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與絕熱過程有關的化學平衡題的解題思路分析

2021-01-14 萬長江名師工作室


萬長江 張恆

所謂絕熱就是指反應體系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由於化學反應伴隨著熱能的釋放或吸收,在絕熱條件下,反應釋放或吸收的熱能沒有與外界交換,就會導致反應體系的溫度產生變化,致使平衡常數發生變化,平衡發生移動。這一類題一般不知道反應熱效應,常會出現多種因素同時變化,分析的思路和常規平衡題有所不同,實際教學中發現錯誤率很高。那麼,怎樣準確地分析、解答這一類題呢?下面,我們從幾個例題一一入手分析:

例1:(天津卷)向絕熱恆容密閉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一定條件下使反應SO2(g)+NO2(g)SO3(g)+NO(g)達到平衡,正反應速率隨時間變化的示意圖如圖所示。由圖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反應在c點達到平衡狀態

B.反應物濃度:a點小於b點  

C.反應物的總能量低於生成物的總能量

D.△t1=△t2時,SO2的轉化率:a-b段小於b-c段

解析:由於是在絕熱恆容環境中,起始時充入的僅為兩種反應物,且a-b-c的過程中,正反應速率在不斷增大,並沒有出現正反應速率減小直至不變的預期,所以可以判斷,c點之前,控制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濃度,而是溫度,且該反應為放熱反應,這樣才會導致c點之前隨著體系溫度不斷升高,反應速率不斷增加;c點之後控制速率的主要因素變為濃度,由於此時反應物濃度下降帶來的影響超過溫度的影響,所以正反應速率開始下降;這裡要注意的是,由於是絕熱體系,溫度因素始終存在,只是相對於濃度因素而言,其在c點之後居於次要地位。綜上所述,c點並未到平衡,且反應物的總能量高於生成物的總能量;A、C錯。

B選項最難判斷,由於整個過程始終沒有達到平衡,並且題目沒有在同一坐標系中給出V逆的圖像,所以不能直觀地判斷出a-b過程中平衡移動的方向;但是,我們不妨假設a-b過程中平衡逆向移動,則必定導致反應體系溫度降低(逆向吸熱),那麼根據之前的分析,c點之前由於整個體系的反應速率主要由溫度控制,那麼,體系溫度若降低必將導致a-b段正反應速率下降,而不會上升;所以,a-b段平衡是朝正向移動,a點反應物濃度大於b點反應物濃度,B錯。

最後,SO2為反應物,所以單位時間內,正反應速率越大則其轉化率越高,D正確。



反思:這道題的關鍵點有三個——1,判斷正反應熱效應;2,判斷各段控制速率的主要因素;3,用假設法判斷圖中某一段的平衡移動方向。




例2:(江蘇卷)一定條件下存在反應:CO(g)+H2O(g) CO2(g)+H2(g),其正反應放熱。現有三個相同的2L恆容絕熱(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密閉容器I、II、III,在I中充入1molCO和1molH2O,在II中充入1molCO2和1mol H2,在III中充入2molCO和2molH2O,700℃條件下開始反應。達到平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容器I、II中正反應速率相同

B.容器I、III中反應的平衡常數相同

C.容器I中CO的物質的量比容器II中的多

D.容器I中CO的轉化率與容器II中CO2的轉化率之和小於1

解析:容器I中的平衡是從反應物朝生成物的方向建立的,容器II中的平衡是從生成物方向開始的,由於正反應放熱,達到平衡時,體系I溫度>700℃>體系II溫度,此時,無論是比較正反應速率還是逆反應速率,都是I>II,所以A錯。

III中體系平衡也是從反應物朝生成物的方向建立的,但是由於III中反應物起始濃度是I的兩倍,又是恆容體系,所以達到平衡時,體系III溫度>體系I溫度,則B錯。

假設I、II可以建立等效平衡,則I中CO的濃度會逐漸下降,II中CO濃度會逐漸上升,直至二者相等(設為C0),但由於絕熱,I、II兩體系不可能建立等效平衡,所以I中CO濃度下降不到C0,II中CO濃度也上升不到C0,所以I中CO濃度>II中CO濃度,也即I中CO物質的量>II中CO物質的量,C正確。

