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長江 張恆
所謂絕熱就是指反應體系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由於化學反應伴隨著熱能的釋放或吸收,在絕熱條件下,反應釋放或吸收的熱能沒有與外界交換,就會導致反應體系的溫度產生變化,致使平衡常數發生變化,平衡發生移動。這一類題一般不知道反應熱效應,常會出現多種因素同時變化,分析的思路和常規平衡題有所不同,實際教學中發現錯誤率很高。那麼,怎樣準確地分析、解答這一類題呢?下面,我們從幾個例題一一入手分析:例1:(天津卷)向絕熱恆容密閉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一定條件下使反應SO2(g)+NO2(g)SO3(g)+NO(g)達到平衡,正反應速率隨時間變化的示意圖如圖所示。由圖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反應在c點達到平衡狀態
B.反應物濃度:a點小於b點
C.反應物的總能量低於生成物的總能量
D.△t1=△t2時,SO2的轉化率:a-b段小於b-c段
解析:由於是在絕熱恆容環境中,起始時充入的僅為兩種反應物,且a-b-c的過程中,正反應速率在不斷增大,並沒有出現正反應速率減小直至不變的預期,所以可以判斷,c點之前,控制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濃度,而是溫度,且該反應為放熱反應,這樣才會導致c點之前隨著體系溫度不斷升高,反應速率不斷增加;c點之後控制速率的主要因素變為濃度,由於此時反應物濃度下降帶來的影響超過溫度的影響,所以正反應速率開始下降;這裡要注意的是,由於是絕熱體系,溫度因素始終存在,只是相對於濃度因素而言,其在c點之後居於次要地位。綜上所述,c點並未到平衡,且反應物的總能量高於生成物的總能量;A、C錯。
B選項最難判斷,由於整個過程始終沒有達到平衡,並且題目沒有在同一坐標系中給出V逆的圖像,所以不能直觀地判斷出a-b過程中平衡移動的方向;但是,我們不妨假設a-b過程中平衡逆向移動,則必定導致反應體系溫度降低(逆向吸熱),那麼根據之前的分析,c點之前由於整個體系的反應速率主要由溫度控制,那麼,體系溫度若降低必將導致a-b段正反應速率下降,而不會上升;所以,a-b段平衡是朝正向移動,a點反應物濃度大於b點反應物濃度,B錯。
最後,SO2為反應物,所以單位時間內,正反應速率越大則其轉化率越高,D正確。
反思:這道題的關鍵點有三個——1,判斷正反應熱效應;2,判斷各段控制速率的主要因素;3,用假設法判斷圖中某一段的平衡移動方向。
例2:(江蘇卷)一定條件下存在反應:CO(g)+H2O(g) CO2(g)+H2(g),其正反應放熱。現有三個相同的2L恆容絕熱(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密閉容器I、II、III,在I中充入1molCO和1molH2O,在II中充入1molCO2和1mol H2,在III中充入2molCO和2molH2O,700℃條件下開始反應。達到平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容器I、II中正反應速率相同
B.容器I、III中反應的平衡常數相同
C.容器I中CO的物質的量比容器II中的多
D.容器I中CO的轉化率與容器II中CO2的轉化率之和小於1
解析:容器I中的平衡是從反應物朝生成物的方向建立的,容器II中的平衡是從生成物方向開始的,由於正反應放熱,達到平衡時,體系I溫度>700℃>體系II溫度,此時,無論是比較正反應速率還是逆反應速率,都是I>II,所以A錯。
III中體系平衡也是從反應物朝生成物的方向建立的,但是由於III中反應物起始濃度是I的兩倍,又是恆容體系,所以達到平衡時,體系III溫度>體系I溫度,則B錯。
假設I、II可以建立等效平衡,則I中CO的濃度會逐漸下降,II中CO濃度會逐漸上升,直至二者相等(設為C0),但由於絕熱,I、II兩體系不可能建立等效平衡,所以I中CO濃度下降不到C0,II中CO濃度也上升不到C0,所以I中CO濃度>II中CO濃度,也即I中CO物質的量>II中CO物質的量,C正確。
D選項也要用假設法來考慮,先假定不是絕熱過程,則I、II體系建立等效平衡時I中CO的轉化率與容器II中CO2的轉化率之和等於1;可假定以此為基礎再改成絕熱,I中由於正反應放熱,導致溫度升高,進而使平衡朝生成CO的方向移動,使CO的轉化率下降;同理II中因逆向反應吸熱導致溫度降低會使CO2的轉化率下降;進而二者的轉化率之和小於1,D正確。
