出判斷,考點又回歸基礎性的遺傳病類型、基因突變類型、限制酶識別特點、產前診斷等知識,體現了考查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第25題以通過改變水稻直鏈澱粉合成酶基因的表達水平來培育糯性水稻品係為情境,考點涉及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和基本操作程序,啟動子的含義和功能,PCR技術的原理等,考查體現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並引導考生運用創新性思維解釋通過修改啟動子培育糯性水稻品系的原理。
地理科目
山東省2020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地理試題評析
山東省2020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地理試題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科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山東省地理學科教育教學的實際,充分體現了考試的育人、選才和導向教學的功能。
一、彰顯立德樹人價值導向,發揮學科育人作用
試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注重地理學科素養培養,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獨特視角。試題響應「創新、綠色、協調、共享、開放」的發展理念,展示地理學與社會的關聯,引導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和彰顯了考試的科學教育和價值觀引領作用。
1.樹立人地協調觀念,凸顯地理學科核心價值
人地關係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試題精選地理學科中的主幹知識進行考查,引導考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例如,第18題以人地協調觀為主線,從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適應兩個方面,圍繞區域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設計了3個遞進式問題,引導考生形成人類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地協調觀。
2.注重學科素養考查,突出地理學科思維方式
地理學科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試題從空間位置、空間格局、空間聯繫、空間演變等維度進行考查,要求考生能夠以地理視角觀察世界,用比較、綜合分析等地理思維方式,按地理學基本邏輯,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要求考生在解決具體地理問題時,選擇合適的地理實踐工具、採用適宜的地理實踐方法,迅速、高效地實施地理實踐活動。例如,第17題圍繞天氣與天氣系統、常見天氣現象的成因等必備知識,設計了3個問題,考查考生從地理空間格局的角度概括、辨識給定區域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徵,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解釋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過程,並使用地理學科術語、符號予以全面、準確地表達,全面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二、落實素質教育考查要求,體現服務選才功能
試題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維度,對考生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進行考查,實現了對考生素質水平的有效評價,為高校選拔人才做好服務。
1.圍繞必備知識,注重考查的基礎性
選擇題選項設置和非選擇題問題設計,均圍繞考生較熟悉的必備知識提供材料,對考試內容進行優化與整合,著重考查主幹知識,既不偏離考生的生活經驗和情緒體驗,也不超出考生應達到的認知水平。考查的知識點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發展、資源與環境、地球與地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涉及到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學習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例如,第7題考查了分層設色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第8題考查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第17題(1)考查了冷、暖鋒的概念及符號表達。
2.情境真實多樣,注重考查的綜合性
試題從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不同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等角度設計情境,探究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形成、發展和聯繫,培養考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例如,1~2題以「滑坡」為命題素材,圍繞地質作用過程、內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必備知識設置問題和選項,考查有關內外力對地貌形成發育的影響,地表演化過程中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係,空間位置、空間聯繫、空間演變,地理環境整體性方面的基礎知識,試題的綜合性顯著。5~6題以同城化這一生活中的真實情境作為素材,涉及人口分布、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城市化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必備知識,要求考生綜合認識地理事物的特徵、過程與聯繫。
3.聯繫生產生活,注重考查的應用性
試題突出反映當今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圍繞自然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設計試題,以地理觀察、觀測、考察、研學、體驗、社會調查等方式呈現生產生活情境,考查考生利用地理學科知識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3~4題通過北方某縣「農地楊樹化」這一現象,聚焦當今「三農」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要求考生能夠以地理視角去思考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和應採取的措施,引導考生在真實情境中感悟和體驗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提升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增強糧食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4.試題開放靈活,注重考查的創新性
試題注重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引導考生獨立思考,從圖文資料中獲取信息,調動相關地理基本知識和原理,運用地理學科解決問題的獨特思路和方法,提出對地理問題的看法和見解。試題設計突破了思維定勢,培養了考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第19題(3)有關西柳溝流域的治理,要求考生根據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因地制宜提出上、中、下遊分區治理措施,體現了試題設計的開放性。考生可結合自己的理解選擇性答題,考查了考生創新思維能力。
三、圍繞評價理念創設情境,發揮導向教學作用
試題共有13幅圖件,涵蓋區域圖、等值線圖、統計圖、模式圖、景觀圖等,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區域尺度與地方尺度等,類型多樣,內涵豐富,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特色。試題設計依託這些圖件,創設了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為實現「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高考評價新理念提供了綜合考查載體。試題情境給予考生必要、充足的信息,設計明確具體的地理問題,讓考生在一個貫穿全過程的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經歷地理思維發展過程,通過「以考促學」更好地導向教學,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確保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落實。
1.情境創設注重典型性、鮮活性
試題情境創設注重拓寬素材來源渠道,材料鮮活,表達通俗易懂,並隱含內在的學科邏輯。例如,第19題創設了中學地理研學情境,研學小組在水土保持專家許教授指導下,對西柳溝開展了以「黃河上遊流域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研學活動。以研學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組織材料,圍繞生態脆弱區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協調人地關係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等設問,生動、平和、親切,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有較強的代入感。
2.問題設計注重探究性、生成性
試題的問題設計注重探究性,圍繞某一核心問題,由表及裡、層次清晰地展開,設計層次清晰的問題鏈,引導考生運用地理思維,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試題的問題設計同時注重生成性,在情境中完整地呈現問題,引導考生在答題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與問題相關聯,通過知識遷移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生成。例如,第17題以氣象要素分布形勢示意圖的形式呈現實地觀測數據,創設了學習探索情境。情境中涉及的「幹線」對考生來說是陌生的,但考生可以將其與冷、暖鋒知識相關聯,通過知識的遷移和拓展,生成「幹線的形成機制及其引發的天氣變化」這一新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關注國家戰略,弘揚時代主旋律
試題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主題選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等觀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引導考生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幫助考生開闊地理認知視野,樹立人地協調觀,使地理試題不僅成為選拔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成為立德樹人、導向教學的重要途徑。例如,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生態脆弱區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珠峰測量等涉及基本國策、國家戰略、科技進步的內容,在試題中均有所體現。
閃電新聞記者 張洪波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