D選項也要用假設法來考慮,先假定不是絕熱過程,則I、II體系建立等效平衡時I中CO的轉化率與容器II中CO2的轉化率之和等於1;可假定以此為基礎再改成絕熱,I中由於正反應放熱,導致溫度升高,進而使平衡朝生成CO的方向移動,使CO的轉化率下降;同理II中因逆向反應吸熱導致溫度降低會使CO2的轉化率下降;進而二者的轉化率之和小於1,D正確。



 反思:這道題的關鍵點有兩個——1,判斷各體系平衡時溫度大小關係,進而得出A、B錯誤;2,用假設法,推想I、II兩體系建立等效平衡時的情況,再與絕熱條件下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就可得出C、D正確。




例3:(重慶卷)在一個不導熱的密閉反應器中,只發生兩個反應:

      a(g)+b(g)2c(g)  △H1<0;   

    x(g)+3y(g) 2z (g)  △H2>0

進行相關操作且達到平衡後(忽略體積改變所做的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等壓時,通入惰性氣體,c的物質的量不變      

B.等壓時,通入z氣體,反應器中溫度升高

C.等容時,通入惰性氣體,各反應速率不變       

D.等容時,通入z氣體,y的物質的量濃度增大

解析:等壓時,充入惰性氣體後第二個反應朝逆反應方向進行,放熱,導致整個體系溫度升高;而第一個反應正向放熱,溫度升高會導致其朝逆向移動,c的物質的量減少,A錯。

等壓時,通入z,第二個反應逆向進行,且體系溫度升高,B、D正確。

等容時,通入惰性氣體,各氣態物質分壓不變,各反應速率不變,C正確。



 反思:這是一道兩個反應同時進行的混合體系,要考慮到兩個反應間在不同情況下是否存在協同或矛盾效應,關鍵點在於準確判斷不同條件下體系溫度的變化對兩個反應的影響。




例4:(福建卷)在恆容絕熱(不與外界交換能量)條件下進行

   2A(g)+B(g)2C(g)+D(s)反應,按下表數據投料,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測得體系壓強升高,簡述該反應的平衡常數與溫度的變化關係:            

   物   質      

A

B

C

D

   起始投/mol

2

1

2

0


 解析:因為一開始沒有投入D物質,所以反應應該向正向進行,則氣體的物質的量會減少,似乎壓強會變小,但實際壓強卻增大了,因此,該反應只能是放熱反應,所以平衡常數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反思:該題關鍵在於發現隱藏線索——達到平衡時,體系壓強升高,由此可判斷反應熱效應,最後根據溫度對平衡的影響就可以作答。



   反思:該題關鍵在於發現隱藏線索——達到平衡時,體系壓強升高,由此可判斷反應熱效應,最後根據溫度對平衡的影響就可以作答。

例5:(武漢二月調考)苯乙烯是化工產品中最重要的單體之一。在工業上,苯乙烯可由乙苯和CO2催化脫氫製得。總反應原理如下:

ΔH=+158.8 KJ·mol-1

(2)在溫度為T1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0.5mol/L。在2L的密閉容器中加入乙苯與CO2,反應到某時刻測得該混合物各組分的物質的量均為1.0mol。

③若將反應改為恆壓絕熱條件下進行,達到平衡時,則乙苯的物質的量濃度______(填正確答案編號)。

a.大於0.5 mol/Lb.小於0.5 mol/Lc.等於0.5 mol/Ld.不正確

解析:該題第二問中的第三小問與絕熱過程有關。由於該反應的反應物一邊和生成物一邊氣態物質係數和不相等,當初始投料為乙苯和CO2時:因為反應向正向進行,氣體的物質的量n要變大;但是,該反應又是吸熱反應,溫度又會下降,因此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n變大、T變小、P不變,因此V無法確定,所以乙苯的物質的量濃度也無法確定,選D。



 反思:這一題中反應朝正向進行,帶來兩個因素的變化,其體積變化無法確定,所以才導致平衡時物質的量濃度無法確定。



總結  解決絕熱體系中的化學平衡問題有如下幾個要點:

     1. 首先要準確判斷初始時反應方向,進而判斷出初始時體系溫度變化。

     2. 然後判斷溫度改變和其它條件改變對平衡的最終影響,如果最終影響無法判斷,則往往無法確定其它量的變化。

     3.絕熱條件下三種等效平衡的判斷規律都無法使用,但是可以用假設法,如討論轉化率時可以先假設是恆溫恆壓或恆溫恆容能建立等效平衡,再改成絕熱情況,看對原等效平衡有何影響,從而得到正確答案。


