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懸掛系統就是把不斷運動的負重輪連接到車體剛性結構的彈性裝置。主要作用包括:1、配合負重輪支撐車體;2、減少行使時發生的震動,保護坦克手和設備;3、為車載武器提供穩定的設計平臺。
二戰時,各國坦克的懸掛系統包括板簧懸掛、克裡斯蒂懸掛、扭杆式懸掛。
美國坦克、英國坦克大多使用板簧懸掛系統。
蘇聯T-34坦克是克裡斯蒂懸掛系統最忠實的使用者。
德國坦克前期使用板簧懸掛,後期大多改為扭杆式懸掛系統。
板簧懸掛
外觀設計很像我們今天看到的貨運列車的車輪,幾個小輪子連接到車體外置的彈簧上,不過此種設計的坦克負重輪較小,通障性差,越野能力嚴重不足。
美國M4系列坦克M4坦克採用水平布置的渦卷彈簧,以適應雙緣負重輪的設計,增加了履帶的寬度,讓M4更穩,通過性更好。
英國邱吉爾坦克邱吉爾坦克有16個小尺寸(直徑254毫米)負重輪和6個輔助輪,前後的輔助輪可張緊履帶,也可在坦克越障時工作。彈性元件為三層結構,以減少尺寸。
捷克38T坦克38T坦克採用了4對大負重輪,比35t的8對小直徑負重輪,擁有更好的機動越野性。搖臂上帶有安裝負重輪的法蘭和滾珠軸承.
德國四號坦克四號坦克每側有8個負重輪,分為4個輪組,其中前三個輪組僅在前方安裝一個限位裝置,而最後一個輪組安裝了兩個限位裝置。
蘇聯T-26坦克與英國維克斯Mk.E輕型坦克兩組小直徑的負重輪共用一組彈簧,因此當某一組負重輪遇到障礙物向上抬起時,就以另外一組負重輪為支點壓彎葉片彈簧組,產生彈性力,形成對車體的支撐。
英國瑪蒂爾達坦克瑪蒂爾達坦克的懸掛系統非常簡單,連擺臂都不用,前後兩個雙輪託架直接通過兩組葉片彈簧連結到主支撐架上。
克裡斯蒂懸掛
克裡斯蒂懸掛系統是一種獨立式大負重輪彈簧懸掛系統,能有效解決坦克高速行駛時的緩衝減震問題。
後期,蘇聯改進克裡斯蒂懸掛系統,將獨立的大直徑負重輪的輪軸,經兩次90度轉折過後固定於車體上,此時的固定點只做位置約束,輪軸可繞固定端自由旋轉,自由端則連接上螺旋彈簧,這樣負重輪遭遇障礙時的衝擊,將通過繞轉的輪軸傳遞給緩衝彈簧,此懸掛系統運作可靠,減震性能優秀。
蘇聯T-34坦克T-34坦克使用的是克裡斯蒂懸掛系統,負重輪連接到擺臂上,而擺臂的支撐點連接到豎直的彈簧上。由彈簧提供對車體的支撐力,這就是T-34坦克的懸掛系統。
從下圖被擊毀的T-34坦克可以看到,那些豎起來的柱子,其實中間都是彈簧。
英國克倫威爾坦克克裡斯蒂懸掛系統均是由前後兩個互相連接的圓柱形螺旋彈簧構成。位於前方的為可調式水平螺旋彈簧,後方的則是垂直螺旋彈簧,這種設計有更長的避震行程,可強化越野性能。英軍在使用克裡斯蒂懸掛時為了使得行駛更加平穩,安裝了筒式液壓減震器。
波蘭7TP坦克原型是英國的「維克斯」6T坦克,整個波蘭戰役期間它們能應付所有型號德軍戰車。
扭杆懸掛系統
用一根橫貫車體的扭力杆代替了螺旋彈簧,這根扭力杆一端保持可轉狀態,另一端固定死,通過長長的彈性杆做旋轉方向上的緩衝,工作原理為被扭轉後產生的彈性力。
虎王坦克虎王坦克的單扭杆懸掛系統,每個搖臂只連接一根扭杆。虎王坦克的行動裝置包括雙扭杆獨立式彈簧懸掛裝置,和液力減振器,車體每側有9個直徑800mm的負重輪,負重輪分兩排,交錯排列。
鼠式坦克鼠式坦克沿用保時捷的縱向扭杆設計,原理是將帶狀的彈簧鋼捲成錐筒狀,一端固定在懸架上方,另一端朝下,在行駛過程中靠渦卷彈簧被壓縮和回彈的力量來吸收衝擊力。
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下圖為虎式、黑豹的扭杆懸掛系統,你們看看有什麼區別嗎?
美國M26潘興坦克M26潘興坦克行動裝置採用獨立扭杆懸掛裝置和液壓減振器,第1、2、4和6負重輪處均裝有減振器。
第1負重輪平衡肘和誘導輪曲臂之間裝有補償機構,用以自動調整履帶鬆緊度。傳動裝置的部件(側減速器除外)都裝在一個箱體內,行動裝置每側面有6個雙輪緣負重輪和5個託帶輪,履帶裙板由4小塊組成,僅遮住託帶輪的上部。
最後的問題來了,二戰時期日本坦克的懸掛系統是什麼呢?
不多說了,先讓日本設計師解決坦剋薄脆的問題吧!懸掛系統易掉的問題之後再想辦法吧!
《我的坦克我的團》是由草花互動發行的一款多人坦克團戰策略手遊,以寫實的風格和逼真的戰鬥畫面重現二戰風雲戰場!跌宕的遊戲劇情、強對抗PVP玩法、刺激緊張的軍團戰,用鋼鐵坦克做武裝在無盡的炮火中書寫你的戰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