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這裡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Long long ago,在離大明帝都far far away的中國南海海域,有個實力強大的「海賊王」,他擊敗了來自更加far far away船堅炮利的荷蘭國傭兵船隊,建立了海上霸權。奈何天不遂人願,改朝換代大勢所趨,他雖一度擁王為帝,把持朝政,割據一方,但也只能選擇投降,一代梟雄就此走下歷史舞臺。他就是第一代「海賊王」鄭芝龍。
正因鄭芝龍的兒子名垂青史、戰功赫赫,做的淨是些跟父親相反的事情,所以後世都不願意提起這位「汙點藝人」鄭芝龍。
此人身世奇,中日混血,至今仍受日本當地崇奉;相貌奇,溫文儒雅,卻英風俠骨,兼具威武;經歷奇,儒生出身,卻焚儒衣、事戎馬,麾下千軍萬馬;際遇奇,大明開國以來少有被皇帝賜予國姓、新名;性格剛烈,鐵腕治軍,肝腦塗地報知遇之恩,赴湯蹈火報國讎家恨,縱橫海上十餘年。與初代「海賊王」類似,大廈將傾,雖欲挽狂瀾於既倒而時不我與,只得兵指臺灣,驅逐竊據臺灣近40年的荷蘭殖民者,為帝國留一餘脈。可惜天妒英才,收復臺灣數月即病逝。終年39歲,與前世名將嶽飛歲數相當。此人就是鄭成功。
區區兩段入話,豈能說清個中精彩?欲知詳情,請看下文。
說起鄭成功,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民族英雄,趕走了佔據寶島的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 。如果說鄭成功是與荷蘭人交手的「海賊王」,那也是第二代,他的父親鄭芝龍才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代「海賊王」。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率戰艦150艘(含50艘炮艦)和數萬士兵,將荷蘭東印度公司海軍帶加農炮的蓋倫帆船9艘及與海盜劉香的戰艦50多艘組成的聯軍打得大敗,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海上大敗西方海軍的戰役。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後鄭芝龍得以在明朝末年強勢崛起,擁有軍隊40萬,戰船數千艘,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海軍力量。鄭芝龍控制著幾乎整個中國的海上國際貿易,臺灣海峽從此成為鄭氏艦隊的內湖。當時在東南沿海進行貿易的商船必須懸掛鄭氏集團令旗才能出入,每艘商船需向鄭氏集團上交2000兩黃金的稅,每年光這一項的收入就達到幾千萬兩白銀。鄭芝龍掌握著這個史無前例的海商帝國,富可敵國,可謂無冕之王。
正因有了這麼強大的海上勢力,崇禎帝、弘光帝死後,鄭芝龍於1645年7月在根據地福建擁立了唐王朱聿鍵為帝,史稱隆武帝,使南明政權得以延續,並以自家強大的水軍力量和雄厚的資本,把持了南明隆武朝政。
隆武帝雄才大略,以光復和北伐為己任,但遇到多方掣肘,對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擁兵自重、保存實力的做法尤其不滿。於是他採用各種方法試圖破局,其中的一個小手段,就是賜鄭芝龍長子鄭森以國姓。
鄭森自小受到了極好的精英式教育,文武雙全。1644年,鄭森來到南京國子監讀書,拜入錢謙益門下。錢謙益十分欣賞他,贈他表字「大木」,寓意為棟梁之才。
可是不久,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帝吊死。隨後南京城內弘光帝登基,南明第一個政權出現。朝中大臣分成了馬阮集團和東林黨兩派,再次開始黨爭,搞內鬥;接下來鬥爭進一步升級,由文鬥發展成了武鬥,左良玉起兵清君側,又開始打內戰。反正不到一年,朝廷內外都打得不亦樂乎,鄭森一腔熱血無處安放,就回到了福建家鄉。
在福建,少年英俊的鄭森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隆武帝。(這時候弘光政權已經game over了,隆武政權隨之而起)話說隆武帝見鄭森英風俠骨,儒雅威武兼具,舉止得體,談起國事時事條理分明,不禁以手撫鄭森背,感慨道:「只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你。不過即便這樣,你也不要忘了為國盡忠啊!」當即宣布,賜鄭森以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同時任命他為御林軍都督、儀同駙馬都尉。自此之後,鄭森在南明官兵口中也就有了新的稱呼——「國姓爺」。之所以要以「成功」為名,其實就是意寓反清復明事業必定成功,可見隆武帝對他的期許。
知遇之恩,當肝腦塗地以報。年少的鄭成功下定決心,要盡全力挽救這個日益沒落的帝國,決定嘗試改變眼前文武不和、上下離心的危局,尤其是自家老爹幹的那些事兒。
鄭芝龍此時位極人臣,也非常清楚南明這小片江山隨時都會沉沒,不能拉著鄭氏家族陪葬。正在觀望,南明隆武二年(1646)二月,清軍大舉南下,同鄉兼老上級洪承疇奉命前來招撫。鄭芝龍面臨人生抉擇:不歸降則玉石俱焚,多年心血毀於一旦;歸降後則將經營多年的龐大勢力和巨額財富拱手相讓,且易在天下太平後兔死狗烹。最終,梟雄鄭芝龍選擇了第三條道路——撤掉了仙霞關守兵,不做戰備。於是清軍得以長驅直入,隆武帝被俘殺。
