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群友在《中國蔬菜》微信群裡諮詢,自己買的生菜在清洗的時候,根部發現了一些藍綠色的小顆粒,摸起來發粘,不知道是什麼物質,擔心會不會有毒。
從網上查詢相關新聞的話,可以發現很多消費者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大多是在一些常見的葉菜上,例如大白菜、油麥菜、油菜等,但多數是藍色或者綠色顆粒。
有的網友說,這是用來增加蔬菜保鮮度的藍礬——也就五水硫酸銅。有的網友說是一種農藥。更多的網友也不清楚這些小顆粒到底是什麼物質,處於食品安全的考慮,大部分情況下就把買到的這種蔬菜扔掉了。
查詢相關資料,小編了解到,藍礬一般用於殺菌,對植物的病害有一定防治作用,比較容易溶於水,需要製成水劑使用。在以前,也很偶爾有蔬菜運輸商使用藍礬,不過不是為了保鮮,主要是為了保色,用在綠葉菜中,讓菜變得更青更綠,更好看一些。當前我們國家的冷鏈技術已經很發達,並不需要用到這種物質。
那麼這些不明顆粒到底是什麼呢?有沒有毒呢?買到這種蔬菜又該如何處理呢?
不明顆粒是為了對付蝸牛
實際上,葉菜上的這些顆粒是一種名為四聚乙醛的農藥,屬於一種殺螺劑,用來殺蝸牛和螺,主要對付蝸牛、蛞蝓(鼻涕蟲)、福壽螺、釘螺等軟體動物。
很多人覺得蔬菜的害蟲就是菜青蟲、蚜蟲,其實蝸牛的破壞能力也不可小覷。別看它外表看起來呆萌又可愛,實際上,對於大白菜、小白菜、甘藍、油麥菜這些常見蔬菜來說,蝸牛是一種常見害蟲,殺傷力巨大。如果沒有殺螺劑,許多蔬菜的產量將受到嚴重影響。
殺螺劑的有效成分是「四聚乙醛」,它是白色結晶,難溶於水,通常需要和輔料一起做成顆粒狀、粉狀或懸浮液再使用。
殺螺劑顆粒的顏色來自染料,主要作用是方便農民記錄施用情況。藍色比較常見,因為這個顏色不是自然界中食物的顏色,可以避免鳥類誤食。
另外,現在很多殺螺劑顆粒中還添加了微量的「苯甲地那銨」(俗稱苦精),同樣也是避免鳥類誤食。有趣的是,該物質也常常出現在玩具、洗手液、汽車防凍液、鼠藥等產品中,防止人類誤食。
四聚乙醛安全性
實際上,四聚乙醛的毒性並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嚇人。按照農藥登記信息,它屬於低毒農藥,而且它對蝸牛以外的其他生物的毒性也很小。
北京市制定了《2017年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綠色防控農藥與藥械產品推薦名錄》(點擊題目,直接閱讀),其中就有四聚乙醛。
在歐美國家,四聚乙醛也廣泛使用,除了果蔬種植,它也被用於庭院綠化和花卉等領域。美國1986年即批准了它的使用,目前仍用於草莓、番茄、西蘭花、包菜等數十種農作物。
網上有人把農藥的「ADI」參數(ADI指每日允許攝入量,即人類終生每日攝入某物質,而不產生可檢測到的危害健康的估計量,以每千克體重可攝入的量表示mg/kgbw)當成限量值,有模有樣的進行推算,然後結論是沾染殺螺劑的蔬菜有毒。
在之前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6中,規定了韭菜、結球甘藍、菠菜、普通白菜、芹菜、大白菜等6種蔬菜中四聚乙醛的最大殘留限量。
而在今年2月份正式實施的新版標準GB2763-2019中,除了上面的6種蔬菜,還增加了茼蒿、葉用萵苣、莖用萵苣、莧菜等其他10種常見蔬菜。總體來說,這些蔬菜中四聚乙醛的最大殘留限量為每公斤1-10毫克。
四聚乙醛導致人類急性中毒的案例主要是生產企業的員工、農民、園丁和自殺或誤食的人,而普通消費者並沒有這樣的情況。
此外,它也沒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毒性。
四聚乙醛使用不規範
實際上,顆粒狀的殺螺劑在施用時,無需直接撒在蔬菜上,而是撒在兩畦菜中間。殺螺劑中有蝸牛喜歡的誘餌,可以把蝸牛吸引過來,蝸牛吃或接觸之後會導致神經麻痺、脫水而死。
而蔬菜上偶爾出現顆粒狀殺螺劑,很可能是施用的時候操作不規範引起的。例如有時候工人不小心會撒到菜裡頭,另外,有時候遇到大雨,雨滴濺起的顆粒也有可能跑到菜心裡。
農藥的合理使用需要遵守施藥次數、施藥間隔和停藥期的要求,農藥的說明書上都有明確描述。操作前應仔細閱讀注意事項,並按照說明方法施用農藥。
買到這種菜怎麼辦
現在大家知道了,這些藍色顆粒主要是用來對於蝸牛的。那買到這種蔬菜應該怎麼處理呢?網上有人說,一定要全部扔掉,因為洗不乾淨。其實這個說法是錯的。
首先,植物並不吸收四聚乙醛,也不會富集它,因此切除有藥物沾染的部位即可。
其次,浸泡清洗、去皮、焯水等常規操作均可去除大部分農藥殘留(不僅限於四聚乙醛),不必太過擔心。
而且已有的案例表明,即使葉面上有藍色藥物殘留,但整個蔬菜的殘留量並未超過最高限量。
當然,如果你心裡依然無法接受,扔掉就扔掉吧,反正也沒幾塊錢的事兒。
中國蔬菜綜合整理,部分來源飲食參考,作者:鍾凱博士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內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