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假毒品行為的司法認定|毒品|販賣毒品罪|甲基苯丙胺

2021-01-20 騰訊網

文/賈曉文 張亞男 韓 曦

對於行為人不知情販賣假毒品行為如何定性的問題,最高人民檢察院於1991年4月2日《關於販賣假毒品案件如何定性問題的批覆》(以下簡稱《批覆》)中指出,不知情販賣假毒品成立販賣毒品罪,但該《批覆》已於2013年1月18日被廢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禁毒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與《批覆》的立場相同,規定不知情販賣假毒品的行為應當被認定為販賣毒品罪(未遂) ,但該《解釋》針對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禁毒的決定》已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施行之日同時廢止,現已失效。

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文件中,沒有關於販賣假毒品案件的規定或解釋。

隨著刑法理論的深入發展,當前刑法學界對於販賣假毒品行為是否成立販賣毒品罪仍存在爭議。反對者認為,販賣假毒品行為沒有實質的法益侵害,假毒品也不符合販賣毒品罪的構成要件,因而不構成犯罪。

在司法實踐中該如何區分不同情形判斷罪與非罪?本文僅以王某某販賣毒品案為例,對不知情販賣假毒品中的一種類型進行司法界定。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不知情販賣假毒品行為可能存在不同的客觀表現,應當依據行為時的客觀事實對具體的情況分別予以分析,考察行為時具有這些客觀因素的可能性以及客觀因素與侵害結果的關聯性。如果不會造成法益侵害,仍然應當認定為不能犯。

析理:王某某販賣毒品罪為何成立

2020年1月4日13時許,被告人王某某經與李某某微信聯繫後,約定向李某某出售可疑白色物品1包,並將上述物品放置於河北省三河市某小區內消防栓上。當日下午,李某某在上述位置取得該可疑物。後李某某將可疑物上繳民警(經鑑定檢出苄基異丙胺,淨重0.3克),同日,民警在王某某的居住地將王某某抓獲歸案,並自其身上及居住地內共起獲白色晶體13包(經鑑定均檢出甲基苯丙胺,共計淨重8.07克)。

被告人王某某到案後供稱,其賣給李某某的物品系冰毒,是王某某從淘寶上搜索「輔料」或者「食品添加劑」購買的,購買價格為1400元人民幣2個。另依據北京市公安司法鑑定中心鑑定負責人的證言,本案中涉及的苄基異丙胺為非毒品,對人不具有成癮性,該物質為普通化學品,從外觀上與甲基苯丙胺高度類似,不易區分。

本案中,王某某從主觀上看具有實施販賣毒品行為意圖,但從客觀上其行為所指向的犯罪對象並不存在,因此並未造成實質侵害。案件的爭議焦點在於毒品犯罪的危險性是否實際產生,被告人王某某的行為如何認定,其販毒行為是否完成。

(一)王某某具有販賣毒品罪的主觀故意

成立販賣毒品罪,行為人應當具有明知及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主觀故意。行為人一方面需要認識到販賣的對象為毒品,另一方面需要認識到其行為必然促成毒品交易的實現,違反國家毒品管理制度,進而導致毒品流入社會,危害公眾健康的結果。

本案中,王某某經與李某某聯繫,後將自認為是冰毒的白色物品以扔包方式交付李某某,雖然王某某實際販賣的是不含任何毒品成分的假毒品,但由於其主觀上認為交易物品系冰毒,從其獨立認知的主觀角度出發,其具有販賣毒品罪的主觀故意。

(二)王某某實施了販賣「毒品」的客觀行為

刑事責任的評價關鍵在於客觀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危害 ,如果行為人僅有販賣毒品的意思,沒有實施任何的行為,則無論其主觀故意指向的毒品是真是假,都無法被刑法所規制。

