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陳又YOYO」昨天下午在高架上拍攝的照片。
東方網10月15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上海上空出現很明顯的地震雲,是什麼情況?」昨天16時24分,網友「陳又YOYO」在微博上發布了攝於高架路上空的照片。記者獲悉,昨日有多位網友在上海各區拍攝到疑似地震雲的照片。綜合網友照片分析,上海氣象局解釋這是透光高積雲,而地震專家則聲稱,地震雲這一命名本身就缺乏科學依據。
眾多網友目擊「地震雲」
「上海上空出現很明顯的地震雲,是什麼情況?」昨天16時24分,網友「陳又YOYO」在微博上發布了攝於高架路上空的照片。從照片上記者看到雲朵顯得密密麻麻卻很有層次,就像一片雲朵「夾」著一片藍天那樣「有序」。而在論壇上,網友「lidaishi」也以「上海出現地震雲」為主題發了一張攝於昨日16時16分的照片,而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雲朵是一條一條平行,類似於被「一刀切」的感覺。記者獲悉,昨日多位網友在上海各區拍攝到疑似地震雲的照片。
對於這般奇特雲圖,網友則持正反兩面態度。一派網友稱上海上空的「地震雲」是地震震後形成的雲層。「本次地震雲規模主要來自東南方上海東南部,是臺灣。10月13日臺灣臺北、南投、花蓮皆發生4級至4.3級地震,是這三個地區地震後地震波向外傳輸過程中引發的雲層共振等並推動雲層運動導致的地震震後雲,只是一種奇特的地震震後形成的雲層。」支持這一觀點的網友還舉出了日本氣象廳發布的昨天14時34分發布的信息:「在巖手県沖發生4.0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0公裡。」
當然也有網友認為「地震雲」是被誤解的。「這種被人們誤認為『地震雲』的飄帶狀白雲,學名叫做『飛行雲跡』,主要是由於高空溫度較低,飛機經過時所造成的景象。」
氣象局稱為「透光高積雲」
結合網友陳又YOYO」和「lidaishi」的兩張照片,上海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滿莉萍解釋稱,昨天下午各氣象觀測站觀測到的雲狀實際叫透光高積雲,高度在3500米左右,屬於中雲類。「透光高積雲呈白色,常形成一個或兩個方向整齊地排列,雲塊之間有明顯的縫隙,即使無縫隙,雲邊緣明亮,可見陽光或月光。」
滿莉萍進一步表示,所謂「地震雲」中的一種,是震區上空出現不同顏色的輻射狀的帶狀雲,這種「地震雲」高度可達6000米以上,相當於氣象雲中的高雲類。因此可以確定,昨天本市上空的雲並非「地震雲」,而是透光高積雲。
氣象部門表示,目前「地震雲」的形成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且「地震雲」也並非能準確預報非常複雜的地震過程。
地震雲並無地震科學依據
對於網上的盛傳的「地震雲」圖片和由此引發的紛紛議論,上海地震局韋曉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昨日上海上空雲朵是否為「地震雲」這一問題實則沒有意義。「地震雲」這一命名本身和以此預報地震的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所謂「地震雲」預測地震最早出現在我國,《宋史》上有記載:「時夏秋霪雨,京師地震。」古書還有記載,古人認為太白晝見、冰雹赤雪、淫雨水旱、季節反常等天氣現象與隨之發生的地震有聯繫。
雖然我國的老祖宗對天象與地相頗有心得,但現代科技無法對「天」與「地」之間的確鑿關係做出結論。所謂的「氣象雲」一說,在科學角度來看並不合理。
韋曉解釋稱,直至今日,國內外地震學家仍無法確定地震雲出現時間、地點和強弱與地震三要素(時間、地點、震級)之間的量化關係,也沒找到氣象雲與地震雲的判別依據。因而所謂地震雲,基本上都只是民間地震愛好者肉眼經驗判別,並無科學依據。「所以,如果要論證天氣與地震的關係,還有待科學家深入研究,不能憑肉眼看看,就輕易下了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