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新農機 豐收添動力(秋糧探行·追蹤高質量)

2020-12-04 人民網

「三夏」期間,山東鄒平市明集鎮解家村開展大規模機收。董乃德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用上新農機,種地有了「千裡眼」,搶收搶種顯實力

連日來,湖南省南縣南洲鎮南洲村農民趕著雨後間隙搶收、搶種,蝦子收完,秧苗下田,田野籠上一層嫩綠色的輕紗。

「今年這麼大的雨水,多虧有了新農機,搶出了時間。」金果水稻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歐術秋說道。水稻機收、機插本不是稀罕事,可合作社裡的稻蝦共作基地,田塊小,還有蝦苗,能不能實現機械化?

縣裡組織的一次技術推廣,讓歐術秋眼前一亮:「這是適合稻蝦田的行走式新機器,不傷蝦苗,還省工省錢!」

歐術秋一一細數機械化好處:合作社500畝稻蝦田,早稻收割至少快了7天,晚稻提前下種,能避開氣象災害。另外,機收、機插,一畝地比人工節省30%的成本。還有,相比直接播種,機插秧抗倒伏能力更強,每畝產量高出100多斤。政府對機插秧每畝還補貼100元。「你看,裡裡外外算下來,一畝地能增收三四百元呢!」

農機開進稻蝦田,合作社搭上了增收快車。去年夏天,別人家的稻田早已放幹了水,撒上了稻種,而金果水稻種植合作社卻多捕了整整10天蝦。「晚一天排水,蝦子的上市期就可以延長一天,多收入幾百塊錢。」歐術秋道出了奧秘。

合作社不僅用上插秧機,還有了物聯網。歐術秋感嘆:「現在不再看天種地,種田裝上了『千裡眼』『順風耳』,溫度、溼度、水裡鹽分等數據都在顯示器上,適不適合水稻、蝦苗生長,一目了然。」

在南縣,稻蝦田機插秧越來越受到農戶認可。「全縣目前已有插秧機707臺,機插秧面積3.47萬公頃,機插率達到了51%。」南縣農機事務中心主任陳文清說。目前全縣稻蝦種養規模達到55萬畝,年產小龍蝦10萬噸,「稻蝦米」25萬噸,綜合產值超過100億元。

新模式助力提「身價」。歐術秋說:「以前大米辛辛苦苦拖到米市上賣,也就兩三元一斤,現在企業籤了訂單,來合作社收購稻蝦米,稻穀保底價8元一斤。」

南縣建起稻蝦產品質量監管追溯平臺,不僅實現農產品的實時檢測,還能進行大數據分析。湖南助農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廖娟打開自己的手機APP,向記者介紹:「你看,一袋米、一盒蝦產自哪塊地、是什麼品種、施用了哪些肥,都一目了然,每件產品都要經過出廠自檢和監管抽檢兩道關卡,保準吃得放心!」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雲介紹,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機械化率超過80%,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新型農機不斷升級,大大降低了糧食生產成本,提高了作物抗風險能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表示,今年上半年,在天氣條件較差、病蟲害嚴重等不利因素影響下,能夠實現夏糧豐收,離不開農業基礎裝備的支撐。

智慧農機裝「大腦」,收播實現同步,「三夏」變成「兩夏」

在山東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五爐村,收割過的麥茬地裡,兩臺滅茬深松施肥精密播種機正在播種玉米。一臺收割機、兩臺播種機同時作業,種、肥一起播,一天的作業量達100多畝。

「550畝地,4天就可以完成夏收夏種,真省心!」運國家庭農場負責人曹運國開心地說,現在種地當起「省心掌柜」。

「播種有播種機,噴藥用無人機,澆水有智能灌溉機,收割有收割機,運到倉庫還有烘乾機,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新農機越來越聰明,一點兒不含糊!」曹運國說,與傳統的聯合收割機不同,新型收割機上都安上了智能終端,實時記錄運行時間、收割量、軌跡等數據,一天下來,生產進度清清楚楚。