販賣假毒品的情形,必須是行為人意志所控制的行為,才能成為刑法評價範圍內的行為,否則有主觀歸罪之嫌。本案中,王某某先通過微信與李某某進行聯繫,在毒品交易前約定交易的時間地點,收取李某某支付的人民幣800元,並為逃避偵查使用「東西」「一個」等代稱對交易的毒品種類及數量進行約定。在毒品交易方式上,使用「扔包」這種隱蔽性強、不易被察覺的方式,這些行為是其在販賣毒品罪主觀故意支配下實施的犯罪行為。

(三)王某某販賣假毒品行為系由於極其偶然的原因導致

經查,民警自王某某身上起獲其隨身攜帶的4包毒品(重量從0.67至0.71克不等),及自王某某居住地起獲的9包毒品(重量從0.1克至0.71克不等),均封裝於透明塑膠袋內,符合販毒者零包販毒的特徵,王某某應當對毒品的外觀等屬性具有一定程度的辨識能力。

王某某供稱本次交易中白色物品的來源,系其在淘寶購得,搜索「輔料」或者「食品添加劑」,從商家處能看到類似的截圖,其採用上述途徑以1400元人民幣的價格購買了2個。

依據司法辦案經驗,王某某購買上述物品的途徑、方式具有隱秘性特徵,交易價格也符合毒品交易市場上的一般價格。依據鑑定結論,王某某從淘寶購買的白色物品檢出苄基苯丙胺成分,雖苄基苯丙胺為非毒品,但其系甲基苯丙胺同分異構體,二者分子式完全一致,且外觀上高度類似,不易區分。在此情況下,即便王某某依據自身經驗對購得物品進行積極辨識,也難以發現苄基苯丙胺系假毒品。

(四)王某某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具有可能造成法益侵害的危險

依據前文所述,王某某購買假毒品系由極其偶然原因導致,根據客觀的因果法則,從其購買的方法、途徑及價格分析,很大程度上能夠購買到真毒品,只不過在本案中假毒品苄基苯丙胺的特殊化學屬性,偶然導致王某某對此不知情。王某某的行為從整體上看,存在有可能造成侵害法益的現實危險,並且可能性較大,偶然沒有發生危害結果的情況不應當否定其整體行為的危險性。因此,王某某的行為應當認定為販賣毒品罪。

探討:從指導司法實踐角度理解不能犯與未遂犯

上述案件中,認定王某某是否構成販賣毒品罪關鍵在於釐清未遂犯與不能犯的關係,明確危險的判斷標準。不能犯始終處於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更迭交替之中,對於不能犯與未遂犯的關係最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不同學說,每一個學說都是對前面一個或幾個學說批判而形成的。

首先,抽象危險說認為,應當以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所認識到的事實為基礎,根據一般人的標準判斷是否存在客觀危險,有發生結果的危險性就是未遂犯,否則是不能犯。

依據抽象危險說,對於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意思,客觀上只要不是迷信犯(是指行為人由於極端迷信、愚昧無知而採取沒有任何客觀依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發生實際危害的手段或方法來實現其犯罪意圖的情況)的行為,均認定為未遂犯,這就導致客觀上完全不可能侵犯法益的行為也成立犯罪未遂,另一方面,依據行為人的認識內容判斷有無危險,這種結論仍然沒有跳出主觀主義的範圍,不適當地擴大了刑法的處罰範圍 。

其次,具體危險說主張應當同時以行為當時一般人可能認識到的事實及行為人特別認識到的事實作為判斷基礎,在事前客觀判斷具體的結果發生的危險性,如危險性存在就是未遂犯,不存在則為不能犯。但對於一般人可能認識到的事實如何判斷及判斷基準的程度問題,具體危險說沒有作出認定。況且,行為是否成立未遂犯關鍵在於考察有無侵害法益的危險,對於一般人認為有危險的,客觀上可能沒有危險情形,則會擴大處罰範圍。

最後,客觀危險說認為,判斷行為是否屬於不能犯時,應當以行為時的客觀情況為基礎。這種說法的宗旨主要是在行為發生後,即事後再通過科學的因果法則,由科學一般人針對當時的情況,去客觀評價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險性。有危險的,成立未遂犯;無危險的,就成立不能犯。通俗來說,就是站在事後理性人的觀點看行為人的行為有無危險。

