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組很有意思的圖片,是一隻疲憊的公獅被一隻母獅咬住了蛋蛋。
雖然有些yellow,但是很有意思。
看到下面的評論解說,才知道,原來母獅發情時,一天要交配大約20-40次,如果公獅跟不上母獅的節奏,母獅就會咬他的蛋蛋。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麼威武矯健的大獅子,平均持續約21秒。
emmm,時間是不是短了些,hhh......
這組圖片讓我想起了《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中對獅子的介紹。
一提起獅子,就會想到動物園中那些懶洋洋的獅子們,但如果雄獅大吼一聲,肯定有膽小鬼嚇得趕緊跑掉。
《功夫》中的經典人物包租婆,那厲害的獅吼功,直接秒殺對手。
而電影《河東獅吼》中,悍婦柳月娥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但是你知道&34;和&34;的由來嗎?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34;,做獅子吼曰&34;。所以按照佛家說法,音聲震動世界、群獸懾服,稱之為&34;。只不過後來傳入我國以後,不知發生了什麼不可描述的事件,竟然讓&34;變成了悍婦訓斥老公的代稱。
emmm......是不是覺得其奇奇怪怪的知識增長了?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主要介紹關於動植物的一些小知識。
&34;這三個字一擺出來,就覺得充滿了嚴肅的感覺,這三個字一聽,就覺得很正經。
雖然這本書名寫著&34;三個字,但絕對是乾貨滿滿的正經圖書。
只不過作者用很輕鬆的語氣將這些需要科普的知識講了出來。
每介紹一個物種,開篇都會用一個小故事引入。
感覺這本書涵蓋了文學、歷史、地理、生物等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就如同本書推薦序中說的那樣:知識就是知識,不分什麼文理。
不過,對於作者這種啥都懂的人,就是莫名的崇拜。
說起貓頭鷹,好像大家對它的風評都不是很好。
看圖片,還覺得挺萌萌噠的,但是由於貓頭鷹夜間出沒的生活習性和悽厲嘶啞的叫聲,所以人們往往把貓頭鷹和疾病、死亡等讓人不太愉悅的事物聯繫起來。
但我要給貓頭鷹鳴不平了,它明明是農田和糧倉的保衛者,不僅不可怕,還時常幫助人類抓老鼠,它可是捕鼠能力最強的鳥類哦。
&34;
這句我們人人熟知的話中,我一直以為老闆叫黃鶴,結果這裡的&34;是&34;中的&34;,意思是老闆跑了,一去不復返啦。
說道丹頂鶴,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它紅紅的小腦袋,武俠小說中的毒藥&34;就是來自於丹頂鶴頭頂的那一抹殷紅朱冠。
但其實是沒毒的,好吃不好吃就不知道了。
可是它腦袋為什麼紅了一塊呢?
其實那是它裸露的皮膚,更通俗點說就是,它禿了!
而是「鶴頂紅」是丹頂鶴性成熟的標誌。丹頂鶴從頭頂變紅開始,就可以跟異性做一些羞羞的事情了。
&34;
這句話何人不知,何人不曉,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由來嗎?
詩人元好問在去考試的路上,發現一對死雁,詢問以後才知道是一個獵人射殺了一對大雁中的一隻,另一隻殉情哀傷而死。元好問很感動,做了一個土丘,將兩隻情侶大雁埋葬,隨後寫下了千古絕唱《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而且,我們喜愛的鐵鍋燉大鵝的&34;,就是人們馴化後的大雁。
對於我這種從小就在城市長大的孩紙來說,知道布穀鳥,知道杜鵑,卻不知道布穀鳥就是杜鵑。
在我心裡,杜鵑鳥是十分美好的小鳥,結果它的生活習性卻讓我大跌眼鏡。
杜鵑鳥是不會自己築巢的,經常和別的鳥爭奪巢去孵卵,它們把正在孵卵的其他鳥媽媽嚇跑,然後在它的巢內產下自己的卵,而且還會殘忍的把其他鳥媽媽的卵推出巢外摔碎,如果有先孵化出來的幼鳥,也會被它推出去暗害掉。
好殘忍哦。
但是作者卻告訴我們:即使是真正的寄生蟲,它們的寄生行為也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生存方式,不能用我們人類的想法施加道德評判。
嗯,說的對!
提起女媧,我們想到的是《仙劍奇俠傳》裡面紫萱、趙靈兒,容貌清麗,氣質驚豔,博愛而心懷蒼生,而且她們的原型都是蛇。
不過,你能想像到女媧的原型其實是青蛙嗎?
突然覺得也挺有道理的,女媧、青蛙,都是wa。
女媧造人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但這個故事的原型可能很少人知道。
古人觀察青蛙產卵,發現青蛙媽媽在水中產下數不清的卵,上古時期人口匱乏,人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有無窮無盡的子孫,從而聯想出了女媧用泥漿變出好多人的故事。
Unbelievable~
不過,為什么女媧就從青蛙變成了蛇呢?
上古時期,人類施行群婚制度,子女們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只知道母親。他們展開了浪漫的想像,把青蛙比作自己偉大的媽媽。有學者認為,母系氏族社會崩潰之後,炎黃部落和其他先民進行了長期的融合,在這個新形成的華夏民族中,龍圖騰最終成為主流。原本是青蛙形象的女媧也就被改造成了接近龍形態的蛇人,這其實是龍圖騰的另一種體現。
&34;
古往今來,提到梅花,我們就把它跟&34;、&34;等高貴品質聯繫起來,認為它是花中君子。
其實,梅花並不畏嚴寒。
梅花確實是比其他花朵開的早,一般剛過立春,就滿樹灼灼了。
不過古人大概也是有點高抬梅花,因為絕大多數的梅花都只能生長在淮河以南地區,到了北方,只能凍死。
知道這個消息後,是不是有一種喜愛已久的偶像人設崩塌的感覺?
吃瓜吃瓜,我們總是抱著大西瓜,刷著微博看瓜吃瓜,好像自己是瓜田裡的那隻猹。
古人也吃瓜,他們吃的可不是西瓜,是甜瓜。
為什麼吃的不是西瓜呢?
因為西瓜那個時候距離古人太遙遠了,吃不著。
嘴邊的,只能是&34;的甜瓜。
現代都市生活讓我們大多數人對大自然變得越來越陌生,成語中所說的「五穀不分」在年輕一輩中已經成了普遍現象。
我們了解那些可愛的動植物都是通過網絡上的文章、視頻,甚至是廣告。
但是往往很多信息都是錯誤的。
比如,穿山甲可以催乳,所以人們大量的去捕殺這可愛的小東西,導致其瀕臨滅絕,但其實它並不能催乳;魚翅很有營養價值,所以人們捕殺鯊魚獲取魚翅,如今鯊魚已經因此岌岌可危,但鯊魚翅本身無味且營養價值較低。
這些動植物們,應該是我們的朋友,有的甚至從遠古時期就陪伴在人類的身邊。
可是我們是如何回饋它們的陪伴的呢?
就如《正大綜藝·動物來啦》中呼籲的那樣:&34;
就如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那樣:&34;
我們應該多看些類似《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這樣的書,既輕鬆又能學到知識,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我們身邊的這些朋友們,減少對他們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