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和方向,原來眼睛也會騙人啊!
看看左邊橫著和豎著的兩根線條AB、CD,誰更長呢?「當然是豎著的CD呀,一眼就看出來了(這麼簡單,手動白眼)」
再看看右邊上下兩幅圖被圍在中間的圓圈呢?哪一個更大些呢?「上面的,上面的。」
眼睛看起來確實是這樣的,可是事實如何呢?拿上我們手邊的直尺,做做小學學過的測量長度,就會猛然發現,「啊?我是量錯了吧?再來一次。」那麼小朋友們,再來一次,很多次之後的結果呢?沒錯,你們沒看錯,沒做錯,它們的的確確是一樣長,也是一樣大的,那為什麼看起來卻是有差距的?這涉及到後面的學習內容,暫時不提。今天小姐姐就帶大家研究一下如何準確得出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的答案。
長度的單位
小學階段大家都是學過長度單位的,那麼這裡我們就不贅述啦,直接上公式。值得一提的是,大家一定要會轉化單位,牢牢記住它們之間的進率,後期學習會用到很多很多這些基礎知識。有一個簡單的口訣基於記住進率,有需要的讀者們可以有意識地記憶一下。小化大除進率,大化小乘進率。
長度的測量
長度測量的工具,初中階段知道有刻度尺、三角板、捲尺、遊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即可。以下面刻度尺為例:
測量前注意觀察它的量程(能夠測量出來的最大值範圍,0-15cm)和分度值(最最小一格表示的長度,0.1cm);
測量時正確放置測量工具(刻度尺零刻度線要與被測物體一邊緊靠且對齊,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邊更要與被測物體另一邊對齊,如下圖2);
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平行,不可左偏、右偏(為了防止讀數不準確);
記錄數據時除了寫下正確的數字,還要緊跟單位,測量工具上一定會標註單位,請仔細觀察並找到它。
估讀
今天的重中之重登場了,貫穿了整個初高中階段的學習——估讀。為什麼如此強調,歷年來的中考都會有一道這個知識點的讀數題,分值1分,有些讀者可能覺得一分不值錢,但是這個考點學會以後,所有中考的讀數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那麼這些加起來分值會不會變得很可觀了?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拿下中考時送給大家的小甜品。
所謂估讀是指讀到分度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如上文提到的刻度尺分度值為0.1cm,那麼讀數時,就要讀作以及寫作0.10cm。比如小學階段提到一個邊長為15cm的正方形,在初中階段,用刻度尺測量時,這樣的說法和寫法就是錯的,錯在描述不準確。正確的長度應該為多少呢?首先,分度值為0.1,最起碼應該寫作15.0cm,小姐姐重中之重強調的估讀呢?沒錯,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15.00cm,它才是正宗屬於我們現階段最合適的那個ta。
讀到此文的小朋友們一定一定要記住最後一段,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得分點,有它在手,天下大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