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否在旋轉?答案能告訴我們宇宙的基本性質

2020-12-05 騰訊網

目前的研究都表明,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是均勻的,而且沒有在旋轉。

北京時間7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環顧太空,你會發現很多東西——行星、恆星、衛星,甚至星系本身——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在旋轉。那麼,宇宙也在旋轉嗎?

宇宙學家一直在積極研究這個謎團,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能告訴我們宇宙的基本性質。「和大多數宇宙學問題一樣,這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但宇宙學研究者認為,這是研究基礎物理學的一種方法,有些東西無法在地球的實驗室裡進行驗證,所以人們利用宇宙和宇宙的幾何結構,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基礎物理學的新發現。

在思考宇宙的基本性質時,科學家首先假設宇宙並沒有在旋轉,而是各向同性的,即宇宙在各個方向上看起來都是一樣的,這個假設與愛因斯坦的方程一致,但又不是這些方程所要求的,基於這種想法,科學家建立了一個描述宇宙的標準宇宙學模型。

這種假設已經整合到計算方法中,分析數據和做其他很多事情的方式也與此有關,但這種假設必須得到驗證,科學研究不能只抱著最好的希望。

為了了解這些關於宇宙及其基本物理學的假設是否正確,科學家收集了觀測數據,對模型進行驗證。他們特別使用了來自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簡稱CMB)的輻射數據。這些輻射是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在大爆炸後38萬年時發出——堪稱宇宙學家研究宇宙的信息寶庫。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各個方向上看起來幾乎是一樣的,但顯示出微小的溫度變化(只有千分之一度),這種變化來自於宇宙歷史、內容和幾何形狀的影響。通過研究這些差異,科學家可以看到宇宙是否以某種方式被扭曲——意味著一個方向上的旋轉或膨脹比另一個方向增加得更多,測量光的偏振(本質上就是光的方向)同樣可以提供關於宇宙幾何結構的信息。

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沒有顯示出宇宙在旋轉的證據。此外,根據一項研究顯示,宇宙各向同性的可能性是120000∶1,這意味著無論你朝哪個方向看,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宇宙有95%的機率是均勻的,表明在大尺度上,宇宙的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所有這些研究都表明,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是均勻的,而且沒有在旋轉。這個結論很可能不會改變,未來幾十年裡,天文學家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偏振測量可能會有所改善,但新的數據不太可能挑戰之前的發現。

宇宙沒有在旋轉的結果對於基於這一假設建立模型的宇宙學家來說無疑是一種解脫,而這也提供了一個關於我們在宇宙中位置的有趣視角。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其實是源於認為人類是宇宙中心的想法,事實上,我們是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這真的很有趣。

宇宙微波背景

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其特徵與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被認為是檢驗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裡程碑,其觀測數據有時被稱為「大爆炸理論的四大支柱」之一(另外三種觀測數據分別是從星系紅移觀測到的哈勃膨脹、宇宙間輕元素的豐度,以及大尺度結構和星系的演化)。

20世紀40年代,物理學家拉爾夫·阿爾菲和羅伯特·赫爾曼研究了宇宙大爆炸理論,提出若大爆炸存在,則宇宙膨脹應該會拉長,並將極早期宇宙的高能輻射冷卻到微波範圍,並降溫至大約5K。換句話說,他們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然而,當時這一預言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1964年,美國射電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他們也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有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實驗可能是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的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衛星,運行時間為1989—1996年。該實驗在有限的探測能力下探測並定量了大尺度的各向異性。根據COBE的測量結果,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譜非常精確地符合溫度為2.726±0.010K的黑體輻射譜,證實了銀河系相對於背景輻射有一個相對的運動速度。

數據分析結果還表明,扣除掉這個速度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以及銀河系內物質輻射的幹擾,宇宙背景輻射具有高度各向同性,溫度漲落的幅度只有大約百萬分之五。目前的主流理論認為,這個溫度漲落起源於宇宙在形成初期極小尺度上的量子漲落,它隨著宇宙的暴脹而放大到宇宙學的尺度上,並且正是由於溫度的漲落,造成宇宙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最終得以形成諸如星系團等大尺度結構。

2001年6月,NASA推出了第二個宇宙微波背景太空任務,即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以更精確地測量整個天空的大尺度各向異性,該任務在2003年披露了首次結果,顯示與宇宙暴脹及其他理論的預期大致相符。

WMAP對宇宙微波背景在不同方向上漲落的測量表明,宇宙的年齡是137±1億年,在宇宙的組成成分中,4%是一般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宇宙目前的膨脹速度是每秒71公裡每百萬秒差距;宇宙空間是近乎於平坦的,它經歷過暴脹的過程,並且會一直膨脹下去。

