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香港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張化橋在香港中文大學MBM思享會發言時表示,中國的金融業已經嚴重過剩。未來五到十年,面對的主要挑戰是瘦身、增效、消化不良資產。
作者:張化橋
來源:不良資產頭條
11月28日,香港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張化橋在香港中文大學MBM思享會發言時表示,我們的經濟是一個信貸刺激過度的經濟,信貸膨脹已經嚴重地超越了真實的有效需求,中國的消費者和中小企業的融資已經過多,大量不配享有信貸的企業和個人都獲得了信貸,從而真實的不良貸款非常多,但不管銀行報出什麼樣的不良比率,市場就是不相信。
不過長期來看,國內金融市場還會有很大的潛力,但是在未來五到十年,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降槓桿、處理不良。
而在金融業的法制建設方面(比如催收、沒收、打官司、調解、資產處置等),我們還有很多空白。因此,國內金融市場,在五到十年不會有太大的成長,利潤空間也會很有限。以下為張化橋演講全文整理:
01、金融業已經嚴重過剩
新興國家已經明顯蕭條了七、八年。除了印尼、菲律賓等國以外,多數發展中國家困難重重:債務危機深重、人口嚴重過剩、就業困難。
但是,它們前景可喜:多數大宗商品的價格從2013年以來一直處於低谷。新能源、綠色能源甚囂塵上。但是,這個世界還得依靠大宗商品。當發展中國家騰飛的時候,在發達國家復甦的時候,大家會發現大宗商品還是那麼美麗。
再看我們的國內環境。中國的經濟總量相當於美國的60%。但是,我們的廣義貨幣供應量相當於美歐之和。
經過42年的高速增長,中國成了麥金農教授(R.I. McKinnon)最得意的門生,我們的金融深化已經走過頭了。現在,我們的經濟是一個信貸刺激過度的經濟。
長期來看,國內金融市場還會有很大的潛力,但是在未來五到十年,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降槓桿、處理不良。
而在金融業的法制建設方面(比如催收、沒收、打官司、調解、資產處置等),我們還有很多空白。因此,國內金融市場,在五到十年不會有太大的成長,利潤空間也會很有限。
大家一直抱怨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我有不同見解。
我認為,我們的信貸膨脹已經嚴重地超越了真實的有效需求。中國的消費者和中小企業的融資已經過多。大量不配享有信貸的企業和個人都獲得了信貸,這個爛攤子需要五到十年來收拾。
我們很多銀行需要關停並轉,提高信貸質量,提高效率。非銀行金融機構更需要瘦身,專做不良資產處置。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也需要大調整,以緊縮為主。
02、壞帳會消滅過剩的信貸產能
全世界範圍內,中國銀行業的回報率是中等偏上。但是派息率是最高的:平均達5.4%。而估值呢?市盈率和市淨率基本上是最低的。
我認為它反映了我們的金融擴張過快,產能過剩,從而真實的不良貸款非常多。不管銀行報出什麼樣的不良比率,市場就是不相信。市場固執地認為我們的撥備是不足的;我們的回報率是不能持續的。
人們過分看重今天的消費,甚至寅吃卯糧,這種文化不適合於發展中國家。即使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新冠肺炎來襲,幾百萬家庭在幾個月的封城之後,就連房租都交不起了。
它說明很多美國人沒有家庭財務的基本規劃。中國千萬不能朝那個方向邁進。越是窮人,越必須儲蓄。
壞帳會消滅過剩的信貸產能。
我們的壞帳比例為什麼非常高?三個原因。一是信貸增長太快,在信貸產能過剩的時候,大家就追逐次貸,放貸標準不斷降低,大家試圖用高利息覆蓋高風險。
但我認為,風險定價是一個錯誤的邏輯。更理性的方法是統一定價,只區分貸與不貸。
第二,我們的法制還很原始(關於產權和債務糾紛的處理等)。我們鼓勵了老賴。
第三,我們的很多金融機構還沒有經驗,沒有經過多個經濟周期的錘鍊。