     如需轉載我們工作室發布的文章、課件資源、微視頻等,請在微信公眾號後臺留言,轉載並請註明 來源 和 工作室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淺談中考化學除雜題型的解題思路
    從接觸化學到中考參加考試,只有10個月的時間。學生要在這10個月的時間裡,學習化學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學會化學題目的讀題以及解題思路。知識是基礎的,但題目是多變的,除了要讓學生紮實掌握基礎知識外,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題目,以不變的知識應對多變的題目。
  • 絕熱不可逆過程和絕熱可逆過程的比較
    有一個經典的問題:理想氣體從同一始態出發,分別經過絕熱可逆過程(r)和絕熱不可逆過程(ir)達到相同的末態壓力(或相同的末態體積),則Tr_____Tir。有一種解題思路似乎比較「流行」:因為絕熱可逆過程的功小於絕熱不可逆過程,即Wr< Wir。而兩過程均絕熱,因此有ΔUr < ΔUir,即Tr < Tir。
  • 「去公式化」 分析化學教材及題解背後的故事
    興奮之餘就寫了一篇論文;論文只有實例,缺乏證明,被拒。PBE不獨立的理論證明和發表是多年後的事了。  沒有經過檢驗的新想法、新思路不能用於教學,所以早期教學中,我仍然沿用舊課程體系。但是,我無法用「公式方便、容易計算」去說服學生背公式,因為軟硬體的飛速發展使得計算不再困難。另外,我認為教學重心在於原理和思路,而不只是套用公式,況且公式無法解決複雜化學平衡問題。
  • 新東方在線解題技巧點撥 帶你重新認識化學工藝流程題
    工藝流程類題型整體解題思路  工藝流程題考察的是如何運用化學反應原理及相關理論知識來解決工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同學們在做此類題型時,應先認真瀏覽題幹信息、審核化工流程圖及所給題目信息,再確定該工藝流程的目的,通常高中化學流程題考點有兩大類:除雜、分離、提純類工藝流程與物質生產製備類工藝流程。
  • 電學動態電路綜合題的詳實分析與解題思路(乾貨!收藏!)
    就是當電路中有滑動變阻器時,在滑片移動的過程中,電路中的電流、電壓和電阻,甚至電功率會隨之變化,我們在分析和計算電學題的過程中,把這樣的電路就稱為是動態電路。動態電路中的電路和已知條件相對複雜一些,甚至有的還需要去挖掘;解題時選取已知條件的難度大一些;解題時缺少了機械性、盲目性,增大了解題時的靈活性、因果性。由於此類題的知識綜合性大,所以對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 中考化學四大經典解題方法及技巧
    計算題是 [微博]化學考試的一個難點,主要分布在選擇題24或25題和最後一個大題。 選擇題中的計算一般是技巧型的計算題,一般可以用守恆法、極限、平均值法、差量法、假設數據法來解答。以下,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部史紅梅老師一一介紹: 1、守恆法 守恆法解題的核心就是質量守恆定律中的六不變。
  • 中考化學綜合題解題之技巧型計算(圖)
    最近接到不少家長、同學的私信問化學怎麼複習;計算、推斷題不會做,沒有思路,怎麼辦?是不是應該用題海戰術?非常理解此時家長們的心情:孩子作業做到很晚,做了很多作業,卻看不到明顯的效果,是怎麼回事兒? 首先,請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厚積才能薄發,現在的積累都是為了一模和 的蛻變!
  • 高中化學選修四難點解析:等效平衡解題技巧,零基礎也能學會
    高中化學選修四難點比較多,同學們學起來比較吃力,尤其是【等效平衡】這一塊。但高考說白了還是選拔性考試,再難的題都有相應的解題技巧和方法。你不會沒關係,我可以來教你,零基礎也能聽懂。想要學好【等效平衡】,就要明確以下幾個方面:一、什麼時候等效,分析不同的反應特徵、條件、等效要求。二、要注意等效是結果的等效,而不是過程的等效。三、等效平衡最終的平衡常數是相同的,出現不理解的部分,可以用平衡常數計算一下是否等效。四、等體反應無論是恆溫恆容,還是恆溫恆壓,只要加料(一邊倒以後)符合比例,最終的結果就有效。
  • 數學滿分題型之數列大題解題技巧,常規解題思路及步驟分析
    高中數學當中數列肯定是必考內容,其涉及到的知識點很多,相對來講也就無非與求數列通項、求和、以及數列的證明放縮,其次,基本題型就是利用兩種數列的基本性質對小題進行解答。而數列放縮往往是依據函數為背景建立,在往年各省市的單獨命題當中顯得尤為重要,甚至作為壓軸出場,難度較高。
  • 高中物理計算題解題步驟技巧
    「合」:初步了解全過程,構建大致運動圖景。  「分」:將全過程進行分解,分析每個過程的規律(包括物體的受力情況、狀態參量等)。  「合」:找到子過程之間的聯繫,尋找解題方法(物體運動的速度、位移、時間等)。  觀察每一個過程特徵和尋找過程之間的聯繫是求解多過程問題的兩個關鍵。
