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紫外線(UV-B)輻射引發泥盆紀-石炭紀界線陸地...

2021-01-1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Science Advances:紫外線(UV-B)輻射引發泥盆紀-石炭紀界線陸地生物滅絕

泥盆紀末期高溫氣候損害臭氧層使地表接受紫外線輻射大幅增強,破壞植物DNA,造成孢子畸形,陸地森林生態系統徹底崩潰。現今全球變暖對臭氧層的影響需要高度重視。

泥盆紀-石炭紀界線生物滅絕又稱Hangenberg事件(359Ma之前),是泥盆紀晚期系列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中的最晚一次。此次生物滅絕首先發生於海洋,隨後出現於陸地,造成陸生魚類及森林生態系統徹底破壞。相較於顯生宙其他生物滅絕,人們對泥盆紀晚期系列生物滅絕原因的認識最為模糊,尤其泥盆紀-石炭紀界線陸地生物滅絕的原因至今沒有明確結論。

近期,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孢粉學家John Marshall及合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系統闡述了他們對泥盆紀-石炭紀界線生物滅絕事件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認為:氣候變暖破壞臭氧層使到達地表的紫外線大幅增加,破壞了植物DNA,引起孢子畸形,最終造成陸地森林生態系統徹底崩潰。

研究人員對東格陵蘭地區記錄了泥盆紀-石炭紀界線滅絕事件的多個湖相剖面(Stensio Bjerg、Celsius Bjerg、Rebild Bakker)(圖1)開展了孢粉、大化石、碳酸鈣含量、總有機碳(TOC)和Hg含量等指標分析。依據孢子組合,泥盆紀-石炭紀界線的劃分以LN*與VI孢子帶的界線為準(圖1)。

圖1 東格陵蘭地區泥盆紀-石炭紀界線地層剖面(Stensio Bjerg、Celsius Bjerg及Rebild Bakker),從左至右由深湖相轉變為淺湖相。三個剖面依據孢子帶LN*及VI對比,其中LN*帶時代為泥盆紀末期,VI帶時代為石炭紀初期。mdst.泥巖,sndst.砂巖,m.中砂巖,c.粗砂巖(Marshall et al., 2020)

深湖相剖面Stensio Bjerg(圖1)孢子的多樣性在LN*帶內向上逐漸增加,直到界線之上TOC及無定型有機物(AOM)含量高層位快速降低並消失,泥盆紀的代表性植物滅絕。隨後至Upper lake層位,孢子再次出現但豐富度仍較低。Celsius Bjerg剖面大化石組合也顯示在界線附近大型植物消失。淺湖相剖面Rebild Bakker對應的滅絕層位保存了孢子,但大量孢子出現畸形(圖2,3)。以G. cornuta孢子為例,正常孢子以表面均勻生長近等長、直立且發育尖頂的刺為特徵,而畸形孢子表面刺的數量減少、分布不規律、呈彎曲熔化狀且顏色明顯變深(圖2)。部分孢子因無法完成分裂而呈四分體且壁飾雜亂(圖2R、圖2V、圖2W)。另一代表性孢子V. nitidus,正常者內部充滿淺色且大小均勻的瘤,而畸形孢子則顏色變深且瘤的大小不一(圖3)。

圖2 Rebild Bakker剖面Lower lake層中正常及畸形G. cornuta孢子。(A)畸形孢子及四分體比例變化。(B)G. cornuta孢子的透明度變化。(C)植物碎屑及碳屑含量變化。(D–E)正常G. cornuta孢子。(F,H,J)孢子體刺數量減少伴隨色素沉澱增加。(G)發育不規則竇體孢子。(I)體刺尖端彎曲孢子。(K–M,P,U)體刺數量減少且呈不規則熔化狀。(N,S,T)體刺無規律分布且呈熔化狀。(O)形狀不規則孢子。(V,Q)四分體,其中(Q)為一個分離的內體。(R,W)四分體具不規則壁飾,其中(W)色素沉澱增強(Marshall et al., 2020)

圖3 泥盆紀-石炭紀界線及其上、下層位正常及畸形V. nitidus 孢子。(A–C)Stensio Bjerg剖面D-C界線之下充滿瘤的正常V. nitidus 孢子。(D–K)Rebild Bakker剖面lower lake層位V. nitidus 孢子。(H–M)色素沉澱增強且瘤體直徑增大的V. nitidus 孢子。(D–G)個體小色淺且瘤體不規則V. nitidus孢子。(N–P)Rebild Bakker剖面upper lake層位正常V. nitidus孢子。(Marshall et al., 2020)