鄭芝龍降清後,福建各地明軍潰散,清軍趁亂攻入鄭芝龍苦心經營的安平,燒殺搶掠,鄭成功的母親受辱,以劍切腹自殺身亡,時年45歲。鄭成功親手埋葬了母親後,來到當地文廟,默默跪拜先師孔子像後,取出了自己曾經穿戴過的儒服和青巾,在孔廟內就地焚燒,並立誓:「昔為孺子,今為孤臣,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鑑!」史稱「孔廟焚衣」。此後,鄭成功與自己的過去告別,決心領兵徵戰,一雪國讎家恨。
鄭成功安平誓師起兵,仍用隆武年號,自稱招討大將軍。各方面抗清力量的重視和歸附,包括鄭芝龍分散在各地的勢力和軍隊,實力迅速壯大。
接下來十多年中,鄭成功率軍縱橫海上,一度令清軍無可奈何。清軍與鄭成功多次作戰,屢屢受挫,曾對鄭成功多次招降,甚至以鄭芝龍等人性命為威脅,但鄭成功始終不為所動。反倒是趁著與清政府談判時期,虛與委蛇,養精蓄銳。
鄭成功在兵力最盛之時,曾一度於1659年率領十餘萬兵馬、三千餘只大小船艦由舟山出發,連克瓜洲、鎮江,進逼南京。可惜在南京城外因輕敵受清軍突襲大敗,損失慘重,只得退出長江,回到廈門。
此時清政府終於意識到事不可為,索性來了個釜底抽薪:發布「遷界令」,將濱海居民遷入內地,增兵守邊。清軍雖然水師的戰鬥力為渣,但佔據了廣袤國土,在重重壓制之下,鄭成功可迴旋的戰略餘地越來越小,能有效控制的廈門和金門兩個小島也無法支持一支龐大軍隊的後勤供應,所以必須拓展新的根據地,否則將坐以待斃。
此時,鄭芝龍當年的部下何斌從臺灣來到金門,向鄭成功獻上了一份秘密地圖,並自告奮勇充當嚮導。而臺灣早年也是鄭芝龍的屯兵之地,更在鄭氏集團鼎盛時期開發過臺灣,曾招納福建漳州、泉州地區的數萬災民去臺灣謀生,「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造福民眾,民多感念。再加上荷蘭殖民者在當地橫徵暴斂,因此民心可用。1661年3月鄭成功親率大軍,揮師東徵臺灣。
我們看一下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雙方軍力對比數據:
當然,荷蘭人裝備精良,船堅炮利。依照荷蘭人自入駐臺灣後鎮壓當地起義的經驗來看,一個荷蘭兵大致能抵上25個中國人,無論是農民還是士兵。但荷蘭人卻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當地民眾對鄭軍解民倒懸的支持是不遺餘力的,所以結局可以想見。
攻到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獻城投降,籤訂投降書,不久即率殘部離開臺灣。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盤踞近40年的臺灣島。
可惜天妒英才,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後沒過幾個月後,就染病去世了,終年39歲。臨終前,鄭成功大聲疾呼:「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1662 年四月到六月,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太子、名將鄭成功、名將李定國相繼離開人世,標誌著南明復興最後一線希望的徹底幻滅。正是:大廈將傾,忠臣良將欲挽狂瀾於既倒;風雨驟至,鐵血丹心雖千萬人矣吾往。時不我與,痛何如哉!
國家博物館藏《鄭成功「圍棋賭墅」圖》局部
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精彩人生和心路歷程,請細看《帝國夕陽:南明那些事兒》。
作者:士承東林
定價:188.00
噹噹搶購價:73.30
《帝國夕陽:南明那些事兒》共三冊,以長達百餘萬字的篇幅,用通俗幽默的筆法記述了明朝自1644年大順軍攻入北京到1662年永曆帝等被吳三桂縊殺於昆明的這段歷史,前後共18年。
上卷講述了自1644年大順軍攻入北京到次年隆武帝登基並欲五路出兵北伐這段歷史。主要歷史事件有: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吳三桂降清、史可法督師揚州、四鎮跋扈、馬阮勾結、弘光黨爭、南渡三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左良玉清君側、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隆武登基、鄭芝龍崛起等。
中卷講述了自1645鄭芝龍把持隆武政權到1648年瞿式耜第三次桂林保衛戰勝利這段歷史。主要歷史事件有:鄭成功出世、隆武困局、黃道周殉國、魯王監國、攻杭失敗、浙東被平、隆武出奔被殺、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孔廟焚衣、泉州戰役、永曆紹武二帝並立、斬使事件、李成棟奇襲廣州、永曆奠基三傑、逃跑天子、武岡之難、三傑殉國、三次桂林保衛戰等。
下卷講述了自1648年永曆帝逃至南寧到1662年被縊殺這段歷史。主要歷史事件有:金聲桓反清、李成棟反清、何騰蛟殉國、吳黨楚黨之爭、瞿式耜殉國、孫可望入滇、李定國崛起、桂林大捷、廣西平定、孫李決裂、安龍四年、孫可望跋扈、李定國救駕、孫可望降清、鄭施恩怨、三入長江之役、南京戰役、收復臺灣、永曆入緬、永曆父子遇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