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冠病毒尚在大流行之際,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註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醫學院傳來消息,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哈維·J·阿爾特、麥可·霍頓以及查爾斯·M·賴斯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在與血源性肝炎的鬥爭中做出的開創性發現,從而鑑定出一種新型病毒,即C型肝炎病毒。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病原體的相關發現從未缺席過諾獎。」在臨床上與C肝病毒等在內的各類病毒過招幾十年,素有「病毒獵手」之稱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第一時間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對今年的諾獎做了解讀。從三名科學家最初的發現到如今C肝成為一種可治癒的疾病,不過30年時間——這對醫學史上重要進展的「突破周期」來說算短的。
張文宏感慨道:「這再次說明,藉助科技的力量,人類能夠戰勝病毒。之前我們跑贏了C肝病毒,相信這次全球也能跑贏新冠病毒!」
01
人類歷史上關於病原體的發現都獲得了諾獎,這次也不例外
醫學人士都很清楚,要成功幹預傳染病,關鍵是要確定病原體。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所以頒給上述三位科學家,也是因為他們在這方面的重大發現。在他們的工作開展之前,人們已發現甲型、B型肝炎病毒,但令醫生與科研人員愁眉不展的是,臨床上仍有大量未知傳染源的病例存在。
「簡單地說,就是臨床上發現了不少非甲、非乙的肝炎,大家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臨床上還有大量的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無法解釋。」張文宏解釋說,正是基於三位科學家的工作,C型肝炎病毒被發現,由此揭示了其他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並使血液檢測和新藥研發成為可能,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據諾獎評獎委員會介紹,在此次摘得諾獎的三人中,阿爾特最早通過研究表明有一種未知病毒會導致「非甲、非乙」的慢性肝炎。霍頓使用新的策略,分離出了這種名為「C型肝炎病毒」的新病毒的基因組。賴斯則提供證據,證明C型肝炎病毒即可引起慢性肝炎,無須其他病原體「助力」。
「目前,慢性C型肝炎已成為可治癒的疾病,這是非常了不起的。C肝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慢性病毒感染獲治癒的疾病。而其他慢性病毒感染,還包括HIV(愛滋病病毒)、HPV(人乳頭瘤病毒)等。」張文宏說,人類歷史上關於病原體的發現都獲得了諾獎,此前B肝病毒的發現、愛滋病病毒的發現也獲得了諾獎。
02 C肝治療在中國:治療一個、治癒一個!
僅在我國,一般人群慢性C肝(HCV)感染者約560萬,患病群體龐大。
「病毒對人類的影響很大,C肝是目前病毒性肝炎中唯一可以通過藥物治療、達到臨床治癒的一種疾病。這意味著人類在攻克C肝病毒這條道路上已見曙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主任謝青教授如是介紹。
作為全國C肝診療示範點,瑞金醫院目前每年要收治400-500例C肝患者,佔上海市的近半數。那麼,這一疾病的治癒率如何?面對記者的提問,謝青自豪地表示,「幾乎可以說,篩查一個、診斷一個、治療一個、治癒一個!」
C肝的進展往往伴隨著「三部曲」,即慢性C肝、肝硬化、肝癌。謝青說,臨床上,C肝患者往往兩極分化嚴重,一類患者覺得自己得了病不要緊,另一類則異常恐懼,認為自己遲早會患上肝癌。「近年來,研究者對C肝的認識越來越深,由此研發的泛基因型靶向藥物安全性、療效及可支付性都十分樂觀。」她認為,要消除C肝,科普很重要,困擾醫生們的一個問題是,大眾對它還缺乏足夠的認知。
「由於大部分感染者沒明顯的症狀,C肝又稱『隱匿殺手』。」謝青提醒,有C肝暴露因素的大眾可在檢查肝功能外,進一步檢查C肝抗體,若抗體陽性,要再進一步核查C肝核酸。與新冠病毒一樣,C肝同樣講究「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謝青認為,抗擊C肝需全社會共同努力,如此才能達到世衛組織提出的目標:到2030年消滅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新發慢性B肝和C肝減少90%,B肝和C肝死亡率降至65%,慢性B肝和C肝治療覆蓋80%的患者。
03 科學之路如火炬接力:推動「輸血醫學」大步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新晉諾獎得主賴斯與上海緣分匪淺,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教育部、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賴斯教授和我們已有幾十年的合作,我們的不少學生都得到過他的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告訴記者,賴斯和上海的醫學科學界有著密切的聯繫。過去多年,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滬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同為病毒學家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也曾兩度到賴斯的實驗室訪問。在袁正宏看來,賴斯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他的風格就是專注、共享和合作,他一輩子研究黃病毒科(註: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都屬此科),攻克了一個病毒後就轉向另外一個病毒。」讓袁正宏的印象中,就在幾年前,賴斯就明確提出C肝已被攻克,希望能轉向尚未被攻克的B肝病毒。
在同行眼中,開放和合作是賴斯最大的特點。科學之路如同火炬接力,後續研究、臨床進展得以綿延。比如,正因為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輸血醫學」獲得長足發展。大家都知道輸血可以救人性命,大街小巷的無償獻血小車總能迎來大量無償獻血志願者。殊不知,而今這般「輸血安全」的保障,正來自包括此次斬獲諾獎的三名科學家之內的一大批醫學工作者的研究與發現。
「有一類疾病叫可經輸血傳播的疾病,比如B肝、C肝、梅毒、愛滋等。如今,我們對無償獻血者統一都要開展這些疾病的篩查,把不合格的血篩掉。而在此之前,有人經輸血後得了C肝、B肝,這種現象沒辦法解釋,就是因為人們沒有識別這類病毒。由此可見,這三名科學家的發現多麼重要。他們的發現,改變了我們的日常操作!」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輸血科主任、上海市醫學會輸血專科分會前任主委夏榮介紹,對無償獻血者開展B肝、C肝、梅毒、愛滋等病毒的篩查,不僅在我國,在全球都已常規開展。三位科學家幾十年前的基礎發現,對輸血醫學的大步發展、對確保人類的輸血安全居功至偉。
其實,疾病從未遠離人類,但正因為有一批批的科學家躬身求索,一點點豐富人們對醫學的認識、對生命的認知,才使大家朝著更美好的生活邁進。
鑑於人類與新冠病毒的鏖戰還在繼續,張文宏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這次諾獎的頒出再度說明,感染學科領域與人類進化、人類歷史緊密關聯,這或許是一個小學科,但可能發揮影響至深的作用,也希望更多人關心這個學科的發展。」
作者:唐聞佳 李晨琰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