現代實驗表明,強紫外線(UV-B波段)的照射會破壞植物DNA,影響孢子的分裂過程,造成孢子、花粉畸形,引起植物不育(Benca et al., 2018)。Rebild Bakker剖面滅絕層位畸形孢子指示該時期增強的紫外線破壞了植物的DNA,進而引發了滅絕,也表明當時地球臭氧層已經破壞,無法阻擋紫外線。

其他生物滅絕期畸形孢子的形成多歸因於大規模火山活動,如二疊紀末生物滅絕期西伯利亞大規模巖漿侵入富有機質及鹽類的地層,釋放的大量滷化物破壞了臭氧層,引起紫外線增強使孢子畸形(Visscher et al., 2004)。但火山活動指標,如Hg/TOC,在泥盆紀-石炭紀界線滅絕期並未增高(圖1),表明該時期無大規模火山活動,因此該時期臭氧層的破壞不是由火山活動所引發。現代氣象觀測及模擬(Anderson et al., 2012)顯示全球變暖導致夏季雷暴增加,使大量水汽進入平流層並與滷素結合(主要為ClO),加快了臭氧層的損失。已有古氣候記錄表明泥盆紀末冰期結束後發生了快速全球變暖(本研究lower lake地層形成期,圖1)。研究人員據此認為增溫導致雷暴頻發,使大量水汽進入平流層,造成了泥盆紀-石炭紀界線期臭氧層破壞,進而引發陸地植物滅絕。基於這一生物滅絕新機制,如果當前的全球變暖持續下去的話,相似的生物滅絕很可能再次發生。

但是,一些大氣研究專家對上述推測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雖然現今夏季雷暴發生率增加,但是否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還不清楚,需要後續研究檢驗(Voosen,2020)。而且,現代調查發現嚴重汙染地區的高濃度SO2也可導致植物孢粉的畸形(Beerling et al., 2007)。另外,畸形孢子僅在淺湖相剖面保存,而深湖相剖面缺乏,原因何在?所以,造成植物孢粉畸形的原因還需深入研究。

【致謝:感謝陳代釗研究員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Anderson J G, Wilmouth D M, Smith J B, etal. UV dosage levels in summer: Increased risk of ozone loss from convectivelyinjected water vapor[J]. Science, 2012, 337(6096): 835-839.

Beerling D J, Harfoot M, Lomax B, et al. The stability of thestratospheric ozone layer during the end-Permian eruption of the SiberianTrap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2007, 365(1856):1843-1866.

Benca J P, Duijnstee I A P, Looy C V. UV-B–inducedforest sterility: Implications of ozone shield failure in Earth’s largestextinction[J]. Science Advances, 2018, 4(2): e1700618.

Marshall J E A, Lakin J, Troth I, et al. UV-B radiation was the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terrestrial extinction kill mechanism[J].Science Advances, 2020, 6(22): eaba0768.

Visscher H, Looy C V, Collinson M E, et al. Environmentalmutagenesis during the end-Permian ecological crisis[J].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35): 12952-12956.

Voosen P. UV radiation blamed in ancient mass extinction[J].Science, 2000, 368(6494): 926.

