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籍科學家陳宇翱為主要成員之一

2021-01-13 南通網

本報訊 (記者黃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布,科研團隊全球首次實現跨越4600公裡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相關論文《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

據了解,該科研團隊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宇翱、彭承志等,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以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引人注目的是,陳宇翱作為科研團隊主要研究成員之一,還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陳宇翱1981年4月出生於江蘇啟東,作為中國量子「夢之隊」主要成員,家鄉啟東是陳宇翱夢開始的地方。在啟東中學學習期間,陳宇翱獲得第29屆國際中學生物理奧賽理論、實驗雙項第一的優異成績,填補了中國學生國際物理競賽個人實驗成績第一的空白。

2013年,憑藉在光子、冷原子量子操縱和量子信息、量子模擬等領域的傑出貢獻,陳宇翱榮獲2013年度「菲涅爾獎」;近年來,陳宇翱逐漸成長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國家實驗室重要研究骨幹,並擔任了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工程總師。

陳宇翱告訴記者:「量子是非常神奇的東西,尤其是量子糾纏。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的疊加態和糾纏效應進行信息,量子通信提供了無法被竊聽和計算破解的絕對安全性。因此,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京滬幹線」項目2013年7月由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中科院統一領導,中科大作為項目建設主體承擔。整個項目建設周期42個月,2016年底完成了全線貫通和星地一體化對接,2017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了全網技術驗收,2017年9月底正式開通。

陳宇翱介紹說,4600公裡量子保密通信距離,由兩部分組成:地面上的超過20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以及藉助太空中「墨子號」衛星實現的2600公裡通信鏈路。

據了解,該項成果的量子通信網絡由700多個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2個高速「衛星-地面」自由空間QKD鏈路組成。地面光纖網絡採用可信中繼結構,覆蓋2000多公裡,衛星對地面QKD的平均密鑰傳輸速率達到每秒47.8kb,比之前提高了40倍以上,其信道損耗可與對地靜止衛星和地面之間的信道損耗相比,從而使通過地球同步衛星構建更通用和超長的量子鏈路成為可能。

目前,研究人員通過集成光纖和自由空間QKD鏈路,QKD網絡擴展到了2600公裡以外的遠程節點,使網絡中的任何用戶都可以與其他任何用戶進行通信。

據了解,這條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在政務、金融、電力等領域進行了實際應用示範,已服務超過150名行業用戶。經過了3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證明它能抵禦目前已知的所有黑客攻擊方案。

