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舟山,真的存在一個被海水淹沒的東京城嗎?它與崇明島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
清晨,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的一艘漁政船正在沈家門碼頭做著起航前的準備。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考隊員將乘坐這艘船,去考察舟山群島中一個叫灘滸山的小島。灘滸山島是杭州灣裡的一個小島,與杭州灣北岸的直線距離23.5千米,面積只有0.56平方公裡,是舟山群島中一個十分普通的小島。
從沈家門碼頭到灘滸山島的航行距離約60海裡,根據船長的經驗推測,單程的航行時間最快也要四個多小時。那麼海洋局派了一艘這麼大的船,十幾個科考工作者,他們去這個島到底是要幹什麼呢?
神秘小島的前世今生
這次前往灘滸山島的考察任務是在夏小明的安排下進行的,他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海島調查與研究的科研人員。從2003年開始,他們的海島調查幾乎每天都在進行。夏小明說,他們首先是對海島基礎地理特徵進行調查,包括海島的岸線、植被、溼地、地質地貌、生物化學等十幾個專題。
2011年2月21日,國內多家媒體同時發布了一則新聞,近20年來,我國沿海有800多個島嶼已經消失了,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震驚。這個數據,是我國2003年9月啟動的一項海洋大調查的統計結果。2003年9月,國家海洋局、財政部、發改委共同組織了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這是一次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洋普查行動。
在908專項調查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對中國海岸線和島嶼的全面普查。
古往今來,海島因為遠離大陸與世隔絕,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神秘之地,在許多神話故事中,海島往往是神仙的居所。舟山群島是我國最大的群島,有大大小小1300多個島嶼。
與聞名中外的普陀山相比,小小的灘滸山島幾乎不為外界所知。在此次大調查中,對於偏遠的小島一般採用衛星遙感或者航空遙感的手段進行調查。而這一次調查人員卻動用了一艘大型船隻做實地調查。小小的灘滸山島為什麼吸引了人們這麼大的注意呢?
「在舟山群島民間廣泛流傳一個傳說,叫『坍東京、長崇明』。許多的傳說,我們看上去聽上去感覺神乎其神的,但往往隱含了歷史的某些方面,或者是背後隱藏的一些歷史的真相,一些科學的事實。」王建富說。
在前往灘滸山島的考察隊中,王建富是一名特殊的隊員,他原本是舟山市民政局地名辦主任,一直以來從事海島地名的研究。因為這個緣故,他成為了908專項浙江省海島調查項目組的一名工作人員,但他此行還有一個秘密任務,希望破解當地流傳的神秘傳說。
傳說,古代在舟山有一個都城叫「東京城」,因為城裡的老百姓道德敗壞,天神想要懲罰這裡的人們,準備用海水將這裡淹沒。城裡一個叫葛玄的小夥子因為樸實善良得到了天神的指點,在海水將要淹沒大地的時候,帶著母親逃到了一座山上,而海水就在那座山腳下停住了。在東京城陷入大海以後,在長江口忽然冒出一個島嶼,這就是現在的崇明島。
崇明島是我國除臺灣島、海南島以外的第三大島。按照島嶼的類型,崇明島屬於堆積島,也就是由長江及其支流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島嶼。據歷史記載,崇明島是從南宋時期才逐漸從長江口堆積而成的。在古人眼裡,崇明島仿佛就是從大海中慢慢長出來的一樣。
滄海桑田杭州灣岸線
那麼,歷史上舟山真的存在一個被海水淹沒的東京城嗎?它與崇明島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傳說中,東京城被上漲的海水淹沒,只留下了幾座高山,在夏小明看來,這個民間傳說本身就是舟山群島海陸變遷歷史的某種印證。他說:「原來是基巖山體,海平面上升淹掉了,就是這種基巖島,也有一種說法叫大陸島。它的基底是跟大陸相連的,原來的山腳都是跟大陸的山腳相連的。」
基巖島是一種主要的島嶼類型,佔到我國島嶼總數量的90%左右,也就是說這種島嶼的基底與大陸是連在一起的。當由於地殼運動造成地面抬升露出海平面,或者是因為氣候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的時候,海水將陸地淹沒高出海平面的山峰或者丘陵就成為海島。假如舟山當地流傳的那個神話傳說真的具有某種科學的依據,那麼舟山群島一帶至少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曾經是陸地,後來才被海水淹沒。