夏糧豐收看秋糧,曹運國充滿信心:「去年小麥平均畝產1280斤,今年達到1300斤左右,好地塊一畝到了1500斤。照這個種法,秋糧差不了。」

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全國小農戶數量佔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從現階段看,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小農戶買成套機械不太現實,關鍵要促進農機共享使用。」王甲雲說,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跨區機收作業,另一方面則要依託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小農戶解決農機社會化服務問題。

「機手一來,『三夏』變『兩夏』,小麥收得乾淨,玉米也跟著播完了。」望著自家麥田,新兗鎮大雨住村種糧大戶路成鋒露出了笑容。今年,他購買的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服務,每畝費用186元,政府補貼100元,省工又省錢。

「今年『三夏』生產,許多合作社的農機安裝了智能終端,可以監測播種質量。一旦達不到合格的深度,智慧平臺就會及時提醒機手。」區農機服務中心農機校校長李健介紹。

在兗州,依託全區58家農機合作社,農機部門推行訂單作業、承包作業、收種「一條龍」等機收機播社會化服務模式。「通過全程機械化作業和高效社會化服務,縮短了作業時間,實現了收播同步、搶時播種,增加了秋季作物的生育時間,為秋糧豐收打下堅實基礎。」兗州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燕說。

完善補貼政策,優化配套服務,讓「大塊頭」更好展身手

今年29歲的關鵬鶴,是兗州區興隆莊街道的一名農機手,從事農機作業已經10年,成了遠近有名的「農機通」。

為了提高服務質量,關鵬鶴的農機合作社每年都要更新換代一批農機。今年合作社新買了一臺自走式穀物聯合收割機,他說起新裝備頭頭是道:「老機器滾筒是橫軸,容易發生麥秸擁堵,現在變成了縱軸,粉碎後的秸稈拋撒均勻,不容易打堆。」

「別看這臺機器花了16萬元,它能夠一機多用,兩年就能回本。」忙碌的麥收季剛過去,關鵬鶴熟練地調整割臺、調換凹板篩、清洗零部件,機器「變身」後,秋季還能收穀子、豆子、玉米等作物。

農業機械化離不開政策扶持。王甲雲說,農機購置補貼作為一項重要強農惠農政策,2004年以來,中央財政加大了農機化扶持力度,累計投入了2300多億元,支持3500萬戶農戶購買農機超過4500萬臺(套)。今年,中央財政還將從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裡安排專門資金,對報廢老舊農機具給予適當補貼,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和農業綠色發展。

「目前農業機械化推廣亟待補齊三個短板:重點作物、重點環節、重點地區。」孔祥智解釋,重點作物指西南地區的甘蔗、江漢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油菜等;重點環節如水稻的插秧環節;重點地區主要指丘陵山區,由於地形地塊零散多變,存在農機下田難、作業難。「因此,要加快推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並引導科研單位和企業研發推廣特色作物生產所需的高效農機。」

「從市場反饋看,這幾年,新型農業主體對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的農機需求不斷增強。」雷沃重工公司科技發展與合作部副總監李坡表示,未來農機的研發方向,將以北鬥衛星導航技術為基礎,結合智慧精準作業決策系統和全程作物長勢信息,提升精準化、無人化作業水平。

農機更新換代,人才隊伍得跟上。「無人機自動化程度高,機靈的小夥兒,用不了一天就能上手。」南縣農友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嚴婕說,從2017年開始,合作社開辦的駕駛員培訓學校增設無人機飛手培訓班,非常受歡迎。山東實施農機人才培育工程,到2020年將建成50個「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示範縣。

「田野裡『大塊頭』越來越多,豐收就更有底氣了!」嚴婕信心滿滿地說。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4日 18 版)

