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爭日,夏爭時,眼下全國糧食夏收圓滿結束,秋糧也進入生產關鍵期。作為滬上重要糧倉,當前上海市松江區的糧食生產穩定,在秋糧生長關鍵期,農民爭分奪秒抓生產,農技、農機等部門做好農業服務保障,齊心協力築好秋糧豐收基礎。
種地不單靠「老把式」經驗
經歷相比往年而言有些漫長的梅雨季節,趁著出梅後的晴好天氣,泖港鎮種糧大戶楊仁雲又在田間忙碌起來。「我今年種了375畝田水稻,前期梅雨季節雨水多,我通過『擱田』、施肥,現在的苗情已經穩定,苗勢很好。」 楊仁雲表示,對於今年的豐產豐收很有信心。
不同於以往種地主要靠「老把式」的經驗,要抓好糧食生產,還需要農技部門的協力參與。田間指導、蟲情測報,在糧食生產的關鍵期,農技人員也紛紛走到田間地頭,幫助種植戶更好地抓好田間管理,把握好施肥用藥的時機。
一邊觀察著苗情,松江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科副科長董陽洋一邊同農戶開始了「田間課堂」。「根據當前的天氣情況,已經到了放水 『擱田』時機,農作物同人一樣需要呼吸,放水有利於植物根系接觸氧氣,促進禾苗生長,為後期豐產高產打好基礎。」董陽洋介紹說,接下來主要是做好穗肥的施用,保證稻穗的形成,確保糧食豐產高產。
病蟲害的防治,也是糧食種植田間管理的重要方面。「長翅灰飛蝨一頭,3齡白背飛蝨一頭。」在隨機選擇的一處稻田,區農技中心植保科的單鑫蓓和同事,一人手拿白盤採集蟲害,一人手持紙筆記錄,以監測稻田蟲害情況。
近期,為了防止梅雨季過後帶來的蟲害肆虐,單鑫蓓和科室的其他植保人員,幾乎每天都要下田頭。每天一大早,植保工作人員會在全區的四個點位開展蟲情監測。其中一處設在離區農技中心不遠的一處稻田旁邊,記者看到,監測儀器上端是誘蟲燈,下端艙門打開,是一個個收集蟲害的塑膠袋。單鑫蓓介紹,利用昆蟲的趨光性,誘蟲燈吸引稻田中的蟲害進入等底部的收集袋中,一早再進行收集統計。除此之外,一星期一次,植保部門還會開展面上的田間普查。「根據燈下蟲情和面上普查情況,我們會適時提出防治意見,布置全區的家庭農場進行防治,以確保松江區水稻安全生產。」單鑫蓓說。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
抓好糧食生產,需要農技部門對「藏糧於技」戰略落地見效,也需要農機部門跨前一步,為糧食生產做好農機保障。
近日,在位於張米公路1500號的區農機服務中心,農機手培訓、農機維修保養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為接下來的「三秋」做好機械化保障。「現在我們利用農機作業相對空閒的時間來開展培訓工作 。」松江區農機管理所所長陳勇介紹,當前正在開展的是全市舉辦的農機修理工技師的培訓。松江的農機高級技師基本都參與了培訓,經過培訓,農機維修服務質量和水平將得到大幅提升,而之前全區針對拖拉機和收割機駕駛員的持證上崗培訓也已經完成。
農機手培訓的同時,對於三秋時期需用到的收割機、烘乾機等大型農機也將提前開展維修保養工作。「今年三秋,將有180臺收割機,40多臺烘乾機投入使用。」陳勇稱,通過延保服務,要讓這些「鋼鐵巨人」在三秋投入使用時發揮出最優的性能。
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是老百姓的「金飯碗」,同農機、農技部門一樣,農業部門對於促進糧食銷售的各項舉措,同樣是促進松江糧食生產的「金扁擔」。據了解,今年松江區在三個糧食主產街鎮建設助力農產品銷售的「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區農業農村委種植辦主任俞春雲介紹,聯合體內以轄區內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營銷組織為牽頭主體,輻射帶動5個以上家庭農場,實現統一生產管理、生產標準、主打品牌、包裝設計、營銷價格、利益分配,以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抱團」闖市場,從而讓更多家庭農場實現從「賣稻穀」到「賣大米」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