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的不同方向上,這個基本常數會有所不同?

2020-11-23 騰訊網

精細結構常數α)是自然界的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常數,它是一個無量綱常數,與光速、普朗克常數以及電子電荷有關,約等於1/137。精細結構常數是對自然界中的基本力之一——電磁力(另外三種為引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的一種度量,在電磁力的作用下,電子繞著原子中的原子核旋轉,如果沒有電磁力,所有的物質都會分崩離析。

精細結構常數α約等於1/137,它是自然界中三個基本常數的組合。

電磁力被認為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不會發生變化的力,但在過去的20年裡,天體物理學家John Webb教授注意到精細結構常數的數值似乎存在異常,他發現在宇宙某個特定方向上所測得的電磁力似乎略有不同。

正如前面所說的,精細結構常數表徵了電磁相互作用的強度,假如這個值再大一點,那麼電磁力就會更強,原子會更小;但反過來假如這個值再小一點,那麼原子就會變得更大。

就在一篇最新發表於《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Webb領導的研究團隊報告了4個最新的精細結構常數的測量值。新的結果是基於從130億光年之外的類星體發出的光而測得的,他們發現在宇宙的某些區域,精細結構常數存在差異,它不僅是時間上的函數,而且也是方向上的函數。這樣的測量結果似乎印證了精細結構常數確實存在微小變化。

面對這樣的結果,Webb本人也覺得難以相信。當他第一次發現這種跡象時,他的第一反應是質疑設備是否出現了故障,或者他是否在計算上或別的什麼方面犯了錯誤,才導致了這些不尋常的數值。當他們使用甚大望遠鏡(VLT)對位處最遙遠處的類星體進行觀測時,首次測得了這種異常數值。

類星體是一類可以釋放出極高能量的天體,已知的最遙遠的類星體距離我們大約120到130億光年。因此,研究來自這些遙遠類星體的光,實則是在研究宇宙才剛剛誕生10億年左右時的性質。

在新的研究中,他們就對一顆能讓我們追溯到宇宙只有10億歲左右時的類星體進行了觀測。沿著這顆類星體的一個方向,他們對精細結構常數進行了4次測量。這4個測量並沒能對電磁力是否存在可察覺的變化提供任何結論性的答案。然而,當他們將新的結果與其他許多科學家對遙遠類星體進行的一些不想管的測量結合在一起時,發現了精細結構常數存在的明顯差異。

研究人員因此得出一個難以置信的結論:宇宙可能真的存在某種方向性

這意味著,宇宙可能不是各向同性(從統計學上看,在各個方向上都一樣)的,而是在某些方向上,物理定律會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宇宙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偶極結構

新的觀測數據表明,在宇宙的一個特定的方向上,電磁力似乎會逐漸增加,在相反方向上逐漸減弱;而在宇宙的其他方向上,精細結構常數保持不變。換句話說,我們原本以為的星系、類星體、黑洞、恆星、氣體雲和行星有隨機分布散落的宇宙,忽然間好像有了「南北極」。

這著實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結論,它所帶來的結果可以是顛覆性的。在一則採訪中,Webb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他對此仍持懷疑態度,他想知道這種不同是否只是一個巧合,比如是由於在地球的不同地點、不同的時間、使用了不同技術進行測量才導致的。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巧合嗎?

有趣的是,在另一項研究中,波恩大學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對Webb的工作不知情的情況下,也獨立得出了宇宙具有某些方向性的結論。只不過他們測量的不是物理定律,而是星系和星系團的X射線特性以及宇宙學距離。他們的研究也同樣表明宇宙的性質並非各向同性,而且有一個首選方向,而這個方向與Webb他們測得的方向一致

對此,Webb表示他很期待看到更多的觀測能表明電磁性在宇宙的某些區域具有方向性,如果這一點能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得到證實,那麼這或許能有助於解答為什麼宇宙是現在的樣子,以及生命為什麼會存在等大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自然法則似乎為生命的繁榮創造了完美條件,電磁力的強度就是其中的條件之一。如果它在宇宙某處的數值與我們在地球上測得的不同,哪怕這種不同非常微小,都能導致宇宙發生完全不同的化學演化,從而使生命可能無法開始。

我們的宇宙學標準模型是建立在宇宙各向同性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如果宇宙中存在方向性,那麼支撐著整個現代物理學的許多最基本的概念都將需要被修正。

這個標準模型本身建立在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基礎之上,而廣義相對論本身也明確地假定了自然法則在時空中的不變性。但是,如果這些基本原理如最新結果所暗示的那樣,只是一種近似的話,那麼我們或許即將迎來物理學中的一些激動人心的新思想。