相關焦點

  • 一樣的豐收,不一樣的分量——寫在2020年秋糧豐收已成定局之際
    在中國廣袤鄉土大地上,秋景勝過春光之處,莫過於稻飄香、黍金黃、豆滿秧、谷滿倉的豐收景象。9月23日,農業農村部宣布,目前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高位增產,預計平均畝產提高近兩公斤,總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的水平上。這豐收的喜訊,無疑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一份沉甸甸的節日大禮。
  • 全國糧食夏收圓滿結束,秋糧進入生產關鍵期,上海松江農民爭分奪秒...
    春爭日,夏爭時,眼下全國糧食夏收圓滿結束,秋糧也進入生產關鍵期。作為滬上重要糧倉,當前上海市松江區的糧食生產穩定,在秋糧生長關鍵期,農民爭分奪秒抓生產,農技、農機等部門做好農業服務保障,齊心協力築好秋糧豐收基礎。
  • 走讀黃陂四,農機小鎮豐收忙,胡興咀灣稻花香,好一片鄉村慢時光
    農機下田,農民上岸。黃陂區玉枝村胡興咀灣的村民們,到了秋季收割稻穀的時間再也不用彎腰割稻子了,在開闊的土地上使用了農機器械,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輕鬆地收割勞作。在這一片豐收和喜悅的地方,我們看到的是無窮無盡的廣闊天地,風吹稻浪,感受著空氣中被收割過後還殘留著的青草般味道。
  • 濰柴農機動力熱銷春耕季
    濰柴農機動力熱銷春耕季2020-02-27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人勤春來早,農忙正當時 眼下,春耕備耕已從南到北陸續展開 濰柴農機動力持續火爆 助力農業生產不誤農時
  • 山東省農機工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勞動力、資金和技術相對密集,產業鏈長,經濟帶動力強,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如福田雷沃的聯合收穫機械作業信息服務系統,已連續多年作為農業部定點信息服務平臺在「三夏」、「三秋」中服務於全國農機跨區作業,有效促進了糧食豐收和農民增收。  二、我省農機工業發展特點與趨勢  (一)農機工業發展特點。
  • 【共同戰疫】農業農村部:春耕農資有保障 夏糧豐收有基礎
    春播糧食麵積約9萬畝 夏糧豐收有基礎  3月2日,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發布了《當前春耕的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今年春播糧食麵積大約在9億畝左右,佔全年糧食麵積一半以上,按時保質地完成春播任務,對全年糧食生產至關重要。
  • 我國農機行業如何走出困境
    在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智慧農場,無人收割機在現場演示水稻收割。對此,專家表示,只有通過融合協同創新,加快補齊技術「短板」,才能驅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高效發展,推動我國從農機生產大國向農機強國轉型。  創新是推動我國農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2014年以來,我國農機行業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後,進入深度調整期,既有部分企業在殘酷的產業競爭中被淘汰,也有不少企業通過堅持不懈的創新從困境中突圍。
  •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新動力
    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生態保護和建設示範區、首個「中國天然氧吧城市」和唯一的「中國氣候養生之鄉」……20年來,麗水不斷擦亮一張張「金質名片」,為「中國生態第一市」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新動力。這片紅色熱土,留下周恩來、劉英、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的光輝戰鬥足跡,「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歷久彌新。
  • 糧食安全的雷沃貢獻:雷沃智慧農機守護「大國糧倉」
    特別是隨著發達國家新一輪農業機械智能化、信息化的應用,國內的農機龍頭企業如何擔當作為,就顯得尤為重要。該系統高度集成信息技術、智能農機和農藝技術。採用基於北鬥的多傳感器信息融合定位技術,通過全路徑規劃技術引導拖拉機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路逕行駛,保證拖拉機定位精度小於2cm,由分布式農機自主作業控制系統,將發動機啟/停、轉向控制、動力換擋、油門調節和機具升降等自動操縱控制裝置有效集成,順利實現無人駕駛出庫、作業和入庫。