經過調閱相關的歷史資料,王建富發現,舟山群島一帶並非一直是海中的孤島。滄海桑田的變遷讓這個地區不斷上演著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變化。「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第四紀以來,就是兩百萬年前到現在,經歷了三次的海水上漲、退下的過程。『坍東京、長崇明』實際上可能是海岸線的變遷中的一些史實。」王建富說。
在908專項的海底調查中,另一項工作是研究海底地質。科研人員通過專用設備,從海底取出一定深度的沉積物樣本,通過分析這些樣本的沉積成分可以了解我國近海海底的沉積規律和演變過程。
大面積的調查發現,舟山海域的海底地形平緩,屬於大陸架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一般不超過100米。通過分析舟山海域海底的沉積物成分,調查人員發現,這個地區的海底在沉積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幾次海陸交替的變化。通過對比杭州灣古今海岸線的變化,王建富發現,杭州灣的古海岸線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史書中記載的灘滸山島的位置,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實際上還處於海岸線的位置,而不是現在的海中小島。
「在東晉永昌元年的記載裡,叫『灘虎』。古代那個虎,是老虎的虎。這裡設了屯兵的地方,叫灘虎關,作為一個軍事重要的關隘。屯兵的時候,虎可能代表了一種威猛、一種武力、一種很強勢的氣勢。」王建富說,舟山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時候成為海島,有的時候就成為大陸。最大的一次海進海退,就是距我們現在的六千八百年到一萬多年這段時期。
這些最新的調查證據似乎都在表明,「坍東京、長崇明」的神話故事與古老的海陸變遷歷史之間存在某種隱秘的關聯。
來自大小金山的發現
可是,這些海陸變化畢竟是發生在一萬年前的事。當時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社會,更沒有文字記載,這段歷史又怎麼可能流傳下來,而演變成今天的傳說呢?
從東晉一直到清代,杭州灣的北岸一直在後退,而杭州灣的南岸卻在不斷向北擴張,這造成杭州灣北岸大片陸地被海水淹沒。這種海岸線的變化,極有可能造成原來的軍事要塞灘虎關變成海中孤島。那麼現在的灘滸山島,真的是東晉時期的海防要塞嗎?在這個不為人知的小島上是否隱藏著那個神秘傳說的某些線索呢?
從東晉時期的海岸線與現在的海岸線對比來看,在1600多年的時間裡,杭州灣北岸的海岸線已經向北後退了20多千米的距離。當時,灘虎關周圍的陸地陸續被海水淹沒,地勢較高的灘虎關也就變成了海中孤島。王建富說,變成海島以後,是不是那個關也不存在了,屯兵也沒辦法了,變成跟水有關係,那麼後人在理解的過程中就用水滸的這個滸字去把它改寫成這個樣子,讓它跟水的聯繫更密切。
但是這段歷史只能證明一千多年來杭州灣周圍海岸線的巨大變化。在舟山的歷史中並沒有任何關於東京的記載。傳說中的東京城真的存在嗎?它與上海的崇明島又是怎樣聯繫到一塊的呢?
考察的船隻因為潮位太低靠不了岸,只能返航。在途中,經過了兩座小島,分別叫做大小金山,現在這兩座小島屬於上海市管轄。從位置上看,大小金山的位置在灘滸山島的北面。按照杭州灣北岸海岸線後退的規律,大小金山變成島嶼的時間一定晚於灘滸山島。
根據歷史記載,大小金山是在宋代沉沒入海的,而長江口的崇明島也恰恰是在南宋時期才逐漸形成。這與舟山的當地「坍東京、長崇明」的神秘傳說竟然無比吻合。大金山島曾是一個叫京縣的古城所在地,也叫金山城。有一個非常巧合的事情,在舟山當地的方言中,「金山」的「金」字跟「東京」的「京」字音是相同的。那麼,是不是金山附近變東京這麼過來的,很多人有了這樣的猜測。
歷時8年的908專項調查,讓我們第一次初步摸清了藍色海洋的家底。也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了古往今來海岸線滄海桑田的變遷。而通過參與這個最大規模的國家專項行動,王建富為一個流傳了上千年的神秘傳說找到了符合科學規律的解釋。在傳說中,人們只能寄希望於上天的指示來逃避災難,而現在我們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了解海洋,駕馭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