客觀危險說的判斷標準並不清晰,「科學一般人」並沒有明確、具體的判斷標準。另外,客觀危險說採用事後判斷,在判斷時沒有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必然的,這就導致有沒有侵害危險發生的行為都被認定為不能犯,過於縮小了未遂犯的處罰範圍,不利於對有客觀危險性的行為進行處罰。

基於上述客觀危險說的缺陷,很多學者提出修正的客觀危險說,從不同側面提出判斷客觀危險有無的標準。刑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進一步認為,只有當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客觀上實施的行為具有侵害法益的緊迫危險時,才能認定為犯罪未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其客觀行為沒有侵害法益的任何危險時,就應認定為不能犯 。至於客觀行為是否具有侵害法益的緊迫危險,應以行為當時存在的一切客觀事實為基礎,並對客觀事實進行一定程度的抽象分析,運用客觀的因果法則進行判斷。但是,抽象化的程度也不明確,如何界定不能犯的範圍大小沒有具體標準。

不能犯的各種學說對於判斷內容和標準上存在不同意見,雖都試圖解決理論缺陷,但都存在一些不足。筆者認為,應當在修正的客觀危險說基礎上,考察行為時存在的客觀事實,判斷行為是否可能對法益產生現實的危險,在判斷標準上,既不能僅片面考察主觀認識,也不能僅片面考察客觀結果,應當從實質客觀的角度對不同案件做特定的分析和比較。對客觀事實抽象化程度的把握,應當從具體罪名所保護的刑法法益的角度,重點考察在行為時客觀上是否對法益造成侵害或造成侵害的危險狀態。就不知情販賣假毒品行為是否成立犯罪而言,則要根據毒品來源、交易方式、行為人的辨認能力、主觀目的等方面,具體考察行為人是否造成侵害國家毒品的管理制度、公眾健康權的現實緊迫危險。

(作者賈曉文系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主任,張亞男系朝陽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韓曦系朝陽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相關焦點

