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廢后事件,在朝堂上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看看趙禎是如何一一化解的。
事件的起因郭皇后抓住尚美人、楊美人二人收外臣的好處,可惜郭后是個憨直的性格,只知道叫嚷謾罵,引來了皇帝趙禎,反被兩美人算計成以皇后之尊,欺凌弱小。
郭皇后氣急了,動手撕打美人,卻不想,手上戒指傷了皇帝趙禎。
呂夷簡藉機發難郭皇后是個口無遮攔的人,曾於後宮中嘲諷呂夷簡是溜須拍馬之流。
呂夷簡對於郭皇后言行也是早有耳聞,正好得知郭皇后傷了皇帝,藉此機會向皇帝諫言,皇后失德,廢后重立。
廢后之事演變成朝堂黨爭呂夷簡諫言廢后,自然就會有朝臣反對廢后,範仲淹就在反對之列。
朝堂之上,反對廢后的聲音與支持廢后的呂夷簡一派成對立,漸漸成了黨派之爭。
由廢后的黨派之爭中,呂夷簡大有排除異己的架勢,看著是想一家獨大。
皇帝趙禎不是沒有看出呂夷簡的野心,只是這郭皇后在趙禎眼裡心中,也確實不是一個擔得起國母重位之人。
趙禎「移花接木」最終,廢后事成,其實也是遂了皇帝趙禎的心意。而朝堂上鬧騰這麼歡,總要有幾個被處理的。
就算有人被貶了,可剩下的依然鬧騰。
此時,皇帝趙禎出手了,溫和的把廢黜郭后一事敲實,然後輕輕翻過,再丟出一個更誘人的話題,讓諸位大臣心甘情願地主動去商腦筋。
趙禎的這一招「移花接木」用得水到渠成,因為他丟出來的話題就是:請大臣們為皇帝考慮考慮,後位空了,選誰來填上這個後宮首位?
趙禎太了解臣子們的心思
為什麼立新後一事能壓住廢后話題的對立之爭?
朝堂上的黨派之爭,爭來爭去,爭的無非就是誰在朝堂之中更有話語權,誰有能力引導國家大事的走向,誰講的道理才是國之大道,才是聖德之理。
這其中,有存私心的,是為了自家的權勢利益,目的明確。也有心懷大義的,哪怕這大義有時看起來很迂腐,可也要爭論銘志。
皇后廢與不廢是國家大事,必將成為黨爭話題。
廢后基本已成定局,而立何人為新後就是新的必爭話題,自然取代了上一問題。
本身皇后這個角色就佔著一個國家很重要的地位,她雖居後宮,卻是這後宮女人中,權力最高之人。
對於爭權奪勢之人來說,這後宮的女人背後所代表的,可能就是朝堂上某一位官員,某一群勢力。皇后這麼重要的位置,怎能不爭。
對於忠正護國之人來說,這皇后是助皇帝勤政,還是亂社稷安危,人選豈能兒戲。
皇帝趙禎太了解他手下的臣子們了,看著這事態的發展,再適當的介入一下。
臣子們依然爭爭吵吵,只是爭吵的中心事件已經轉變了。
皇帝則在臣子們的你爭我奪間,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罷了。
似乎自古的明君,首要必備的能力就是掌握好權力的平衡,不能讓哪一派獨大,也不能讓所有人太團結,朝堂如此,後宮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