我在一個香港財務公司擔任顧問。它今天的不良貸款才不到2%。你可以想像,在大陸的同類機構,不良貸款率可能高達百分之十幾,百分之三十。為什麼這麼大反差?法制不同。
觀察家們經常批評義大利的銀行不負責任,葡萄牙、西班牙或者希臘的銀行水平太差、風險控制太弱,或者美國的銀行道德淪喪,等等。我不贊同這種說法。
每一個國家都有好銀行家,壞銀行家,有高水平的,有低水平的。可是,絕不可能出現一個國家的銀行水平都高、都低。
銀行業的健康和不良的比例只是整個經濟的一面鏡子。不管你水平多高,在一個經濟疲軟的市場,你的銀行一定受到重創,除非你全部持有現金。而一個銀行可以這樣做,一個銀行系統不可能這樣做。
03、一個防守型的戰略
郵儲銀行一直得益於它龐大的吸儲網絡。在信貸方面,它部分地依靠了同業。所以它承受的風險,不如在第一線的那些銀行劇烈。我認為未來幾十年這依然是一個好的定位。
表面上看,它讓了不少利益給同業,但是,經過風險調整後的淨回報率一定相當高。
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的投資者在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一直追逐國債,而減少次級的企業信貸和衍生工具。這種對風險的相對迴避導致了很多國家的國債利率趨近於零,有些甚至變成了負數。表面上看,投資者不理性。但是考慮到風險的因素,零利率甚至負利率也比做次級企業的信貸更加划算。
傳統銀行花點錢讓創新金融機構為自己擋槍,是一個十分明智的事情。
重工業、製造業、大宗商品對於國民經濟非常重要。但是,過去十年,在這些板塊,金融機構的損失慘重。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及全球工業產能過剩是根本原因。銀行必須以保全資產為首要任務。
在國內市場,我認為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基礎設施、房地產、養老和教育類的投資依然很有吸引力。而製造業、中小企業的風險太高。
消費信貸雖然重要,但是我認為,像郵儲銀行甚至工、農、中、建這樣的傳統金融機構不適合於過度敞口,而應該避開風口浪尖,扶持並依託於螞蟻集團、京東金融、360金融、微眾銀行、樂信這一類的平臺和金融科技公司。這類公司更加敏銳,費用率較低,在風控能力和抓手方面,比傳統的銀行有優越性。
這些科技平臺可以幫助銀行降低風險,提高效率。過去十多年,擔保公司、信託、小貸、P2P公司起到了十分偉大的作用。它們為銀行擋槍,功不可沒。銀行應該繼續給它們機會。
我認為,十一月初政府叫停螞蟻集團的上市很正確,對各方都是好事,因為監管機構對這一類新生事物還需要時間來理解,來設計相應的監管措施。我相信最近出臺的關於網絡小貸公司以及聯合貸款方面的規章還是初步的,還會有變。
很多人說,螞蟻集團的勢頭太猛,會導致銀行都為它打工,因此必須限制它。我認為這種歧視性的態度是有害的。我們必須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甚至外資企業一視同仁。誰的效率高,誰的成本低,誰的風險控制更精準,就用誰。
很多人把優勝劣汰掛在嘴邊。但是,一到實際中,他們就變了。十足的葉公好龍。我們反覆強調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但我們的骨子裡是排外的、歧視性的。這也是中國企業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牴觸的原因。在這麼多經濟糾紛之中,我們一點錯誤都沒有嗎?
04、銀行戰略必須枯燥乏味,新型金融機構大多成銀行下水道
關於銀行的戰略,我想講兩個結論。
第一,馬雲批評中國的銀行有當鋪思想,這不公平。當鋪思想是正確的思想,這是中外銀行業反覆檢驗過的傳統智慧。你到歐美或者香港,沒有抵押品,但希望申請稍微大一點的貸款(比如幾百萬元),免談。
螞蟻集團做的貸款是單筆幾千元的短期貸款,不要抵押品很正常。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不也是這樣嗎?但是其它信貸產品都離不開擔保或者抵押。這就相當於裁縫拿著一根針,質問打鐵的鐵匠為什麼用那麼粗的錘子。咱們幹的活兒不一樣啊!