  • 於志剛:非法持有毒品罪「情節嚴重」的認定困惑與解釋思路
    同樣以北京市某區法院的審理的案件為例,被告人趙某於2013年9月13日,在北京市某居民小區內,向王某某販賣4.96克甲基苯丙胺,後被民警當場抓獲,民警又從趙航身上及其乘坐汽車內起獲甲基苯丙胺44.87克。毒品已收繳。
  • 販賣、製造毒品罪怎麼辯護?
    經鑑定,扣押的疑似相思樹皮或相思樹皮粉、棕色油狀液體等中含有二甲基色胺(DMT)成分,屬第一類精神藥品。姚某某的行為已構成製造毒品罪,趙某的行為已構成販賣、製造毒品罪。【允道葉斌律師提示】刑事拘留多少天?刑事拘留一般37天。刑事拘留後律師可以會見嗎?律師越早會見起到的作用越大。
  • 商河縣人民法院對朱義波販賣毒品案進行宣判!
    //濟南市商河縣人民法院對朱義波販賣毒品案進行宣判//2019年6月24日上午9時,濟南市商河縣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被告人朱義波販賣毒品一案。商河縣人民法院以被告人朱義波犯販賣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扣押於湖北省京山市公安局的甲基苯丙胺11.72克,予以沒收;繼續追繳被告人朱義波違法所得人民幣800元,予以沒收,上繳國庫。毒品犯罪危害公民身心健康,頹廢社會風氣,並容易引發各類刑事犯罪,危害很大,該案的宣判有力地打擊了涉毒分子販賣毒品的違法犯罪行為,體現了國家打擊毒品犯罪的高壓態勢。
  •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 即墨法院發布3起毒品犯罪典型案例
    2.假毒品當做真毒品販賣,同樣構成犯罪【基本案情】2017年12月至3月8日,張某某在其上線的指示下,多次通過樸某某從楊某某處購買甲基苯丙胺(冰毒)共計122 800元。楊某某在樸某某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共640克輔料充當冰毒販賣給樸某某,樸某某又加價31 100元出售給張某某,最終張某某將該輔料當作冰毒交由上線出售。2018年3月8日公安機關將樸某某、張某某、楊某某抓獲,查獲數包白色晶體,均檢出甲基苯丙胺成分。綜上,楊某某共販賣甲基苯丙胺422.63克、詐騙財物122 800元,樸某某、張某某共販賣甲基苯丙胺689.63克。
  • 毒品犯罪定性基本問題研究
    在準確認定何為「運輸」時不應忽視以下幾點:一是運輸毒品罪系與走私、販賣、製造毒品罪並列規定且適用同樣法定刑,因此前後罪的社會危害性不應相差較遠;二是將為了自己吸食而運輸毒品的行為認定為「運輸」,可能導致間接處罰不可罰的吸毒行為;三是運輸毒品罪的法定刑最高為死刑,限制解釋「運輸」,也可從司法上減少死刑的適用;四是結合目前我國毒品犯罪正處於高發態勢,必須採取嚴厲打擊毒品犯罪的措施。
  • 「特情引誘」對販賣毒品案件定罪量刑的影響
    二、裁判要旨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孫某某明知是毒品而販賣,其行為已構成販賣毒品罪。鑑於被告人孫某某實施的該起毒品犯罪是公安機關利用特情引誘破獲的,其犯罪行為處在公安機關的掌控之中,涉案毒品不會實際完成交易和流入社會造成危害,且客觀上,在其尚未進行毒品交易時即被等候的公安民警抓獲,應當認定為犯罪未遂,可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
  • 司法實務|毒品犯罪定性基本問題研究
    二是不應將查獲毒品的數量全部算作販賣毒品罪既遂的數量,在行為人身上查獲的毒品根據毒品交易的進展情況可能認定為販賣毒品罪(未遂)的數量,但在住處查獲的毒品由於沒有進入流通領域,因而只能認定為販賣毒品罪(預備)的數量和非法持有毒品罪,作為想像競合處理。 關於運輸毒品罪與非法持有毒品罪之間的定性爭議。目前司法實踐中對於吸毒者攜帶運輸毒品如何定性的立場一直在兩罪間搖擺。
  • 【規範整理】毒品犯罪刑法規範總整理(1)(2019.10.3更新)
    對同一宗毒品可能實施了兩種以上犯罪行為,但相應證據只能認定其中一種或者幾種行為,認定其他行為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則只按照依法能夠認定的行為的性質定罪。如涉嫌為販賣而運輸毒品,認定販賣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則只定運輸毒品罪。對不同宗毒品分別實施了不同種犯罪行為的,應對不同行為並列確定罪名,累計毒品數量,不實行數罪併罰。
  • 張明楷\王鋼:毒品犯罪專題研究
    再次,將有無牟利事實或目的作為認定代購行為是否成立販賣毒品罪的標準,存在難以解釋和認定的問題。從實體上看。如後所述,司法實踐對代購者事後與吸毒者共同吸食所代購的毒品的行為,大多認定為代購者有牟利事實,進而將代購行為認定為販賣毒品罪。但是,如果代購者在實施代購行為時沒有共同吸食的意思,怎麼可能因為事後共同吸食而成立販賣毒品罪呢?這種做法是否符合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的原則?
  • 毒品犯罪辯護—從「絕命毒師」案看什麼是刑法意義上的毒品?
    因此,我們無論是做禁毒宣傳還是研究毒品犯罪首先要認識到什麼是毒品,什麼是刑法意義上的毒品。二、毒品的特徵《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古柯鹼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 2020全國十大毒品(涉毒)犯罪典型案例
