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陽光、空氣、土壤是人類生存最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當水沒了,生物可能會渴死;當空氣沒了,生物可能會窒息而死;土壤沒了,生物可能會餓死;太陽沒了,生物可能會冷死。但是,當太陽真的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死亡了,地球還能生存嗎?地球上的生物該何去何從呢?
首先我們應該要了解的是恆星的生命周期,從它形成到它死亡。
恆星的生命周期主要會有四個最重要的階段,誕生、成年、中年、晚年和死亡。其實這個生命周期和人的一生還挺像的,只是缺少了幼年和青年的時期。
恆星都是從一團團巨分子雲中開始誕生的,這個巨分子雲的密度非常之大,每立方釐米中就有數百萬個原子,因此質量非常大,直徑最高還能達到300光年。受到某些事件的觸發後,星雲開始引力坍塌形成恆星。
然後恆星開始長大,進入成年期。不同的恆星具有不同的顏色和大小,可能是藍色或者紅色,質量可能比太陽小,也可能是太陽的幾十倍。當恆星開始形成後就會落在在赫羅圖的主星序的某個位置上,紅矮星慢慢地燃燒著氫氣,有可能能夠停留停留數千億年;更大更熱的超巨星僅能停留數百萬年。我們的太陽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主星序能夠停留100億年。
當恆星不斷地將自己核心中的氫燃燒完之後,核反應就停止了,會剩下一個氦核,進入了膨脹期。恆星的外殼開始受到引力的坍塌,當溫度達到某個臨界點時,開始進行氦聚變。這個階段的恆星會開始膨脹,大質量的恆星就變成了紅巨星,這個階段仍然能持續數百萬年。
最後就是恆星的死亡時刻了,不同質量的恆星歸宿是不一樣的,有的會坍塌成黑洞,有的變成白矮星,有的形成中子星。
那我們的恆星—太陽,它的生命進度條到哪裡了呢?現在我們的太陽處於成年的時期,那麼當太陽進入了中年,地球還是適宜居住的環境嗎?
我們的地球現在已經45.5億歲了,這也就說明我們的太陽也至少45.5億歲了。那麼太陽在主序星階段的100億年,進度條已經跑了快一半了。
我們首先要了解太陽的內在機理,其實就是核聚變,因此當太陽核心的氫氣消耗完之後,它的生命力就基本上枯萎了。當它的氫氣消耗完之後,它會膨脹到原來體積的百倍甚至千倍。現在太陽的直徑是1.392*10^6千米,日地距離是1.496*10^8千米。也就是說當太陽的直徑增加到原來的近百倍之後地球徹底被太陽給吞沒了。即使沒被吞沒,被這麼熱的太陽炙烤著,地球也將成為一個火球,萬物枯萎,水深火熱。
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太陽走完成年期,一進入中年階段,對於地球來說就是結束了。
太陽的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遙遠的,暫且不說我們肯定活不到那個時候,那時候人類這個物種還存不存在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但是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宿命,因此我們多想逃離呀。展望未來,人類或許真的有逃離太陽系的那一刻呢?
陽光是生命的必需品,但是太陽作為一顆恆星也有它面臨死亡的一刻。一顆恆星的生命會經歷誕生、成年、中年、死亡四個階段,我們的太陽目前處於成年的階段,它將在主序星的位置上歷經100億年,然而我們發現太陽在這一階段的進度條已經即將過半了。其實,不用到太陽死亡的時候,就到太陽經歷完成年期,進入中年期變成紅巨星的時候,地球就面臨著或者被吞噬或者成火星的命運了。而當太陽真正進入死亡時期的時候,地球或許早就蕩然無存了。
關注麥克斯韋妖妖靈,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