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在中國廣袤鄉土大地上,秋景勝過春光之處,莫過於稻飄香、黍金黃、豆滿秧、谷滿倉的豐收景象。
9月23日,農業農村部宣布,目前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高位增產,預計平均畝產提高近兩公斤,總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的水平上。
這豐收的喜訊,無疑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一份沉甸甸的節日大禮。今年在疫情與災害疊加的雙重考驗下,中國糧再次交上了一份彌足珍貴、成績亮眼的答卷,為穩全局、提信心、育新機、開新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支撐。
「兩公斤」的重量
今年的糧食平均畝產預計提高近兩公斤。兩公斤,分量到底有多重?
我們來粗略地算一筆帳,據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41億畝,而據農業農村部消息,預計今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100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提高近兩公斤,意味著由於單產提高全年糧食增產約35億公斤。目前我國年人均消費口糧原糧150公斤左右,那麼增產這部分糧食足夠2300多萬人一年的消費量。從看似簡單的計算中,不難看出這兩公斤的分量和力量。
兩公斤的分量,不僅在數字本身,更在於其來之不易。
回望過去,我國糧食已實現「十六連豐」,各種資源要素可挖掘潛力越來越少,高位護盤尤為不易。聚焦當前,今年糧食生產先後經歷「新冠肺炎疫情關」「洪澇關」「颱風關」「病蟲關」,一波三折後再奪豐收,更顯珍貴。
兩公斤的背後,凝聚著「政策好,科技強,人努力」的多方力量。
政策好是基礎。糧食生產是弱質產業,保障糧食安全,既要發揮市場作用,更要加強政策支持和保護,提高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為此,今年在財政「過緊日子」的大背景下,中央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不減反增,出臺一系列超常規的惠農「大禮包」;農業農村部季季緊抓,環環緊扣,抓實抓細糧食生產。受此帶動,今年全國早稻和晚稻面積雙增長,一舉扭轉了連續7年和連續10年的下滑勢頭,全年糧食麵積同比增加1000萬畝左右,為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強是動力。「藏糧於技」的多年積累,在這個多災之年成為提單產、奪豐收的強勁動力。關鍵農時,農業農村部及時制定30多個技術指導意見,因季節、因災情及時派出40多個專家組,幾十萬基層農技員戰疫情、抗風雨、防病蟲,打通了技術落地的「最後一公裡」。「四條阻擊帶」和「三道防線」嚴防死守草地貪夜蛾和沙漠蝗,實現了「蟲口奪糧」。
人努力是根本。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的農民,像中國的農民這樣堅韌不拔。今年春季,人們都在居家抗疫的時候,廣大農民兄弟已經開始在田間忙碌,春耕備耕得以如期開展;長江汛期,南方部分水稻產區受災,他們不分晝夜搶種補種改種,「水退到哪裡,就種到哪裡」,力爭「早稻損失晚稻補」;東北秋收前,連續遭遇3場颱風造成部分地區玉米倒伏,他們創造性地改裝收穫機械,只為確保顆粒歸倉。
「穩」的重要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致節日祝賀,肯定今年豐收來之不易,為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穩,是大國「糧策」的目標所在。糧食穩,則天下安。「穩」的重要性,在今年這個特殊之年尤為凸顯。
糧食穩,是穩全局的「關鍵防線」。糧食人人離不了,天天都要吃。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多了是經濟問題,是庫存壓力,但少了就會給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帶來壓力。糧食是生命的「養護員」,是社會穩定的「守門員」。守穩了糧食這道「關鍵防線」,我們就能在風雲變幻的局勢中,保有「任憑風浪起,我有壓艙石」的底氣。
糧食穩,是奔小康的根本保障。民以食為天。即使菜餚再豐富再精美,中國人的小康餐桌上,主糧始終是不可或缺的。要讓14億人口吃飽肚子,靠買飯吃、討飯吃是行不通的。就拿秋糧主要作物之一的水稻來說,目前全球每年大米貿易量在700億斤左右,僅相當於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4,所以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除了吃得飽,還要吃得好,這才是小康餐桌應有的樣子。
糧食穩,也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全球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不僅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好吃飯問題,還向其他國家分享糧食安全資源與經驗,對穩定世界糧食生產和供應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字」的重任
特殊的年份,不平凡的豐收。激流險灘中,中國糧再一次壓住了艙、定住了盤,「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這20字再一次體現了其深遠的戰略意義。
「以我為主,立足國內」是時刻不能忘的底線,決不能因為豐收了,就對農業和糧食生產有絲毫麻痺鬆懈。重農抓糧的力度一刻也不能松,要著力「確保產能」,穩住耕地根基,對耕地「非農化」問題零容忍;要強化「科技支撐」,保障眼前糧食產量穩定的同時,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力;要管好用好儲備糧,對摺騰糟蹋糧食的「糧耗子」嚴肅查處;要倡導「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理念,減少糧食生產、加工、儲運、消費等環節的浪費和損耗。
在糧食生產升級的同時,我們對糧食的認識也亟須升級。首先,要正確認識適度進口。隨著國內糧食需求增長加快,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光靠我們自己保全部、保所有,既超出生態環境承載力,又不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所以,我們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兩個市場,適度進口一些國內生產滿足不了或對生態破壞較大的短缺品種,是一種主動的戰略選擇。
其次,要理性看待糧價合理上漲。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增長了100多倍,糧價漲了不到10倍。糧食豐收、庫存充裕、價格平穩,為中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廣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為大國復興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正如《漢書·食貨志》所說,「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只有兼顧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確保糧價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讓農民種糧有效益、讓主產區抓糧不吃虧,大國糧倉才能倉滿庫盈,中國這艘大船才能行穩致遠。
2020年,決戰決勝雙重任務收官,大戰大考雙重考驗疊加。越是在這樣特殊的年份,奪取糧食豐收就越必要和重要。豐收不僅關係著每個人的飯碗,更為風險挑戰中保障經濟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為中華民族千年小康夢圓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只是2020年,在未來相當長時期的每一年,豐收之重,「三農」之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來源:農民日報
監製:杜蘭萍;編輯:裴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