  • 農機零部件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在國外農機產品不斷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當下,我國農機行業能否借力「中國製造2025」,實現彎道超車,需要主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共同努力。在日前召開的2016中國農機零部件行業峰會上,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環保部大氣管理司機動車環境管理處高傑、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忠德分別從行業、政府和企業的角度提出,智能化是農機發展的方向,也為農機零部件行業帶來發展新機遇。
  • 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研究
    但在動力變革進程中,依然面臨著以要素投入為主的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需求動力有待進一步挖掘、產業總體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等突出問題,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亟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切實推動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
  • 激發潛能提士氣 比學趕超添動力
    6月24日至27日,市委書記王子聯、市長於強、市政協主席金國學帶隊,24名市級領導和26名各縣(市、區)、開發區及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的全市重點項目建設聯檢組,頭頂朝霞、身披落日、冒著酷暑,輾轉奔波1400餘公裡,對今年全市新開工的重點項目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進行了實地踏查督戰。
  • 存量市場,傳統農機向左還是向右?
    知谷自媒體作者 目前,我國農機行業的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期,將更加聚焦產業質量發展,如破解核心技術壁壘、補齊產業短板、創新產品製造、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減速提質成為行業發展的新特徵。
  • 鄉村振興,東風浩蕩——傳統農機企業市場化創新模式新實踐!
    此次活動以「鄉村振興 東風浩蕩」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發布的形式,聚焦農機產業,旨在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鄉村振興」戰略、「助力三農」、提升中國農業機械現代化,搭建對接平臺與資本對話的橋梁,幫助中國農業機械健康發展,同時能夠緩解融資難的問題。「十四五」時期是中國農業加快追趕步伐、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施的重要時期。
  • 新興移山:4臺農機的俄羅斯遠東之旅
    新興移山農機在俄羅斯西瓦諾夫卡地區作業  西瓦諾夫卡地區地處江邊兒,大多是沼澤溼地,輪式設備進入稻田要麼無法作業,要麼對土地碾壓產生板結。此前,當地人都是從歐洲進口設備,不僅價格高而且是輪式農機,作業時旁邊還配著牽引設備,效率低,每天只收穫100多畝。而這次,新興移山4臺設備給西瓦諾夫卡農場主帶來豐收的喜悅,他們說:這是我們第一次使用中國的產品,新興移山產品防陷通過性好、安裝方便、性價比高!據了解,俄羅斯農機市場需求廣闊,今年還有近百臺設備需求正在與公司進行洽談,以備明年開春的深耕。
  • 遠東福斯特3GWh 21700動力鋰電池項目投產 動力電池市場再添強勁動力
    遠東福斯特3GWh 21700動力鋰電池項目投產 動力電池市場再添強勁動力-獨家觀察-電池中國網    ,市場洗牌加速,低端產能不斷退出市場,滿足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的高端動力電池產能也紛紛落地投產。10月26日,遠東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慧能源」)全資子公司遠東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東福斯特」)3GWh21700動力鋰電池項目投產儀式在亞洲鋰谷——江西宜春舉行。為滿足新能源汽車用戶對於續航裡程、使用壽命和安全性等要求,新能源車企對動力電池性能要求也不斷提高。
  • 遼寧省發布秋糧生產和市場價格調研報告
    央廣網瀋陽12月3日消息(記者徐志強)遼寧省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局日前正式發布《遼寧省秋糧生產和市場價格情況調研報告》,通過對10個糧食主產縣專題調研,對今年遼寧省秋糧產量、新糧收購價格、種糧收益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
  • 遼寧發布秋糧生產和市場價格調研報告
    原標題:遼寧發布秋糧生產和市場價格調研報告12月1日,省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局發布《遼寧省秋糧生產和市場價格情況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10個糧食主產縣專題調研,對今年我省秋糧產量、新糧收購價格、種糧收益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