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深刻剖析2018全國1卷導數大題解題思路與方法(理科)
今天給大家來講一下2018全國一卷的導數大題——第21題。相信很多同學都已經了解過這道題了,也看過它的解析答案,那麼你真的會自己獨立做了嗎?
我相信很多同學就有這麼一個感覺,看終於是看懂了,要再遇到同類型的題可能還是茫然做不出來,沒思路。那麼,今天我通過解析這道題,將解題思路與過程分享給同學們, 希望同學們能真正的掌握,真正能自己獨立解出這類難題!
好,我們來先看一看這道題的形式特徵:
第一問:討論f(x)的單調性,只要大家有做過一定的了解,想信大家都知道這個題型特別常見,老師在課堂上肯定也會講到,高考導數大題當中很大一部分的題型,第一問考的都是討論單調性,所以,這一點對大家至關重要。
那麼,希望同學們通過這方面的學習,在這方面上面不再丟分。
第二問:要證明一個不等式成立,這個結構就是大家所說的雙變量問題(也叫極值點偏移問題),這種也是高考中常考的典型性題型。從近幾年的全國卷的高考題可以看出, 出的考題的結構基本比較固定,雖然他綜合難度比較高,但是只要同學們經過對這種結構熟練拆分掌握,經過大量的訓練,相信同學們在高考中遇到這種同類型題再也不用擔心做不出來了。
那麼,接下來就講一講第一問當中的關於含參討論的處理方法。以及解決第二問這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只有思路明確了,同學們要明白自己欠缺的點在哪裡,然後在後面的學習,找到合適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相信大家就有能力去完整處理好導數大題。
廢話不多說,直接看第一問:對這麼一個含參討論單調性問題,有常見的幾種處理思路:
①求導、通分
②因式分解
③≤0是什麼情況?≥0是什麼情況?
④比較x1、x2
⑤寫出單調區間
這是我們處理導數單調性的常用方法,如果能因式分解,那麼就可以直接比較x1、x2了,如果不能因式分解,那麼我們就要用到第三步了,當然,不同的題型,不同的方法,希望大家靈活掌握。
有了思路之後,那就開始解題了。
第一步:求導。
再看第二問:這種類型導數壓軸題確實綜合難度比較高,很多同學對於第二問是很難完整的做出來,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 大部分同學在做前面的題時可能花去了大量時間,到了最後一題可能就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就算有能力,可能時間上也來不及。
第二、 就是很多同學直接放棄掉了。為什麼呢,很多同學對於這種題型望而生畏,以為能力不足做不出來,當然很多老師也講到:只要將其它大題做出來做對不可以了,這種大題有時間有能力再去考慮做。
所以大家就會發現,在考試的時候很多同學在圓錐曲線,和導數這兩道題大多是空著的。
但是,我要講的是,只要同學們只要認真去學習這類問題,經過系統的學習後,你就會發現,這些題型都會有標準化的解題過程,那麼只是因為它中間涉及的障礙或者說細節處理相對會麻煩的多,所以導致很多同學以為他做不好,但是只要你的邏輯通了,那麼我相信一件事,你就一定可以把這種問題給做好。
那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這個結構,可以看出,這道題綜合了兩個結構:
一、雙變量問題;
二、含參不等式證明。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處理呢?那我們就對這兩個結構拆開來分析:
① 雙變量常見解題思路:1雙變量化為單變量→尋找兩變量的等量關係;2轉化為構造新函數;
② 含參不等式常見解題思路:1參數分離;2通過運算化簡消參(化簡或不等關係);3將參數看成未知數,通過它的單調關係來進行消參。
那麼兩種結構的解題思路理順了,那麼我們來看這道題。這是含參的雙變量問題,一般來說,含參雙變量問題我們一般是不採用轉化為構造新函數,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構造新函數後,可能還會含有參數a,那麼這種問題還是非常難處理。遇到這種問題,我們最好就雙變量化為單變量,這就是我們解這道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
① 尋找x1、x2之間的關係並確定範圍,並且確定a的取值範圍;②化簡和嘗試消參;③雙變量化為單變量。④證明函數恆成立(求導、求極值……)
那麼通過上面的解題過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首先要確定題型的結構,然後確定解題方法,再確定解題思路,最後就是書寫計算過程,是不是就變得很順暢?大家是不是有一個感覺,都能聽懂老師的課,而且思路也變得清晰,為什麼自己在做題的時候總理不清頭緒,一片茫然呢,主要是大家的知識的靈活運用還有所欠缺,缺乏一定的分晰能力,那麼同學們,當老師講完一道題或者知識點後,一定不能認為就已經真正學到了,課後要大做大量的類似題型去鞏固去強化。你才能在考試當中將所學知識點運用自如。
最後,希望大家在學習的時候用心理解,用心去強化去訓練,高考高出好成績。有任何疑難問題,我儘可能為大家提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