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嘴怪鳥闖進家門,原是「鷸蚌相爭」中的鷸

2021-01-08 湖南24小時

林業部門介入,為丘鷸療傷後將放歸自然

經過專家鑑定,這隻長嘴怪鳥是國家「三有」野生保護動物丘鷸。記者李小雷

瀏陽日報訊(記者李小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典故大家耳熟能詳,但是「鷸」究竟長什麼樣子,估計很少有人見過。日前,家住集裡街道禧和社區的彭女士家裡闖入了一隻長嘴怪鳥,12月7日經市林業局溼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科專家鑑定,怪鳥是國家「三有」野生保護動物、省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丘鷸。

12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彭女士家見到了這隻怪鳥。彭女士介紹,由於怪鳥在室內非常焦躁不安,所以她把這隻鳥關在鐵籠裡。彭女士還在籠子上覆蓋了厚厚的織物,為怪鳥防寒保暖。

「從來沒見過這種鳥,可能是保護動物。」彭女士告訴記者,長嘴怪鳥是12月6日下午闖進她家的,「這隻鳥可能受了傷,飛不起來,所以我就暫時收養了。」

彭女士讓家人拍攝怪鳥的照片在網上進行搜索,並且根據網上類似鳥的習性介紹,得知這種有著長嘴的鳥大多以魚蝦為食,於是彭女士買來小魚和泥鰍投放到鐵籠裡。然而,怪鳥不但不領情,反而不停地撞擊著鐵籠。

「只要有人靠近,它就不停地撞擊。」因擔心怪鳥的安危,彭女士連忙撥打了本報新聞熱線83830000,希望記者能幫忙聯繫專家,救助這隻受傷的怪鳥。

接到記者的反饋後,市林業局溼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科專家來到了彭女士家裡。經鑑定,長嘴怪鳥原來是國家「三有」野生保護動物、省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丘鷸。

「這種鳥屬於候鳥,應該是往洞庭湖方向遷徙,因為受了傷才落到了彭女士家。」專家表示,丘鷸生性膽小,見人就躲,平時不多見,「因此人們只知道『鷸蚌相爭』的典故,卻很少有人見過『鷸』。」

專家提醒廣大市民,隨著瀏陽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類能接觸到的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如果碰到受傷的野生動物,可以向林業部門求助,但如果只是誤闖人類活動區,市民在確認野生動物沒有受傷的情況下,可以予以及時放生,因為野生動物不適應飼養環境,多數會出現絕食、狂躁等反應。

目前,受傷的丘鷸正在林業部門接受治療,適時將放歸大自然。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