螞蟻集團的小額信貸有它的抓手:支付寶、餘額寶、以及銀行徵信。控制單筆幾千元的貸款,它當然可以這樣。但如果螞蟻集團發放單筆幾千萬元或者幾億元的貸款,它的這些抓手就失效了。消費者不值得為了幾千元而放棄支付寶之類,可大額貸款就另說了。
第二個結論涉及到新興行業、熱門行業,比如AI、基因工程、生物製藥、新能源汽車、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
這些東西都只適合於風險投資、PE投資,不適合於傳統銀行,也不適合於網際網路銀行。因為這些行業,聽起來令人興奮,但是,百分之九十的玩家最終是要死掉的。銀行不應該進到這些領域。
銀行業很枯燥。也正因為如此,存款人的錢才能安全。新型金融機構都想顛覆銀行。它們偶爾也有成功的,但絕大多數最終還是銀行的下水道。
全球絕大部分融資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網絡貸款公司、消費貸款企業都活得很艱難。
過去十年,在歐美曾經風光無限的創新金融企業,比如,Lending Club, OnDeck, Funding Circle, GreenSkyInc. 都遇到了生存危機。還有一些明星企業(比如Afterpay) 現在估值很高,但是流血不止。
兩年多前,香港頒發了八張虛擬銀行的牌照。現在有五家已經開業了。可是這八家都面臨著巨大的頭痛。
市場需求在哪裡?盈利模式在哪裡?英國和歐洲政府多年以前就發過新型銀行、挑戰者銀行的牌照。可是它們無一例外的在虧損。單筆存款小、管理成本高、合規難。
而且,它們何時賺錢、怎麼賺錢,也並不清楚。除了少量的幸運兒以外,大多數玩家都非常害怕投資者還會不會繼續給他們燒錢的機會。
債券市場有話說
十一月初,某些信用債的危機實現上在銀行的信貸市場上一直在演,只是我們捂著蓋子而已。
05、全世界金融都迷失了方向
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前,全球的銀行都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增加存款、增加貸款,增加槓桿,巧用衍生工具。
除了八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和美國的小貸危機(即社區銀行危機savings and loans banks)以外,它們的淨資產回報率基本上都在百分之十幾、二十幾。他們的估值都是淨資產的一倍多、兩倍多。他們的槓桿慢慢升高,槓桿之外的衍生工具也越來越多。
2007年的大危機改變了一切:突然槓桿下降,少了衍生工具,他們不知道怎麼做生意了。收費業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資金成本雖然低了很多,但是,資產收益率也低了很多。關鍵是,機會少了很多。企業、居民的信貸欲望突然之間不見了。
去槓桿導致了2013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的低迷,除了少量的大宗商品被中國的需求撐著之外,其它的都一蹶不振。
人們找到了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有很多內容。包括信貸科技、支付科技、保險科技、財富管理的科技、監管方面的科技。但是目前有塊頭的還只是信貸科技、支付科技。
過去十幾年,轟轟烈烈的信貸科技行業出了很多明星。但是絕大多數的明星都已經隕落。估值大跌百分之八、九十是常事兒。有些倒閉。多數不敢上市,不能上市。在支付科技領域,確實冒出了幾個成功的,比如PayPal 和square。當然也出過像德國的 Wirecard 的這種爛蘋果。
金融科技與普惠經常纏在一起。2011-13年,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發生了。孟加拉國的尤努斯雖然在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還是被政府從他自己創辦的格萊姆銀行開除了。
印度很多無法還錢的農民自殺。印度一個州Andhra Pradesh把小額貸款公司全部關閉了。厄瓜多的小貸欠款人全部起義,拒絕還錢,並獲得政府支持。
中國的小貸、網貸勢如破竹。我們的口號是解決幾億居民的消費信貸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是現在我們開始發現這件事情沒法做,也不應該做。
近年來,歐洲和亞洲設立的挑戰者銀行和虛擬銀行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難堪,那就是:牌照有了、眾星捧月,可是生意在哪兒呢?銀行把你發現的那個消費者痛點,只通過一點點技術改良就解決了。你的奶酪被搬走了。
因發展中國家而偉大起來的兩個標杆兒銀行也都名聲掃地。一個是滙豐銀行,一個是渣打銀行。這幾年,全世界銀行都在做瘦身運動。所以在發展中國家的本次債務危機中,歐美銀行受損失很小。反而是中國的企業和銀行受傷很重。
我說世界金融界迷失了方向。這絕非危言聳聽。生物醫藥、AI技術、新能源汽車、基因工程也許令人神往,但是,它們與銀行沒有多大關係,那是股權投資的樂園。
現在,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對人民幣都處於從未有過的低位。它們的資產價格也非常低廉。這正是有實力的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大銀行乘勝追擊的好機會。英語裡面有一個詞叫 double down,就是加碼、加注。我認為,此其時也。
中國企業和銀行到發展中國家大展拳腳有兩大優勢。第一,國內經濟是健康的,人民幣堅挺,外匯儲備也很多。
第二,我們可以通過與工業設備,工業產品打包,向發展中國家推進。
最近十五年,中國企業在海外做了不少的併購。雖然成功的不多,但是這絕非退縮的理由。我們的銀行在海外的併購還非常少。過去幾年我們海外擴張的勢頭,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慢了下來。這是不應該的。
中國企業和銀行應該加大海外投資,尤以大宗商品和基礎設施為主。這也有助於應對歐美的封鎖,現在的時機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