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小知識:相對溼度是空氣中水分含量的百分比量度
文/縱為浮雲能蔽日
相對溼度是空氣中水分含量的百分比量度,以相對於當前溫度下所能存在北半球的一個冷鋒剛通A城上空,正向B方向運動。不通氣團的會合線稱為鋒線。暖鋒正在離開B,向C城運動。風向用箭頭表示,氣壓表示為等壓線—即相同氣壓點的連線。等壓線表明,最低氣壓出現在暖鋒同冷鋒的相交處。冷暖空氣在北半球中緯帶沿低壓槽相遇時,就可能形成氣旋式風暴。氣浪開始沿極鋒形成;冷空氣開始轉向南,而暖空氣向北移動;冷空氣通常運動得比暖空氣快,隨後冷空氣越過暖空氣並迫使它上升,而在此過程中,風暴加強;最終,兩部分冷氣團合併,暖空氣在頂部形成袋狀氣團,並將它從能量源區和水分源區移走。當冷鋒再形成時,氣旋性風暴消失。地面上是一個靜風的小區域。強烈的對流循環造成了颶風眼外面的強風。—般腿風的路徑。—個成熟颶風的特徵。積雨雲的螺旋帶產生大雨。空氣在颶風中心附近的雲中上升。從中心下降變暖的空氣形成的風眼。
當大量空氣上升時,就可能發生降水。降水有=種類型:對流性降水;地形性降水;氣旋性或者鋒面性降水。產生於上升、受熱和充滿水分的空氣。空氣在上升時變冷,達到露點後發生凝結和降水。這是熱帶和大陸性氣候夏季風暴,形成陣雨的典型過程。通常,地面在早晨和午後受熱。聚集的熱空氣開始上升,首先形成積雲和積雨雲,最終出現閃電、雷鳴和大雨。在風暴移動的過程中,可能在很短的時段內就影響到地面的每個角落這類對流性風暴常出現在午後或傍晚。
如果快速上升的氣流使空氣雲內發生迅速的環流,就會有冰晶在雲的頂部附近形成。當這種冰晶增大到足以降落時,含有水分的新的上升氣流能迫使它向上倒退,使冰晶增大。這種過程可能反覆進行,直到向上氣流不能再支撐冰粒,冰粒便以冰雹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對流性降水。當充滿水分的暖空氣上升時,就可發展成積地形性降水。地面風在位於其路徑上的丘陵或山脈附近上雨雲和對流性降水。
在雲雨系統內下落的顆粒在上部高處的寒冷空 升到較高的高度。如果這種由於地形而上升的空氣變得足夠冷,就氣中產生下降氣流。 會產生降水。下降的空氣在高地屏障的背風坡變得較暖,其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加,將吸收而不是釋放水分。華盛頓州1985年11月以英寸為單位的降水。充滿水汽的太平洋空氣先被迫上升,越過1500-2100米的奧林匹克山,然後下降到皮吉特灣低地,再上升到2700—4300米的喀斯喀特山脈,最後下降到華盛頓州東部的哥倫比亞高原。
的最大水汽含量的水汽量表示。當空氣變暖時,它所含有的水汽量就增加。如果相對溼度是100%,空氣就完全被水汽飽和。在炎熱的日子,相對溼度為60%意味著空氣極端潮溼並且令人非常不適。然而,在一個寒冷日子裡60%的讀數則表明,雖然空氣含有較大數量的水汽,但是水汽在絕對數量上萎比一個炎熱溼悶日子少得多。這個例子說明,相對溼度只有在我們考慮到空氣溫度的情況下才有意義。早晨地面上的露水意味著夜晚的溫度曾經降低到水汽發生凝結的程度。凝結時的臨界溫度稱為露點地球表面形成霧或者多雲的天氣意味著已經達到露點,相對溼度可能已達100%地形性降水是由於丘陵或山脈阻擋了富含水分的風,暖空氣被迫上升而形成的。
這種類型的降水在丘陵或山脈位於海洋或大湖的下風向時最常見。水面上空的飽和空氣被吹到岸上,在陸地高起處上升。接著發生空氣變冷、水汽凝結和降水過程。山地的迎風坡——朝向盛行風的山坡——接受大量的降水。相背的山坡被稱為「背風坡」或者「雨影區」,且毗連的下風區往往異常乾旱。越過丘陵和山脈的空氣下降和變暖。如我們所見到的,下降的空氣並不產生降水,溫暖的空氣反而從它所越過的地面吸收水分。有時在很短的距離內雨量就有巨大的差別,圖4.22華盛頓州地圖所描述的就是這種情況。或者鋒面性降水(rontalprecptaton),通常見於中諱度地區冷、暖氣團相遇處。雖然不是頻繁出現,但這種類型的降水也發生在熱帶颶風和颱風發源地。為了了解氣旋性或者鋒面性降水,首先要觀察氣團的性質和氣旋發展的方式。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些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