參考來源:

https://newsroom.unsw.edu.au/news/science-tech/new-findings-suggest-laws-nature-not-constant-previously-thought

封面圖來源:ESO Observatory

相關焦點

  • 在宇宙的不同方向上,這個基本常數會有所不同?
    科學家發現在宇宙的某些區域,精細結構常數存在差異,它不僅是時間上的函數,而且也是方向上的函數。這意味著,宇宙可能不是各向同性(從統計學上看,在各個方向上都一樣)的,而是在某些方向上,物理定律會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宇宙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偶極結構。
  • 宇宙是唯一性的嗎?不同的宇宙參數會形成完全不同的宇宙
    表達式如下: 式中e為基本電荷,ε0為真空介電常數,e為約化普朗克常數,e與普朗克常數h的關係為h/(這個常數的初始含義是玻爾原子模型中基態電子速度與光速的比值。然而,隨著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玻爾原子模型被拋棄,這個常數的物理意義變得更加明確,它代表了電磁相互作用的強度。精細結構常數越大,電子與原子核的結合越緊密,原子就越小,因此宏觀物體就越小,反之亦然。
  • 在宇宙最極端的環境裡,這個基本常數依然保持不變!
    儘管它們極其成功,但一些物理學家預期它們會在某些條件下失效。物理學家提出了許多試圖超越它們的理論,一些替代理論預言那些被認為在宇宙中任何地方都應該保持的不變的自然常數(比如光速或萬有引力常數等)或許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發生輕微的改變。最近,一個國際合作的物理學家團隊選擇在宇宙中最極端的環境中,檢驗一個非常重要的常數——精細結構常數是否會發生變化。
  • 新的測量方法,得出不同的哈勃常數,引發宇宙基本屬性的新解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天文學家們用一種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恆星,對宇宙膨脹的速度進行一次測量。這一次的測量結果來自於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測量結果成了天體物理學中一個激烈爭論的問題中心,而且這個問題可能會引發對宇宙基本屬性的新解釋。
  • 宇宙背後的基本常數都有哪些?
    這些常數對宇宙的演化起到了啥作用在可觀測宇宙的尺度上,物質以絲狀結構聚集在一起,在最密集的部分形成了星系、恆星和行星,它們都是孤立的集群,並且在更大尺度上聚集成了星系團、超星系團。雖然不同的空間區域和物質結構模擬在細節上會略有不同,但星系聚集的模式總是相同的;如果我們回溯到物理定律所允許的最早時間,我們將得到一個與我們的宇宙幾乎沒有區別的宇宙。
  • 物理學中的基本常數有多基本?
    在宇宙的遙遠角落裡,光的傳播速度會比我們所知的光速更快或者更慢嗎?在現有的物理體系中,光速以及其他幾十個所謂的宇宙基本常數一樣,它們都是物理學家理解宇宙的關鍵。這些常數甚至還能被用於定義度量單位,比如米、秒以及千克。然而,對於為什麼基本常數必須是常數的問題,物理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
  • 澳科學家研製原子鐘測量宇宙基本常數
    他們的原子鐘將用於一項實驗,測量宇宙的一個基本常數。邁克菲倫等人研製的原子鐘採用稀土元素鐿的原子製造。他說:「與其將它們看成鐘錶,我更喜歡將它們視為人類的終極精度機器。」  與採用微波的標準原子鐘不同,鐿原子鐘將在更高的光頻段下運轉,將時間分割成大約10萬份,用以獲得更高的精確度。
  • 天文觀測最新的革命性突破:物理規律在宇宙各處是不同的!
    物理學研究中一個慣用的方法是,當我們在地面或小範圍空間區域內測得一個物理量的值時,如果它應該作為一個輸入型參數出現在物理方程中,並且表示著自然界在某一方面的性質,那麼通常假定這個參數是個常數,它在宇宙不同區域是相同的,進一步相對性原理還會保證此參數在任意參考系上都具有相同的值。
  • 新的研究證據表明宇宙在各方向上膨脹速率不同
    宇宙學有一個基本思想是這樣描述的:如果你觀察的足夠遠的距離,所有的東西在各個方向上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然而,利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空局XMM牛頓的數據進行新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說:「宇宙學的支柱之一,宇宙是『各向同性的』,這意味著在各個方向上都是一樣的。然而,我們的工作表明,那根柱子上存在裂縫。」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大爆炸之後,宇宙不斷膨脹。最常見的比喻是宇宙就像不斷吹起來的氣球,而天體就像氣球上的點,隨著氣球不斷變大,各點之間的距離不斷拉長。
  • 13個宇宙常數