【來源:瀏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成語「鷸蚌相爭」快看不著了,鷸瀕危了,還有不到5萬隻
    易水邊,一隻蚌正張著殼懶洋洋的曬太陽,突然飛來一隻鷸啄它的嫩肉,蚌嚇壞了,「咔」一聲把殼合上了,夾住了鷸的長嘴。一個拼著老命往外拔嘴,一個死夾著就是不放,這倆就這麼耗上了。一個被夾著嘴,一個殼緊閉著,這倆還聊呢。嘴都沒閒著,也不知道使啥聊的,反正就聊。鷸說了: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渴死你這個水貨!
  • 長嘴鳥飛到派出所求助 它是鷸蚌相爭的那個鷸
    長嘴鳥飛到派出所求助 它是鷸蚌相爭的那個鷸 作者:王立軍 侯奕冰 2017-10-21 09:34   來源:瀋陽晚報  它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主角丘鷸。10月18日7時40分,民主派出所民警劉志剛走進派出所,一眼就發現了在派出所牆角處站著一隻「長嘴鳥」。劉志剛走了過去,「長嘴鳥」揮動了幾下翅膀想飛卻怎麼也飛不起來。  這時,劉志剛注意到「長嘴鳥」的翅膀上好像有傷,遂走上前將「長嘴鳥」抱進了屋裡。「這種鳥好像叫丘鷸,我在電視上看見過,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派出所的同事一眼認出了「長嘴鳥」。
  •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鷸 蚌 相 爭 「鷸蚌(yù bàng)相爭,漁翁得利」的聖語。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鷸(yù)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譯文: 《戰國策·燕策二》:「(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
  • 湖湘自然歷丨看哪,那隻鳥的嘴好怪!
    反嘴鷸——「鷸蚌相爭」的主角之一,反嘴鷸科反嘴鷸屬鳥類,中型涉禽。反嘴鷸在寒潮時隨冷空氣大批來到洞庭湖的。彼時北方已經下雪,它們輕盈的身體乘著寒冷的氣流,越過千山暮雪,展開了這一次重要又危險的長途旅行。
  • 不吃米只吃蟲子 環衛工人撿到受傷怪鳥
    瀋陽猛禽救助中心志願者肖麗卿居民小區自行車庫旁,正在勞作的環衛工撿到一隻受傷的怪鳥,引來一群孩子圍觀。怕它死掉,環衛工買來鳥食和礦泉水,試圖餵養它,可是怪鳥不吃也不喝。隨後,猛禽專家還講了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科普課。9月22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採訪了這件事。怪:受傷小鳥說啥也不吃小米「真沒想到,撿到一隻叫不上名字的小鳥,卻引發一連串的故事。」
  • 威海一工人撿到飛行不便長嘴怪鳥 經辨認是珍禽丘鷸
    昨天下午1時許,市民馬先生撥打本報熱線電話稱,他們撿到一隻飛行不便的長嘴怪鳥,疑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丘鷸。隨後記者聯繫到市野生動物保護站工作人員,一起前往現場。  在高區科技路附近一家廠房內,記者見到了馬先生所說的這隻怪鳥:細長的嘴,頭頂和頸部有斑紋,右眼部位有損傷,被羽毛覆蓋住,已經看不見眼球。此時,它蹲坐在一個草筐裡,身邊有米粒、饅頭碎屑和一小盤水。
  • 連雲港連島居民撿長嘴怪鳥 鑑定是鳳頭鸊鵜
    昨天,連雲港連雲區連島居民張勇在西連島海邊撿到一隻受傷的「怪鳥身邊的人都沒有見過這樣的鳥,有人說是普通的鳥,有人說是罕見的保護動物。後經觀鳥愛好者韓永祥鑑定,這隻「怪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鳳頭鸊鵜。當天下午記者來到連島邊防派出所看到了這隻「怪鳥」。它重約800克,身上的羽毛為灰黑相間,頭部和腹部部分羽毛為灰色。大約5釐米長的嘴巴尖而挺直,該鳥的一雙腳掌非常特別,形似鴨子的腳爪。黑黃色的腳掌有橫紋,每隻腳掌都是三個腳爪。
  • 莆田觀鳥筆記:下磨溪的紅尾水鴝、長嘴劍鴴
    先上三段4K高清視頻: 紅尾水鴝4K高清視頻 白腰草鷸[bái] [yāo] [cǎo] [yù] 4K高清視頻 長嘴劍鴴cháng zuǐ jiàn héng 4K高清視頻。
  • 灘涂上的鴴鷸類
    大杓鷸誇張的長嘴能夠幫助它覓食藏身在淤泥深處的獵物。在鷸類大家族中,有一些喜歡以貝類為食,大家可以腦補一下兒時老師講到「鷸蚌相爭」時的場景。蠣鷸是愛吃貝類的代表,它的名字已經和外殼堅硬的貝類結下了不解之緣。蠣鷸最典型的標誌是粗壯尖銳、呈現橙紅色的嘴,遠遠看去,紅色的嘴接在黑白花的身體上,就好似插了一根胡蘿蔔,所以讓蠣鷸在鳥圈有了一個「蘿蔔嘴」的暱稱。
  • 金秀大瑤山發現一隻長嘴怪鳥 它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鳥類」
