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小學數學中的燒腦題總是以智商剋星的角色頻頻現身,讓人望而生畏,避之不及,自我感覺良好的智商在它的面前一觸即潰,慘遭碾壓。無論是學生,還是輔導學生的家長,其「暈倒率」有時竟能高達99%以上。因此,毫不誇張地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是對數學學習的最好註解。
那麼如何扭轉乾坤,澄清混沌,讓自己的努力立竿見影呢?答曰:方法。方法是數學學習的法寶,對方法的探究和總結永無止境。
今天,筆者就精選一道重點小學的數學考試題,作為闡述這一觀點的依據樣本,揭示符號意識的建立和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在小學數學中的重要性,並期望有興趣的人們從中領會到實踐這一思想意識的方法,並感知到方法的多樣性。
重點小學數學考試題:
甲、乙、丙三人各有糖果若干顆,甲從乙處取來一些糖果,使原來的糖果增加了一倍,乙從丙處取來一些糖果,使剩下的糖果增加了一倍,最後丙從甲處取來一些糖果,使剩下的糖果也增加了一倍,這時三人的糖果一樣多,已知開始時丙有32顆糖果,那麼甲和乙原來各有多少顆糖果?
筆者斷言:讀罷題目,100個孩子將會被繞暈99個,窘態百出之餘思維短板暴露無遺。何以至此?當然不外乎邏輯思維不健全,解題方法單一,這是顯而易見的。而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則是長期以來缺乏及時的科學有效的思維訓練。
實際上,這道題中的等量關係很明顯——相互分取糖果後三人的糖果數量最後相等。而難點在於對分取過程中各自糖果數量變化的分析,這個過程很亂,對於思維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必須藉助數形結合的方法才能使數量關係明朗化,實事求是地說,這真是一道不錯的小學數學思維訓練題。
既然要藉助數形結合的方法,自然就有了很大的選擇餘地,可以採用的方式很多很多,能夠有助於邏輯思維的順利進行即可。
下面,筆者示範性地講解一下自己的分析過程(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用字母a代替甲原有的糖果數,用字母b代替乙原有的糖果數,再根據已知條件,就會出現兩個等量關係。
(1)甲從乙處取來一些糖果後的總數量,減去丙從甲處取的糖果數量,等於乙從丙處所取糖果數量的2倍。
列等式:
2a-〔32-(b-a)〕=2(b-a)。
(2)丙被乙取走一些糖果後所剩下糖果數的2倍,等於乙從丙處取走糖果數的2倍。
列等式:
2〔32-(b-a)〕=2(b-a)。
將上述兩個等式用小學數學中等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可得:
b=3a-32,b=a+16。
將其合併連立為一個等式,然後進行計算。
3a-32=a+16。
得:a=24,
b=a+16=24+16=40。
即:甲原有24顆糖果,乙原有40顆糖果。
綜上所述,符號意識的及早滲透和數形結合思想的熟練應用,有助於孩子邏輯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有助於孩子數學學習效率的全面提高。即使面對難題時,也能夠做到鎮定自若,揮灑自如,攻無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