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yù)蚌爭,漁翁得利」是兩個「槓精」的故事,出自《戰國策》: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易水邊,一隻蚌正張著殼懶洋洋的曬太陽,突然飛來一隻鷸啄它的嫩肉,蚌嚇壞了,「咔」一聲把殼合上了,夾住了鷸的長嘴。
一個拼著老命往外拔嘴,一個死夾著就是不放,這倆就這麼耗上了。
一個被夾著嘴,一個殼緊閉著,這倆還聊呢。嘴都沒閒著,也不知道使啥聊的,反正就聊。
鷸說了: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渴死你這個水貨!
蚌回嘴:今天不松殼,明天不松殼,餓死你這個飛賊!
這時一漁翁路過,大喜:太好了!這倆貨真可愛,正好一個煲湯,一個紅燒!
蘇代給趙惠王講了這個故事,告訴他您看,趙國要是打燕國,就跟這鷸和蚌一樣,秦國就是那漁翁,把燕趙一鍋端。
戰國時的王們都愛聽故事,還都特識勸,趙惠王當即決定不再出兵打燕國。
後人根據蘇代講的這個寓言故事,概括出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
河蚌不用多說了,大伙兒都見過,不光見過,還都吃過。這個「鷸」很多人就不知道是個什麼鳥了,只憑感覺知道丫嘴挺長。
《說文解字》說「鷸,知天將雨,鳥,故舞皇嘆則冠之以禱焉」,因為「鷸」愛棲息在雨水充足的地方,古人認為它們能預測雨天,跟蕭敬騰似的,去哪兒哪兒譁譁的。遇到旱災,就頭戴鷸毛做成的冠帽跳舞求雨。
「鷸」有很多種,體形最大的是大杓鷸,有一張向下彎曲的長嘴,這個大杓鷸就是「鷸蚌相爭」中的那貨。
大杓鷸主要棲息於河流湖泊、蘆葦沼澤,遷徒季節和冬季則主要在海濱沙灘、泥地、河口沙洲活動。古時大杓鷸很多,現在大杓鷸的生存嚴重依賴非常有限的幾片沿海棲息地,數量估計在兩萬到五萬隻,已經被列為世界瀕危動物。
現在蚌到處都是,鷸就不容樂觀了,或許以後「鷸蚌相爭」真的就只是個成語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