歐洲空間局(ESA)的普朗克衛星是第三個觀測宇宙微波背景的太空任務,於2009年5月升空,目前正在進行更詳細的觀測。

相關焦點

  • 從宇宙的第一個分子到主要構成,其基本性質與是否旋轉有何關聯?
    對宇宙學的研究,不僅是人類最古老的興趣科目之一,也是最新的科學研究內容,我們開始將宇宙當作一個實體來進行分析。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不僅位於太陽系、銀河系,同時也存在於宇宙這個更大的大範圍之內,因此,對宇宙有更多的了解,對於我們追溯過去和預知未來都尤為重要。比如,宇宙中的第一個分子,如何構建了可見宇宙中的所有事物?而宇宙的主要構成和是否旋轉,對宇宙之後的演變和基本性質又有怎樣的決定性作用?
  • 萬物都在轉,宇宙會旋轉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可能猜不到!
    如果你環顧太空,你會發現很多東西(行星、恆星、衛星,甚至星系本身)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在旋轉。那麼,宇宙也在旋轉嗎?這個謎團是宇宙學家一直在深入研究的,因為它能告訴我們宇宙的基本性質。馬裡蘭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美國宇航局助理研究員Tess Jaffe說: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就像大多數宇宙學一樣,但我們這些研究宇宙學的人認為,這是研究基礎物理學的一種方式。
  • 太陽系在轉,銀河系也在轉,宇宙是否也在旋轉呢?
    如果我們能夠以上帝視角看俯覽整個太陽系,就會發現這裡是一個旋轉的圓盤,中心就是太陽,而其餘所有的行星、矮行星、行星的衛星以及小行星都以不同的速度圍繞太陽旋轉著。太陽系在旋轉,而在太陽系之外,更大的宇宙結構同樣也在旋轉。
  • 宇宙有多大哈勃定律是否能告訴我們答案
    每一個星系就像在廣袤宇宙中的一個島嶼一樣。那麼如何才能測定這些星系的距離呢?哈勃採用的辦法是,假定每個星系的絕對亮度都差不多,現在既然知道了仙女座星系的距離,那麼就可以通過比較這些星系的視亮度來計算它們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哈勃驚訝地發現,離我們最遙遠的星系居然有上億光年之遠。我們的宇宙之大,超出了所有天文學家的估計。
  • 我們的宇宙會不會是另一個世界的基本個體?
    有可能是,但是那個世界肯定與我們的世界在性質上完全不同,分子由原子組成,但分子具有了原子不曾具有的性質,器官由細胞組成,但器官具有了細胞不曾具有的性質與功能,這就是湧現性,所以如果我們的宇宙是另一個世界中的基本組成個體,那麼這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那個世界也是我們無法想像到的世界
  • 哥德爾旋轉宇宙新發現
    此文摘要:這幾年,世界上頂級大學的宇宙學家已經開始提出各種宇宙反彈理論,揭示了收縮的宇宙發生反彈在理論上是可能的。這直接挑戰了有關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論。在宇宙大反彈理論中,國人是否又錯失宇宙反彈模型的機會呢,其實這幾年,宇宙反彈理論中國人也是做的比較早,而且更完善合理的。此文核心又涉及到另一個宇宙反彈觀點,哥德爾旋轉宇宙的問題!
  • 或許意識是物質基本性質 遍布宇宙
    你能用簡單的術語解釋一下什麼是泛心論嗎?按照我們對事物的標準看法,意識只存在於高度進化的生物體大腦中,因此意識只存在於宇宙的一小部分,而且只存在於最近的歷史中。相反,根據泛心論,意識在宇宙中無處不在,是宇宙的一個基本特徵。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有意識的。
  • 宇宙一直在旋轉著,圍繞著什麼物體轉動?科學家說出答案!
    宇宙一直在旋轉著,圍繞著什麼物體轉動?科學家說出答案!宇宙中的星體都是自轉的,而且圍著太陽做公轉的運動,這在我們小時候的時候就會學到的內容,而所有的星體都是在處於一種旋轉的狀態,月球圍著地球轉動,而地球也在自轉著,他們的轉動才使我們有了夜晚白天的區分,除非是被毀滅,不然會一直這樣的運作。隨著我們的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宇宙一直在旋轉著,圍繞著什麼物體轉動?科學家說出答案!
  • 地球是圓的,月亮會旋轉,太陽有大小,那宇宙也是個會動的球?
    既然這些星球都存在於宇宙這個更大的空間中,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宇宙也是一個有極限、並處於不斷運動狀態之下的一個巨型球體?宇宙是否也處於旋轉的運動狀態之中宇宙是否在旋轉可以揭示宇宙的基本本質,這也是為什麼宇宙學家們很長時期以來都在研究這個謎團。
  • 粒子、場與群論,在最基本的尺度上,宇宙的基本構件是什麼?
    電子、光子、夸克和其他「基本」粒子被認為不可再分割的。「我們基本上認為粒子是一個點狀物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粒子理論家瑪麗·蓋拉德說,她在上世紀70年代預測了兩種夸克的質量。然而粒子有不同的特性,比如電荷和質量。一個無量綱的點怎麼能收到重力的影響呢?對於任何其他物體來說,物體的屬性取決於它的物理組成(粒子)。
  • 在宇宙的不同方向上,這個基本常數會有所不同?
    精細結構常數是對自然界中的基本力之一——電磁力(另外三種為引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的一種度量,在電磁力的作用下,電子繞著原子中的原子核旋轉,如果沒有電磁力,所有的物質都會分崩離析。因此,研究來自這些遙遠類星體的光,實則是在研究宇宙才剛剛誕生10億年左右時的性質。在新的研究中,他們就對一顆能讓我們追溯到宇宙只有10億歲左右時的類星體進行了觀測。沿著這顆類星體的一個方向,他們對精細結構常數進行了4次測量。這4個測量並沒能對電磁力是否存在可察覺的變化提供任何結論性的答案。
