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蚊一件,十蚊一件」這樣富有歷史感的叫賣聲不在別處,如今在高基街夜市仍舊能聽到。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個個推著工具箱的攤主慢慢向高基街匯集,搭水管、擺貨品、掛招牌,不到一小時,一條平常的街道儼然變成一個小型集市,禪城區僅存的燈光夜市就這樣拉開帷幕啦~~
歲月無痕,生活有跡
說起高基街,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燈光夜市。90年代初,為了解決下崗工人再就業問題,方便流動攤檔的管理,佛山開始設立燈光夜市。高基街燈光夜市始於2003年,是從1999年建立的福祿路夜市遷過來,經政府批准成立的。
今年59歲的謝伯是地道禪城人,原先是佛山制傘廠的員工,40多歲下崗後開始在夜市擺攤檔賣傘。
「現在這種年紀不會賣別的,只能賣傘咯。」受到網購的衝擊,謝伯的生意大不如前,但他想一直堅持下去。「不來擺攤靠什麼生活吶?」謝伯的話語中透出一絲無奈。
作為第一批出來擺攤的下崗者,謝伯的攤位也隨著夜市的變遷,從最早的下崗街市白燕街,再到福祿路,最後遷到高基街,十幾年的光陰就這樣伴隨禪城燈光夜市一同逝去。
時代變遷,人情依舊
現時的高基街,雖然沒有了往日人擠人的繁榮盛況,但是憑藉著低廉的租金和實惠的商品,它仍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攤主和顧客。
「不是每個人都逛得慣大商場,大多是來這些街市,還有很多外國人過來。」攤主傅先生得意地把手機裡外國遊客來關顧的小視頻展示給文化君看。
傅先生來自雲浮,在高基街擺攤已經有9年了,靠經營飾品香水小生意來養家餬口,空閒時就去進修英語。
日子平淡,看天吃飯,但樂在其中,是這裡大多數攤主的生活寫照。
住在附近的莫小姐帶放暑假的妹妹來逛街,她們手上拎著剛從夜市淘來的衣服。「這裡的東西實惠嘛,服務態度更好,大家都是說說笑笑,還可以砍價,更有人情味。」
一座城市需要「高大上」的高樓大廈,但也不能缺少「接地氣」的市井街市。逛商場嘆空調十分愜意,但行夜市品人情也是一種獨到的體驗。
一個街名,一段歷史
走在高基街上,你可能不會察覺出這裡的路面比其它地方高兩三米,但從一些存留的建築痕跡,仍能看出內街與外街的差距。
圖片來自佛山日報
「高基」顧名思義,是加高的基圍,據《佛山市地名志》記載,這裡原是汾江的內堤圍,1915年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雨,於是加高了地基建起一條基圍防洪,後來幾條街合稱為高基街。
高基街整治後變成了又平坦又清潔的水泥路面。圖片來自佛山日報
1958年,高基街在佛山「整潔美麗之城、輕紡工業之城、文化藝術之城」的建設中得到改造,變成平坦整潔的水泥路面。
走過14年的風風雨雨,高基街燈光夜市未因時代的變遷而隕落,仍璀璨地停留於眾人的視線中。
長約700米的高基街,在兩旁高大的建築中並不起眼,在車來車往的松風路中,若不留心也很難發現它的存在。偶然逛入的學生、到此一遊的外國旅客、手拉手買衣服的情侶、沿街叫賣雪糕的小朋友···方寸之間盡現人生百態。
旁邊建築工地轟轟隆隆的響聲,同高基街開市的嘈鬧聲互相應和,似乎在喻示這裡將會有一番新的面貌……
來源丨佛山文化、佛山新聞網
作者丨李揚 吳少娟
圖丨吳少娟
見習編輯丨俞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