    由於一些尚不明確的原因,宇宙的基本特性可以用數字或常數來表達,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數學教授詹姆士·斯坦因介紹了13個宇宙常數,包括萬有引力常數、光速、絕對零度、哈勃常數、普朗克常數等。他參考了天文學家馬丁·裡斯關於同一主題的著作《只需六個數》,裡斯說,有6個數的值必須恰到好處,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失調」,那就不可能有星體和生命。
  • 澳科學家研製原子鐘測量宇宙基本常數—新聞—科學網
    他們的原子鐘將用於一項實驗,測量宇宙的一個基本常數。邁克菲倫等人的原子鐘採用稀土元素鐿的原子製造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0月15日報導,西澳大利亞大學副教授約翰-邁克菲倫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研製精確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子鐘。他們的原子鐘將用於一項實驗,測量宇宙的一個基本常數。邁克菲倫等人研製的原子鐘採用稀土元素鐿的原子製造。
  • 不同方法測量得到的哈勃常數各異的本質因素分析
    它被認為是在擴展空間範例上的第一個觀察依據,和今天經常被援引作為支持大爆炸宇宙學的一個重要證據。這個常數的最佳數值是在2003年使用人造衛星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測得的,數值為71 ± 4 km/s/Mpc。在2006年的資料,圖中對應的是77 km/s/Mpc。
  • 描述這個宇宙需要26個常數(或者更多)
    如果你能描述這些力、相互作用和粒子的性質,你就擁有了複製我們的宇宙所需的一切,或至少是一個整體上和我們的宇宙在本質上不可區分的宇宙。Image credit: NASA / CXC / M.Weiss.
  • 普朗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宇宙要依賴它?
    在量子力學中,物理學不同於我們在宏觀世界中所認識的那樣,例如:諧波振蕩器與蕩鞦韆之間關係的的例子。在經典力學中,鞦韆可以在路徑中處於任意幅度(高度),所擁有的能量與振幅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鞦韆可以從零到某個點的任何連續能量範圍內擺動。但是當達到量子力學的水平時,事情變得就會有所不同,振蕩器可能具有的能量是離散的,就像梯子上的梯級一樣。
  • 新發現:宇宙深處「自然常數」異變,同一宇宙中或存在高維時空
    130億光年外的自然常數發生異變我們知道,在宇宙中,電磁力與引力、強核力和弱核力並稱四大基本力。在物理學中,精細結構常數(fine structure constant)是用於度量自然界中電磁力大小的一個常數。
  • 不同的維度宇宙中,可能會有另一個自己,在悄悄搞事!
    而在我們觀察不到的宇宙中內,很有可能存在其他宇宙。也就是所謂的多重宇宙論。多重宇宙這個詞是由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895年所提出的。這個是第一位提出來世界上存在著另一個自己的人,存在著我們勘測不到的宇宙。
  • 宇宙常數,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真的錯了
    圖:如果恆星(或光源)宇宙的分布完全一致,那麼在你們看它的任何方向上,你都希望看到什麼。即使如此,最小的缺陷也會導致失控的引力崩潰。你看到問題了嗎?如果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那麼一個靜止的、統一的宇宙將是不穩定的。另一方面,如果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是靜止的和統一的概念是正確的,就不應該像愛因斯坦所闡述的那樣用廣義相對論來描述宇宙。
  • 暗能量不是空間的某種特性,而是一個場,宇宙的未來也會有所不同
    其實這句話嚴格意義上來說錯得很離譜,我們目前對這個世界的組成根本還稱不上了解,因為我們所知道的物質還不到這個宇宙組成的5%,儘管小數點後面可能會有那麼一點點誤差,但有一組數字是非常可怕的:仰望璀璨的夜空,我們把無數的星系、恆星、氣體、塵埃,還有那些不發光的黑洞、流浪行星全部都加在一起,它們只能佔到宇宙組成的4.9%。
  • 「精細結構常數」實為變數
    在宇宙學理論裡,一項最有爭議的問題是:為何自然界基本常數就像是為我們特別設計好的一樣?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6日(北京時間)報導,這些基本常數之一的「精細結構常數」,現在被科學家以確鑿的證據表明其實為變數。假如結果得到公認,那麼物理學家必然要重新思考許多他們所珍視的物理定律,甚至包括曾備受推崇的愛因斯坦的核心理論。
  • 宇宙精細結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旋轉,接近光速的移動以及滲透宇宙的量子場的固有波動性質的影響都是物質展現的精細結構的原因。為什麼我們的宇宙是這樣的,而不是其他方式?只有三件事情如此:自然規律本身,現實的基本常數,以及宇宙誕生的初始條件。如果基本常數具有顯著不同的值,則不可能形成甚至簡單的結構,如原子,分子,行星或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