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2020-12-05 中國政府網

我國科學家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5 10:51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吳晶晶)61年前,科學家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中國科學家25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基因組「生命信息載體」的第二種雙螺旋結構,即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30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左手雙螺旋高級結構。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平團隊、李國紅團隊和許瑞明團隊合作完成的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2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被評審人評價為「解決了一個困擾科學界30餘年的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問題」,「在理解染色質如何裝配這個問題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有200多種不同細胞,這些細胞從單個受精卵細胞發育分化而來,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麼它們的形態和生理功能卻大相逕庭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與『生命信息載體』——染色質的動態結構變化及調控機制緊密相關。」李國紅說,但數十年來,染色質的三維空間結構始終是科學界的一個「黑箱」。生命體發育過程中每一個細胞的「命運」是如何決定的,以及人體的衰老、腫瘤等疾病的發生與染色質結構的變化和失調有什麼關係等問題的研究都因為缺乏染色質的高級精細結構信息而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擾。

    據介紹,人體的一根DNA「繩子」長度約2米,要安放在直徑只有幾個微米的細胞核裡,必須以某種方式「摺疊」起來。科學家已經發現,這個過程是分4步完成的,對應著染色質的四級結構:第一級結構是核小體;第二級結構是核小體螺旋化形成30納米染色質纖維;30納米染色質再進一步摺疊成更為複雜的染色質高級結構,即超螺旋體;超螺旋體進一步摺疊就形成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的染色體。

    此前,研究人員僅於1997年解析出了核小體的高精度結構,對多個核小體以何種方式裝配形成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則一直沒有答案。李國紅、朱平等經過多年努力,成功建立了一套染色質體外重建和結構分析平臺,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

    「我們發現30納米染色質纖維以4個核小體為結構單元,各單元之間通過相互扭曲摺疊形成一個左手雙螺旋高級結構。同時,我們也首次明確了連接組蛋白H1在30納米染色質纖維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朱平說。

    專家表示,這項突破性成果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對於理解個體的衰老和發育異常,如腫瘤、糖尿病、精神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等複雜疾病的發生發展等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將為探討重要疾病的治療及藥物研發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完)