    法院認為,被告人吳籌、吳海柱夥同他人製造甲基苯丙胺,並將制出的毒品予以運輸、販賣,其行為均已構成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吳籌、吳海柱糾集多人製造、運輸、販賣毒品,數量特別巨大,社會危害極大,罪行極其嚴重。在共同犯罪中,二被告人均系罪責最為突出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組織、指揮和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
  • 信陽法院告訴你, 堅決拒絕毒品,不做下一個羽凡
    吸毒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二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二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非法持有鴉片不滿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滿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  (二)向他人提供毒品的;  (三)吸食、注射毒品的;  (四)脅迫
  • 每次僅賣幾克毒品就沒事?法院判刑「化零為整」他獲刑15年
    廣東高院今天還發布了「全民禁毒工程」十大典型案例,「團夥販賣、製造毒品」「大宗販賣毒品犯罪」「利用網際網路及物流寄遞販賣毒品」「零包販賣毒品」「容留他人吸毒」等犯罪行為均被依法予以嚴懲。其中的朱輝城販賣毒品案,涉及零包販賣毒品——2018年初,被告人朱輝城向他人購買70多克毒品甲基苯丙胺,同年春節前後,朱輝城先後3次在惠來縣惠城鎮新美園休閒中心販賣毒品甲基苯丙胺給付某某,毒品計重3克;同年3月至4月28日期間,朱輝城先後6次販賣毒品甲基苯丙胺給方某,共計5.5克。
  • 最高法發布2020年十大毒品(涉毒)犯罪典型案例
    法院認為,被告人吳籌、吳海柱夥同他人製造甲基苯丙胺,並將制出的毒品予以運輸、販賣,其行為均已構成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吳籌、吳海柱糾集多人製造、運輸、販賣毒品,數量特別巨大,社會危害極大,罪行極其嚴重。在共同犯罪中,二被告人均系罪責最為突出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組織、指揮和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據此,依法對被告人吳籌、吳海柱均判處並核准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 嚴懲毒品犯罪!山西發布5起典型案例
    2015年7月22日,被告人董某某指使同案犯自長治市運輸甲基苯丙胺(冰毒)至太原市,同案犯在濱河高速口被公安人員抓獲,當場查獲甲基苯丙胺1936克,經鑑定含量為76.5%。7月28日6時許,被告人董某某又指使他人自長治市運輸甲基苯丙胺437.82克至太原市。被告人董某某被抓獲時從其家中當場查獲甲基苯丙胺共計412.95克(其中386.3克經鑑定含量為80.4%)。
  • 女子因販賣毒品罪獲刑七年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女子因販賣毒品罪獲刑七年>近日,來鳳縣法院審理了一起涉毒案件,以犯販賣毒品罪判處被告人趙某某有期徒刑七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
  • 達州市檢察機關發布打擊毒品犯罪4個典型案例
    一、被告人毛某某等九人運輸、販賣毒品案(一)基本案情2017年11月13日,毛某某等人籌集40萬元毒資到成都與毒品上家事先承租的「京都薇薇」小區出租套房內交付毒品5千克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後由毒品上家提供的車輛引導出城,上高速公路返回到宣漢縣東鄉鎮。
  • 626國際禁毒日: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2018年6月16日,鍾某在交易毒品時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公安機關從鍾某處現場查扣用於販賣的冰毒疑似物4.54克。案發後,公安機關從賈某處查扣冰毒疑似物2.66克。經鑑定,上述查扣的冰毒疑似物均檢出甲基苯丙胺成分。法院判決: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鍾某以牟利為目的,多次將毒品販賣給他人,構成販賣毒品罪。法院以販賣毒品罪判處被告人鍾某有期徒刑四年,並處罰金人民幣八千元。
  • 二手交易平臺購買大麻製品電子菸 法院:構成走私毒品罪
    【以案說法】上海浦東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高某走私大麻製品0.35克,其行為已構成走私毒品罪。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應予支持。高某有坦白情節,依法從輕處罰。據此,為維護社會管理秩序,法院綜合考慮高某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等,對其判處拘役二個月,緩刑二個月,罰金人民幣二千元;涉案的電子菸彈等物品依法予以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