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時間的流速其實並不一致,引力較強的地方時間流速會更慢,一個物體移動的速度越接近光速,相對正常速度的參考系下,時間流速同樣會變慢,那麼乘坐一艘0.9999倍光速的宇宙飛船,進入宇宙中旅行一年,回到地球後還能看到自己的家人嗎?
狹義相對論中指出,光在真空中總是以確定的速度傳播,不論光源如何運動,參考系如何改變,光速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並且光速就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同時任何有靜止質量的物體在接近光速的過程中質量都會不斷增加,越接近光速質量就越大,最終質量會趨於無限大。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想要讓一艘飛船的速度達到光速,需要無限大的能量,因此不論人類的科技怎麼發展,最多也只能製造出「亞光速」飛船,不能實現光速飛行。
接近光速移動會讓時間「變慢」,是一個已經被證明的現象,一些在大氣層中就應該發生衰變的一種輕子,且可以抵達地球表面,就是因為這些輕子移動的速度接近光速,它們的時間「變慢」,對於這些高速移動的輕子來說,它們經歷時間還不足以衰變。
在任何主觀的參考系中,時間的流速都不會發生變化,只會相對於其他參考系發生時間流速不同的問題,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時間流速差異都是可以忽略的,在宇宙中,只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時間流速發生了差異。
在中子星和黑洞這樣引力強大的天體上,因為引力已經足以扭曲時空,時間的流速也會發生變化,這個現象同樣被科學家證實,天空中的衛星因為距離地球較遠,受到引力的影響較少,衛星上的時間總是要比地球上快上一點,這足以證明引力會影響時間的流速。
第二種讓時間流速產生變化的情況,就是一個物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越接近光速,相對時間就越慢,從這個角度來看,0.9999倍光速的宇宙飛船,已經十分接近光速,會產生比較明顯的時間膨脹效應。
假設,一個人乘坐一艘速度可以達到0.9999倍光速的宇宙飛船,這艘宇宙飛船一直進行勻速直線運動,向一個方向飛行半年後,就扭頭返航,回到地球剛好一年。
對於飛船中的乘客來說,他們在飛船生活了一年,時間流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是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這艘宇宙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相對運動,飛船中的時間要更慢,當飛船回到地球後,乘客會驚訝地發現,地球上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
0.9999倍光速造成的時間膨脹會造成大約70.71年的時間差異,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過去,這個人很可能再也無法見到自己的家人了。
有質量的物體是無法實現光速的,但是有科學家認為,人類或許可以在未來實現「超光速」,並且不違反已有的物理規律,就是利用宇宙中的「時空曲率」,讓空間本身驅使飛船移動,從而避免光速移動需要無限能量的難題,科幻電影中的「曲率引擎」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嘗試研發速度更快的宇宙飛船,否則人類無法實現星際旅行,速度太慢的話,從太陽系前往其他星系至少需要數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一個人的一生才數十年,不製造出速度較快的宇宙飛船,人類就會被距離「困」在太陽系中。
畢竟星際旅行還需要考慮補給和食物問題,一個人長時間待在一個固定的區域還會出現心理問題,想要進行星際旅行並不是簡單的加快速度就可以,還需要有其他相關的技術作為支撐,同時也需要人類擁有強大的工業實力。
人類的理論要比科學技術發展的更快,很多物理理論得不到驗證,同時前沿的理論物理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太過遙遠,難免會讓人感覺不太真實,如果以懷疑的態度看世界,任何理論都會變得不牢固,相信科學相信知識才是正確認識時間的方式。
如果有一艘接近光速的飛船,你會選擇乘坐這艘飛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