責任編輯: 宋巖

相關焦點

  • 【新華網】我國科學家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61年前,科學家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中國科學家25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基因組「生命信息載體」的第二種雙螺旋結構,即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30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左手雙螺旋高級結構。
  • 我科學家揭示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原標題:我科學家揭示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新一期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幅研究論文形式報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們的一項重大發現。中國科學家發現了基因組「生命信息載體」的第二種雙螺旋結構——染色質的左手雙螺旋結構。
  • 生命信息載體二級密碼被我破解
    湖北日報訊 據新華社北京25日電61年前,科學家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
  • 中國科學家率先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61年前的今天(1953年4月25日),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向世界宣告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這個發現使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開啟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時代,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 中國科學家率先解析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在現代生物學的教科書裡,這個過程是分四步完成的,這四個過程對應著四個結構:第一級結構是核小體,它是DNA雙螺旋「繩子」纏繞在組蛋白上而形成的;第二級結構是核小體進一步螺旋化形成30nm螺線管,這裡6個核小體組成一圈形成中空結構的管狀螺旋體,即30nm染色質纖維;第三級結構是由螺線管再進一步螺旋化成為直徑為0.4微米的筒狀體,也稱為超螺旋體;第四級結構就是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染色體, 它是由超螺旋體進一步摺疊盤繞成的
  • 中國發現「生命信息載體」另一雙螺旋結構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供圖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攝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5日發布信息說,該所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這是繼DNA雙螺旋結構之後,在破解「生命信息載體」的另一種更高一級的雙螺旋結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 中科院解析染色質高級結構 揭開生命奧秘的「黑箱子」
    原標題:揭開生命奧秘的「黑箱子」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嗎?你知道一個細胞中的DNA加起來有2米長嗎?這麼長的DNA怎樣被「塞」進僅有幾微米大小的細胞核呢?   其實,這也是科學家想要搞清楚的問題。   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項關於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研究成果。
  • 述評:破生命密碼立科學豐碑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述評:破生命密碼立科學豐碑  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歷經艱辛和競爭,終於在10年後傳出特大喜訊。參與該項目的各國科學家26日宣布,人類基因組的工作草圖已經繪製完成,這是人類科學史上又一裡程碑式的創舉。
  • 聚焦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收官
    南都訊 記者董曉妍 通訊員楊柳青 9月23-24日,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CFQCIS 2020)在穗成功舉辦。本屆論壇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同步開展,現場約200位代表參加。
  • 人類進化史的密碼,或將被科學家揭開
    例如在埃及金字塔內的壁畫上,就曾記載過那些體型差異巨大的人物形象,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首——埃及金字塔,它蘊含了大量人類還未揭開的謎團。雖然它早已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摧殘,但直到今天,卻依然能夠挺拔地矗立在非洲的沙漠之中,暫且不談金字塔中所蘊含的數字密碼
  •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那時的東北,溫暖潮溼賽江南  5000萬年前的撫順,氣候溫暖潮溼,森林裡,水杉高大衝入雲霄。搖蚊大膽地卿卿我我,小蟑螂萌萌的,還沒有睜開矇矓的睡眼……它們還沒緩過神,就被樹脂包裹,被牢牢固定,變成了琥珀的一部分。
  • 揭開長徵火箭跨越成長的基因密碼
    這裡,看似尋常,卻是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運載火箭研製基地,這裡的學校、醫院均以「航天」命名。  這裡,走出了錢學森、任新民等數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從研究室到試驗基地,從大漠風沙到瀚海驚濤,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這裡,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 美科學家在生物體中發現第22個天然胺基酸
    美科學家在生物體中發現第22個天然胺基酸 2002年5月28日11:03  揚子晚報   2002年05月28日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新發現了第22個由生物體本身遺傳信息編碼的天然胺基酸
  • 英媒:超九成鳥類「生命密碼」被揭開
    英媒稱,科學家已對鳥類譜系圖幾乎每個分支的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記錄,基因組是基因的構成方式,也稱為「生命密碼」。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11日報導,英國《自然》周刊登錄了363個物種的基因組,其中包括267個首次測序的物種。該列表包含了世界上超過92%的鳥類。
  • 破解生命密碼
    《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尹燁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在與讀者朋友們的交流中,我發現大家對生命健康問題很感興趣,但很多人對決定生老病死的主要因素——基因,卻陌生得很。我們為什麼會生病?人類可能永生嗎?如何生育一個健康的孩子?
  • 後量子密碼晶片構架出現,公鑰密碼將被取代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清華大學魏少軍、劉雷波教授的科研團隊在第 22 屆密碼硬體與嵌入式系統會議(CHES 2020)上發表了後量子密碼硬體構架的相關論文報告。據悉,該論文報告屬於國際後量子密碼晶片領域,提出了後量子密碼算法的新型構架。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張能,這也是中國大陸的科研人員首次在該領域論文報告中擔任第一作者的身份。
  • 英媒:超九成鳥類「生命密碼」被揭開
    參考消息網11月13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已對鳥類譜系圖幾乎每個分支的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記錄,基因組是基因的構成方式,也稱為「生命密碼」。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11日報導,英國《自然》周刊登錄了363個物種的基因組,其中包括267個首次測序的物種。該列表包含了世界上超過92%的鳥類。
  •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舉行
    (央廣網發)央廣網廣州9月26日消息(記者周羽) 9月23-24日,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CFQCIS 2020)在穗舉行。接下來,學校將進一步加大物理學科特別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建設力度,在資源配置、人才引進、服務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撐,為我國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做出貢獻。
  • 我國掌握超晶格密碼新技術
    在19日—20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我國科學家稱掌握了一種新型密碼技術——超晶格密碼技術。    「以能帶理論為基礎的超晶格材料是由兩種或多種不同組元以幾納米到幾十納米的薄層交替生長並保持周期性的多層膜,具有一般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所不具備的多種特徵。」與會專家介紹。
  • 英國科學家破譯了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
    英國科學家破譯了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倫敦10月22日電(記者曹麗君)英國威康信託-桑格研究所的安德魯·蒙戈爾等科學家報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