  • 在宇宙的不同方向上,這個基本常數會有所不同?
    精細結構常數是對自然界中的基本力之一——電磁力(另外三種為引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的一種度量,在電磁力的作用下,電子繞著原子中的原子核旋轉,如果沒有電磁力,所有的物質都會分崩離析。因此,研究來自這些遙遠類星體的光,實則是在研究宇宙才剛剛誕生10億年左右時的性質。 在新的研究中,他們就對一顆能讓我們追溯到宇宙只有10億歲左右時的類星體進行了觀測。沿著這顆類星體的一個方向,他們對精細結構常數進行了4次測量。這4個測量並沒能對電磁力是否存在可察覺的變化提供任何結論性的答案。
  • 除了四種基本自然力,宇宙中是否存在第五種力?
    我們知道,自然界存在最基本的四種力,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然而,有沒有第五種力呢?在2015年,科學家在他們的探測器中發現一種不正常粒子現象出現了。這一古怪現象起初並沒有引起多少注意。然而,如果你渴望許多投機性的物理學家告訴你答案,他們可能會告訴你,我們還沒有發現出所有的自然力,自然界還有其它力等著被發現。例如,一些人懷疑如果發現暗物質可能會發現一種微弱的新力量。匈牙利科學家在一個鋰的稀薄樣品中發現了熱質子,然後這些質子通過放射性衰變變成了鈹-8。不出所料,它產生了兩個正電子和兩個電子。
  • 宇宙像素化——我們的宇宙是否具有最小距離
    我們的宇宙是否有最小距離或者基本的解析度?現實世界是不是像素化的?這時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讓我們花點時間思考一下現實世界可以被像素化的想法有多奇怪。通過量子力學,我們不能精確地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那是因為,量子力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有隨機性的。
  • 如果遇到了來自其他宇宙的外星人,那我們該做些什麼?
    我們把許多我們居住宇宙固有存在的東西視作理所當然,很少去思考物理定律本身是什麼,基本常數為什麼是它們現在的值,為什麼物質比反物質更優先存在。我們的宇宙有一些基本性質,如果這些性質與現在不同,我們居住的宇宙也將是全然不同於現在的樣子。 但是,我們的宇宙也許不是唯一存在的宇宙。
  • 在宇宙中,弦理論這種「神奇」的理論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六種夸克,它們的組合(成對或三個)可以解釋宇宙中所有較重的粒子——質子、中子——以及在實驗中出現的許多其他粒子(如膠子和玻色子)。這是我們對宇宙中物質的基本理解,但是粒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20世紀3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研究了詳細的數學模型來描述宇宙中的四種基本力:重力、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個在太空中活動的場。
  • 為什麼說宇宙中一定存在著外星文明?人類的存在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很快就實現了飛天夢想,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當我們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人們都會想到同一個問題:外星智慧生命存在嗎?可能在人類剛剛走出地球的那一段歲月,很多人對於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問題還有一絲懷疑。
  • 宇宙的不斷膨脹,告訴我們外面還有空間,宇宙之外到底是什麼?
    奇點大爆炸誕生後的宇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一邊在快速膨脹,一邊又在進行著各種演化,一步步演化成為了現在的宇宙空間。 浩瀚的宇宙有很多的謎團等著我們破解,而其中有兩個謎團可以稱得上是終極奧秘,一個是宇宙的起源,一個則是宇宙之外是否有空間的存在,如果有空間,那麼宇宙的外面到底是什麼?
  • 宇宙是否是一個大生命體?
    宇宙是否是一個大生命體?從高層次看,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他的身體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宇宙,而我們所在的地球和太陽系都是他身體中的一個小小的粒子。從現代科學來看,有些富有遠見的科學家根據天文學觀測已經提出了這樣的猜想——越來越多天文學觀測發現,宇宙中的巨大結構和生物體結構具有高度相似性。
  • 宇宙中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為零嗎?人類的存在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很快就實現了飛天夢想,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當我們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人們都會想到同一個問題:外星智慧生命存在嗎?可能在人類剛剛走出地球的那一段歲月,很多人對於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問題還有一絲懷疑。可是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對宇宙認知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們不斷肯定外星文明是存在的,其中包括很多的宇宙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