反思:這道題的關鍵點有兩個——1,判斷各體系平衡時溫度大小關係,進而得出A、B錯誤;2,用假設法,推想I、II兩體系建立等效平衡時的情況,再與絕熱條件下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就可得出C、D正確。
例3:(重慶卷)在一個不導熱的密閉反應器中,只發生兩個反應:
a(g)+b(g)2c(g) △H1<0;
x(g)+3y(g) 2z (g) △H2>0
進行相關操作且達到平衡後(忽略體積改變所做的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等壓時,通入惰性氣體,c的物質的量不變
B.等壓時,通入z氣體,反應器中溫度升高
C.等容時,通入惰性氣體,各反應速率不變
D.等容時,通入z氣體,y的物質的量濃度增大
解析:等壓時,充入惰性氣體後第二個反應朝逆反應方向進行,放熱,導致整個體系溫度升高;而第一個反應正向放熱,溫度升高會導致其朝逆向移動,c的物質的量減少,A錯。
等壓時,通入z,第二個反應逆向進行,且體系溫度升高,B、D正確。
等容時,通入惰性氣體,各氣態物質分壓不變,各反應速率不變,C正確。
反思:這是一道兩個反應同時進行的混合體系,要考慮到兩個反應間在不同情況下是否存在協同或矛盾效應,關鍵點在於準確判斷不同條件下體系溫度的變化對兩個反應的影響。
例4:(福建卷)在恆容絕熱(不與外界交換能量)條件下進行
2A(g)+B(g)2C(g)+D(s)反應,按下表數據投料,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測得體系壓強升高,簡述該反應的平衡常數與溫度的變化關係:
物 質
A
B
C
D
起始投/mol
2
1
2
0
解析:因為一開始沒有投入D物質,所以反應應該向正向進行,則氣體的物質的量會減少,似乎壓強會變小,但實際壓強卻增大了,因此,該反應只能是放熱反應,所以平衡常數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反思:該題關鍵在於發現隱藏線索——達到平衡時,體系壓強升高,由此可判斷反應熱效應,最後根據溫度對平衡的影響就可以作答。
反思:該題關鍵在於發現隱藏線索——達到平衡時,體系壓強升高,由此可判斷反應熱效應,最後根據溫度對平衡的影響就可以作答。
例5:(武漢二月調考)苯乙烯是化工產品中最重要的單體之一。在工業上,苯乙烯可由乙苯和CO2催化脫氫製得。總反應原理如下:
ΔH=+158.8 KJ·mol-1
(2)在溫度為T1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0.5mol/L。在2L的密閉容器中加入乙苯與CO2,反應到某時刻測得該混合物各組分的物質的量均為1.0mol。
③若將反應改為恆壓絕熱條件下進行,達到平衡時,則乙苯的物質的量濃度______(填正確答案編號)。
a.大於0.5 mol/Lb.小於0.5 mol/Lc.等於0.5 mol/Ld.不正確
解析:該題第二問中的第三小問與絕熱過程有關。由於該反應的反應物一邊和生成物一邊氣態物質係數和不相等,當初始投料為乙苯和CO2時:因為反應向正向進行,氣體的物質的量n要變大;但是,該反應又是吸熱反應,溫度又會下降,因此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n變大、T變小、P不變,因此V無法確定,所以乙苯的物質的量濃度也無法確定,選D。
反思:這一題中反應朝正向進行,帶來兩個因素的變化,其體積變化無法確定,所以才導致平衡時物質的量濃度無法確定。
總結 解決絕熱體系中的化學平衡問題有如下幾個要點:
1. 首先要準確判斷初始時反應方向,進而判斷出初始時體系溫度變化。
2. 然後判斷溫度改變和其它條件改變對平衡的最終影響,如果最終影響無法判斷,則往往無法確定其它量的變化。
3.絕熱條件下三種等效平衡的判斷規律都無法使用,但是可以用假設法,如討論轉化率時可以先假設是恆溫恆壓或恆溫恆容能建立等效平衡,再改成絕熱情況,看對原等效平衡有何影響,從而得到正確答案。
如需轉載我們工作室發布的文章、課件資源、微視頻等,請在微信公眾號後臺留言,轉載並請註明 來源 和 工作室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