  • 高中數學:深刻剖析2018全國1卷導數大題解題思路與方法(理科)
    高中數學:深刻剖析2018全國1卷導數大題解題思路與方法(理科)今天給大家來講一下2018全國一卷的導數大題——第21題。相信很多同學都已經了解過這道題了,也看過它的解析答案,那麼你真的會自己獨立做了嗎?我相信很多同學就有這麼一個感覺,看終於是看懂了,要再遇到同類型的題可能還是茫然做不出來,沒思路。
  • 【化學】常用的8種化學計算題解題方法
    一、關係式法關係式法是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巧用,其解題的核心思想是化學反應中質量守恆
  • 2020年高考歷史問主觀題解題思路和分析方法
    2、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範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係,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係。  3、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  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  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 高中化學選擇題解題技巧
    12.mA(s)+nB(g)pC(l)+qD(g)這種可逆反應,加壓或減壓,平衡移動只考慮其中的氣態物質(g)的化學計量數。  13.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後都要進行「係數化簡」。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反應條件必須寫,而且寫正確。,氧化—還原反應配平後,得失電子要相等,離子反應電荷要守恆,不搞假配平。
  • 舉一反三的解題思路,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增加學習積極性
    第一道題給出的條件是蘋果和香蕉一共有五千個,而第二題給出的條件是香蕉有五千個,雖然求的都是蘋果的數量,但是做題的思路和方法就大不一樣了。因此,在面臨具體的題目解答時,學生必須首先有一個清晰的審題思路和方法,對於題目之間的細節差異著重注意和分析,了解題目的核心意義。(2)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 揭示高考圓錐曲線壓軸題之共性特徵,通用解題思路使難題變得簡單
    從上面3道高考壓軸真題的題設(表象)來看,差異很大,尤其從題目第2問(重點/難點所在)設問來看,所求問題完全不同——2017年是直線方程有關定點問題、2018是角度問題而2019是線段長問題,即使是圓錐曲線部分的描述也不一樣,似乎沒什麼共同點。果真如此嗎?非也!
  • 高考化學有機合成的解題方法
    1.審題忠告(1)分析題中所給的有機物合成流程圖,審清:各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碳原子數目及官能團)和官能團的變化;不同有機化合物之間轉化時需要的條件及輔助反應物;題中所給新信息。(2)推斷常用的方法順推法:從框圖中起始物質入手,沿正向逐步分析推理,獲得答案。即:原料中間產物1中間產物2……產品。
  • 從結論入手分析一道三角形題目,深刻理解題目思路分析方法
    本題採用歷史文件介紹過的方法分析題目,希望大家能從中領悟解題思路.只有掌握題目的分析方法,才是根本.典型例題:如圖,AB=CD=2,∠AOC=60°,證明:AC+BD≥2.【思路分析】本題我們用歷史文章介紹過的綜合分析法去分析題目.
  • 中考衝刺,化學學科綜合題!
    老樣子,先看一下啥是學科綜合題:學科綜合題是指以培養學生綜合性或創造性地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宗旨,突出學科間知識相互交叉、滲透的綜合類化學試題。在內容上常常與物理、生物、數學、環保等多學科知識相融合,較好地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
  • 關於元素推斷的解題思路
    首先一起來揭曉共價鍵與分子間作用力章節習題答案,C(生石灰投入水中生成氫氧化鈣,有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氯化氫氣體通入水中電離出氫離子和氯離子,共價鍵斷裂;冰融化成水是狀態的變化,化學鍵不變;高錳酸鉀固體受熱分解發生化學變化,有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A(液溴和碘受熱變成氣體均需克服分子間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