(撰稿:王永達,楊石嶺/新生代室)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紫外線(UV-B)輻射引發泥盆紀-石炭紀界線陸地生物滅絕
    Science Advances:紫外線(UV-B)輻射引發泥盆紀-石炭紀界線陸地生物滅絕>泥盆紀末期高溫氣候損害臭氧層使地表接受紫外線輻射大幅增強,破壞植物DNA,造成孢子畸形,陸地森林生態系統徹底崩潰
  • 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滅絕:元兇終於找到,原來藏在地球附近
    泥盆紀晚期滅絕持續時間長達科學家給出的原因是大氣平衡被打破了,由於海洋中的綠色植物將二氧化碳氣體牢牢的鎖定在海底,以致於地球氣溫驟降,變成了一顆冰天雪地的星球,但另一部分科學家卻表示不贊同,因為在泥盆紀-石炭紀的界線中的植物種子有被嚴重輻射過的痕跡。
  • 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滅絕:元兇終於找到,原來就藏在地球附近
    泥盆紀晚期滅絕持續時間長達2000萬年,相比較二疊紀和恐龍滅絕時期,海洋生物死亡的數量佔據主體。科學家給出的原因是大氣平衡被打破了,由於海洋中的綠色植物將二氧化碳氣體牢牢的鎖定在海底,以致於地球氣溫驟降,變成了一顆冰天雪地的星球,但另一部分科學家卻表示不贊同,因為在泥盆紀-石炭紀的界線中的植物種子有被嚴重輻射過的痕跡。
  • 美國科學家發現「罕根寶事件」原因,超新星造成泥盆紀生物大滅絕
    ,有地質學家分析認為,大約在2,500萬年的時間中,經歷了7次生物滅絕事件,一般認為最後一次滅絕事件為罕根堡事件,這也是泥盆紀與石炭紀分界,布賴恩·菲爾茲教授就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由超新星爆發導致的。原來他的團隊從保存完好的植物孢子為這場古老的大滅絕事件中發現了秘密——存在於泥盆紀和石炭紀過渡期的數千年的化石孢子都顯示出被紫外線破壞的跡象。認為是一場來自太空的突如其來的災難性事件對地球臭氧層造成了持久的破壞,而這樣的事件最大的可能就是太陽系附近位置的超新星爆發。
  • 美國科學家發現「罕根寶事件」原因,超新星造成泥盆紀生物大滅絕
    ,有地質學家分析認為,大約在2,500萬年的時間中,經歷了7次生物滅絕事件,一般認為最後一次滅絕事件為罕根堡事件,這也是泥盆紀與石炭紀分界,布賴恩·菲爾茲教授就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由超新星爆發導致的。原來他的團隊從保存完好的植物孢子為這場古老的大滅絕事件中發現了秘密——存在於泥盆紀和石炭紀過渡期的數千年的化石孢子都顯示出被紫外線破壞的跡象。認為是一場來自太空的突如其來的災難性事件對地球臭氧層造成了持久的破壞,而這樣的事件最大的可能就是太陽系附近位置的超新星爆發。
  • 超新星爆發導致3.6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
    從化石記錄來看,地球生命史上一共發生過五次主要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它們分別是4.39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滅絕,3.59億年前至3.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2.01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以及最著名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
  • 新理論稱超新星爆炸曾引發泥盆紀晚期地球上的滅絕事件
    這裡研究的事件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在泥盆紀-石炭紀邊界附近的滅絕事件中達到高潮"。本周發表的研究中顯示的證據表明,小行星撞擊事件並不是在遙遠的過去導致地球上大量生命死亡的唯一原因。根據研究,泥盆紀的最後一次滅絕事件,在358.9 Mya左右結束,似乎與平流層臭氧的急劇下降同時發生,「這可能是由於全球溫度上升」。這項研究的建議是,附近的超新星爆炸導致了整個災難性的系列事件,幾乎終結了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
  • 「左子聊史前」之第五期 ——泥盆紀
    泥盆紀從4.19億年前開始,到3.58億年前結束,與石炭紀、二疊紀組成了「晚古生代」。泥盆紀的地球,各個大陸越靠越近。勞倫古陸和波羅地大陸連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大陸——歐美大陸。北方的西伯利亞大陸快和歐美大陸「親」上了,但中間還隔著一片海洋。歐美大陸東邊,星星點點有許多小型陸地,我們偉大的祖國也在其中。
  • 美媒:一顆超新星3.59億年前或引發了地球生物大滅絕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3.59億年前的全球生物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一顆遙遠恆星的死亡爆炸引發的。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月24日報導,在泥盆紀末期,地球上約70%的無脊椎動物死亡。
  • 石炭紀,碳與氧的盛宴
    櫛羊齒:石炭紀、二疊紀常見的真蕨類植物。種類繁多,「羊齒」是指羽狀複葉的細小葉片,在當時留下的煤層中常有他們的化石。石炭紀的大陸和海洋:在接下來的二疊紀,全球陸地將「分久必合」拼成一個巨大的泛大陸。無盡的大森林。在石炭紀,全球陸地被廣闊的森林覆蓋。當時的植物類群與之前的泥盆系相似。主要由楔葉類,石松類真蕨類,種子蕨類,和科達類等植物構成。在溼潤地區蓬勃生長,其實植物登陸才幾千萬年時間。
  • 石炭紀真的有3米長的巨型蜈蚣嗎?為什麼?
    因此,石炭紀被發現的巨型多足類動物並不是巨型蜈蚣,而是巨型馬陸,二者的區別非常大,切勿混為一談。石炭紀-巨蟲時代科學家從石炭紀的地質層中發現了超過500種的大型昆蟲和節肢動物的化石,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翼展有1米的巨脈蜻蜓、體長可達70公分的普莫諾蠍、體長可達3米的巨型馬陸等等。
  • 美媒:一顆超新星3.59億年前或引發了地球生物大滅絕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導 美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3.59億年前的全球生物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一顆遙遠恆星的死亡爆炸引發的。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月24日報導,在泥盆紀末期,地球上約70%的無脊椎動物死亡。
  • > 抗uv面料原理
    抗uv面料原理 2017-08-02 11:42:01 來源:全球紡織網 抗uv面料原理,面料採用抗uv快幹技術中的uv全稱Ultraviolet ,即紫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