相關焦點

  • 啟東籍科學家陳宇翱全程參與!
    1月7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首個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地面跨度 4600 公裡,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宇翱:量子技術領域國際競爭激烈
    日前, 國務院參事室舉辦集中工作日活動,邀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以「新量子革命」為主題作科普講座。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王仲偉出席並主持集中工作日活動,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紅,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趙冰,部分國務院參事、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出席活動。
  • 陳宇翱因量子物理基礎研究獲國際大獎,正建地面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中科大新聞網7月30日報導,28日,中國科大陳宇翱教授榮獲2016年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會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委員會(C15)青年科學家獎(IUPAP Young Scientist Prize)。 「80」後教授陳宇翱,長期從事量子物理基礎研究,致力於發展光與冷原子量子調控技術並系統地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模擬和精密測量等多個量子信息研究方向。
  • 陳宇翱因量子物理研究獲國際大獎 相關概念或爆發
    中科大新聞網7月30日報導,28日,中國科大陳宇翱教授榮獲2016年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會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委員會(C15)青年科學家獎(IUPAPYoungScientistPrize)。「80」後教授陳宇翱,長期從事量子物理基礎研究,致力於發展光與冷原子量子調控技術並系統地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模擬和精密測量等多個量子信息研究方向。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溫州啟幕
    10月15日-21日,中國美院院長高世名攜40餘名中外科學、藝術、哲學精英,借第一樂章《天問——世界觀的對話》,發起國內科學界、藝術界、哲學界的首度靈魂對話;第二樂章《寓言——未來圓桌會》通過中國量子力學頂尖青年科學家、菲涅爾獎獲得者陳宇翱、在「科學家座談會」發言的唯一外籍教授戴偉、「天河一號」骨幹孟祥飛、90後浙大博導趙保丹等在量子、計算等領域碰撞,透過科學家的思維穿越時空,構築科學家眼中的未來圖景
  • 只聽過機器貓的任意門,中國科學家「看」到的任意子是什麼?
    本文圖均為 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圖「量子力學中最美妙、最驚人的成就之一,就是給經典力學中毫無意義的全同粒子不可區分性原理賦予了全新的含義,真正不可區分的全同粒子之間具有強烈的相互作用」,中國科技大學陳宇翱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種相互作用通常是通過量子統計規則來實現的。
  • 科學家為啥在臺上玩自拍?聽完這次峰會的科學交響三部曲,你全知道了
    10月15日-21日,中國美院院長高世名攜40餘名中外科學、藝術、哲學精英,借第一樂章《天問——世界觀的對話》,發起國內科學界、藝術界、哲學界的首度靈魂對話;第二樂章《寓言——未來圓桌會》通過中國量子力學頂尖青年科學家、菲涅爾獎獲得者陳宇翱、在「科學家座談會」發言的唯一外籍教授戴偉、
  • 「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記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率領的...
    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很高興能夠與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為科學進步貢獻力量。」印娟在領獎時表示。對於潘建偉團隊的成員來說,響應祖國召喚,代表祖國參與國際競爭,是他們永遠的驕傲。潘建偉認為,新一代科學家有責任讓祖國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經濟強國,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
  • 微軟是新成立的量子科學中心的創始成員之一
    微軟今天宣布,量子科學中心的五個核心創始成員之一。此外,微軟還與阿貢國家實驗室牽頭、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加盟的Q-NEXT中心建立了合作關係。同時,微軟也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牽頭、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加入的量子科學加速器中心的外部顧問委員會成員。"在量子計算堆棧的另一端,這些中心可以加強我們對量子算法和協議的基準化努力,以進行量子比特的核查與驗證。"
  • 聚焦|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聚焦 |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2021-01-07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權降臨K》誰比較厲害 主要成員戰鬥力排行榜介紹
    導 讀 王權降臨K主要成員的戰鬥力如何?
  • 中科大80後科學家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2008年,潘建偉主動推薦陸朝陽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轉向固態量子光學的研究,並希望他全面掌握了相關最新技術以後,回國發展,為國家在未來量子信息核心技術的競爭中儲備人才。期間,這位東陽籍科學家也屢屢獲獎,如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黃昆物理獎」、騰訊基金會發起的「科學探索獎」。2016年,陸朝陽參與的「多光子糾纏及幹涉度量」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國際上,2017年,歐洲物理學會宣布將菲涅爾獎(Fresnelprize)授予陸朝陽,為獎勵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的國際最高榮譽,每兩年頒發一次。
  • 伽馬射線暴是「奧陶紀大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科學家認為每隔500萬年就有一次伽馬射線,對地球造成致命的影響,地球有生命以來伽馬射線至少給地球帶來了1000次的災難性傷害,但是沒有給地球留下任何痕跡,科學家表示恐龍滅絕也是伽馬射線主要的元兇之一.伽瑪射線暴,第一次是在1973年發現的,過去幾十年,科學家並沒有對伽馬射線暴,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量作出解釋?伽瑪射線暴發生時僅持續幾秒鐘的時間,而且他並沒有什麼規律可循。
  • 後浪 | 中國80後科學家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在劍橋期間,陸朝陽不負眾望,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電子自旋的非破壞性測量,為固態量子計算解決了一個基礎性難題,這一成果發表在《自然》上。2011年初,在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同時,陸朝陽還入選了競爭異常激烈的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的Fellow(比例約1%)。博士一畢業,陸朝陽未做停留,如約回歸潘建偉院士的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