    3日上午11時,記者見到了蘇女士口中的「怪鳥」,「怪鳥」主體羽毛的顏色為暗褐色,翅膀上還有很多白色的斑點,而鳥的眼瞼部分呈螢光綠。村民蘇女士告訴記者,「怪鳥」是她在晚上去散步返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像雞又像鳥的「長嘴怪鳥」,周邊群眾均表示從未見過此種鳥類,於是立即聯繫縣森林公安局金秀派出所民警進行救治。
  • 「鷸蚌相爭」的鷸長啥樣
    155××××0656問:鷸蚌相爭裡的鷸到底是什麼動物?浙江溫州綠眼睛環保組織工作人員林元配:鷸是種鳥類,學名叫做丘鷸。丘鷸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很特別。它棲息在潮溼稠密的林地,主要以蚯蚓為食,也吃小魚小蝦。
  • 【百花】黃土高原上的鷸
    成鳥大概40多釐米的身高,單那雙細長的紅腿就超過30釐米。在鳥界,它們的腿長與身高極其不成比例,簡直像是民間社火表演中那一排踩高蹺的人。這長腿長在鳥的身上,平添了一番趣味。我估摸,黑翅長腳鷸要是在水邊一站,無論誰,先看到的,一準是它那雙細長腿。  關於鷸,《戰國策·燕策》記載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本義是,鷸被蚌夾住了嘴巴,雙方爭鬥,僵持不下,漁人將鷸和蚌都捉了回去。
  • 瑞安灘涂現兩萬隻鴴鷸 其中一隻黑尾塍鷸戴「戒指」
    繼送走3月來做客的大濱鷸後,溫州又迎來以黑尾塍鷸、中杓鷸等大型鷸類的「到此一遊」。4月27日下午,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生態學博士熊李虎在瑞安丁山圍墾灘涂一帶做調查時,發現約兩萬隻鴴鷸。鳥友葉成光聞訊趕來記錄,在茫茫鳥海中發現一隻被環志的黑尾塍鷸。
  • 和名師學成語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 太行項目中心鳥類調研:長嘴劍鴴成本地留鳥?天鵝群與黑鸛一起在...
    第一次發現了長嘴劍鴴小群體在溼地越冬,多隻小天鵝、大天鵝和黑鸛群一起在溼地覓食,上萬隻野鴨群在溼地上空飛翔。護飛行動:長嘴劍鴴成為本地留鳥?石家莊市野生動物救護站鳥類調研小組經過近4年的監測,鴴鷸類鳥種在每年的4月準時來到石家莊黑鸛保護地,在此繁衍後代,9月份開始拖家帶口向南遷徙。此次調研中,發現了多隻長嘴劍鴴在石家莊黑鸛保護地越冬。
  • 鷸、鶇、鴝、鶲、鵯、鸛、䴉……這都是啥鳥?
    最近,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身邊的鳥兒多了起來 「城市裡到處高樓大廈,哪有鳥啊?」 它膽小、機敏,顏值很高,叫聲也非常好聽,看來,小傢伙被評為至尊鳥種,確實是實至名歸!
  • 江蘇射陽市民送來的「長嘴鳥」 原是寓言中的「丘鷸」
    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則寓言故事裡,有一隻鷸鳥為吃河蚌肉,結果被河蚌給夾住了嘴,讓過路的一個漁民意外獲利,但大家都沒有見過這種鷸鳥。10月16日晚上8點多鐘,射陽縣城的一個市民來到射陽縣公安局城南派出所,將一隻長嘴鳥送到值班的民警手中,請他們幫忙處置。
  • 無臺詞表演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兒童劇《鷸·蚌·魚》把成語故事...
    日前,中國兒童藝術劇院2018年首部新戲——兒童劇《鷸·蚌·魚》在京首演,用創新的表現形式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成語故事的新表達《鷸·蚌·魚》由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兒藝副院長馮俐編寫、青年導演吳旭執導。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戰國策》中燕國蘇代遊說趙文惠王時所用的「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
  • 江蘇射陽市民送來的「長嘴鳥」原是寓言中的「丘鷸」
    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則寓言故事裡,有一隻鷸鳥為吃河蚌肉,結果被河蚌給夾住了嘴,讓過路的一個漁民意外獲利,但大家都沒有見過這種鷸鳥。10月16日晚上8點多鐘,射陽縣城的一個市民來到射陽縣公安局城南派出所,將一隻長嘴鳥送到值班的民警手中,請他們幫忙處置。
  • 小學生小古文學習:鷸蚌相爭
    (選自《戰國策燕策二》)解釋:1、鷸:一種水鳥,常在水邊或田野中捕食小魚、小蟲和貝類。2、蚌:生活在水中的一軟體動物。3、方:剛剛。4、曝:讀pù,曬。5、拑:通「鉗」,把東西夾住。6、喙:讀huì,鳥獸的嘴。7、雨:下雨。8、即:就,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