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溫度和溼度,對新冠病毒防疫有利?

2021-01-15 澎湃新聞

加溼推測對於冠狀病毒的預防至少應當是有益無害。

劃重點:

通過增溫並加溼來提高空氣的絕對溼度,可以有效減少病毒在空氣中的懸浮和擴散,從而抑制傳播。同時便於黏膜纖毛的防禦攔截,並防止因為乾燥造成的防禦力下降。

通過增溫並加溼來提高空氣的絕對溼度,可以有效減少病毒在空氣中的懸浮和擴散,從而抑制傳播。同時便於黏膜纖毛的防禦攔截,並防止因為乾燥造成的防禦力下降。此外,儘管機制尚不明確,大量研究顯示溼度提高對於處於液滴或氣溶膠狀態的多類流感及SARS等冠狀病毒有直接破壞作用。溫、溼度控制是一個值得研究和開發的空氣防疫手段。

新型冠狀病毒不論是以較大的飛沫液滴或者粒徑較小的氣溶膠形式,具備空氣傳播能力。該類傳播在通風不良從而缺乏有效稀釋的室內非常值得關注。那麼,如何阻斷該空氣傳播?最近有不少短文談及空氣溫、溼度的影響,但大都以幾句話帶過。這裡嘗試做一個略微全面的回顧,供大家參考。

早在古希臘時代人類就已注意到一些疫情與季節有密切聯繫[1]。在溫帶地區,北半球的十一月到次年三月,南半球的五月到九月是為流感季。上世紀中葉Nature等期刊論文[2]即開始討論低溫、低溼環境下幹態的流感病毒的空氣傳播。經過多年研究,低溫、低溼的空氣環境逐步被公認為是冬季流感傳播的重要因素[3,4]。大量研究當中,除了流行病學統計[1,5-7],還有一些直接的實驗證明。比如2007年的豬流感試驗[8],其進行了嚴格的室內環境控制,豬之間不能接觸且沒有咳嗽飛沫,並排除了低溫對免疫力因素影響,發現病毒以氣溶膠形式空氣傳播,而且其傳染性在低溫、低溼條件下顯著更強。在5℃,相對溼度35%及50%時,傳染率達到75-100%;而補充水分使得相對溼度升高至65%及80%時,傳染率降到50%;而當溫度提高至30℃,並繼續補充水分使得相對溼度為35%時,傳染率降到0!

通常提到溼度,一般指的是相對溼度(RH),其為絕對溼度與該溫度下飽和絕對溼度的相對比值。而絕對溼度(AH)則是單位空氣裡實際的含溼量。在某個溫度下,增加相對溼度的同時也會增加絕對溼度。一直到相對溼度達到100%之後,水蒸氣會凝結析出,此時絕對溼度不能繼續增加,即達到該溫度下的飽和絕對溼度。此時,需要先增加溫度,使得空氣容納水蒸氣的能力增強,才能繼續增加絕對溼度。如上文同為相對溼度為35%的空氣,30℃時單位體積空氣中的絕對水蒸氣含量是5℃時的約4倍。

鑑於絕對溼度能更直接的表徵空氣裡的水蒸氣含量(雖然相對溼度更方便測量),而且其也隱含了溫度對病毒的直接影響,研究人員嘗試將絕對溼度作為指標與流感病毒傳播特性關聯。2009年PNAS論文[6]即通過統計數據證明,相較於相對溼度,絕對溼度的影響要明確得多。統計數據裡面50%的病毒傳播性變化和90%的病毒活性變化都可由絕對溼度變化解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Lipsitch和美國NIH的Viboud對該工作進行了正面評價[1]。2018年Science論文[7]通過更多統計數據進一步證實絕對溼度的顯著影響。在其採用的計算公式中,絕對溼度作為代表空氣環境的關鍵參數出現。病毒傳播效率隨絕對溼度升高而降低。

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尚未有溫、溼度影響的研究報告。但可以參考其近親SARS。2002年底至2003年初的SARS冠狀病毒疫情,也是開始於冬季,而在次年初夏戛然而止。論文研究了北京、廣州等四個城市的爆發情況,指出與溫度有顯著關聯[9]。論文[10]指出溫、溼度及風速是SARS傳播的三個關鍵因素。在2011年論文[11]中,直接針對SARS冠狀病毒進行實驗,發現在22-25℃,相對溼度40-50%的條件下,也即典型的空調房環境下,SARS病毒在光滑表面上保持活性5天以上。而在38℃,相對溼度95%時,病毒則很快失去活性。2011年論文[11]明確指出,高溫、高溼的影響可以解釋為什麼SARS疫情在溼熱的印尼、泰國等並未大面積傳播,以及在同樣溼熱的新加坡,只在高強度使用空調的醫院和酒店裡傳播(新加坡一半的電力用於空調)。該文高度肯定了當時廣州醫院普遍打開門窗進行充分通風的做法。

新冠的另一個著名近親,是致死率高達35%以上的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013年研究[12]表明,該類冠狀病毒不論是處於固體表面的液滴狀態,還是氣溶膠狀態,都是在低溫、低溼下可長期保持活性,而增加絕對溼度後病毒活性顯著降低。由於SARS病毒及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實驗難度較大,研究人員也對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13,14]進行直接測試,得到同樣的結論。也即低溫、低溼顯著利於冠狀病毒傳播和存活。

究其原因,文獻裡已有大量討論[11,15,16]。這裡基於2018年Int J Hygiene Environmental Health的綜述論文[3],結合其他文獻嘗試簡述四方面機制如下:

A.不論飛沫還是氣溶膠,在高溼度下可保持較大的粒徑,重力沉降迅速,減少可吸入懸浮。計算[16]表明人體產生的10微米的氣溶膠顆粒沉降到地面只要約10分鐘,而2微米的顆粒需要長達3個小時。沉降的顆粒還可能因為人的走動,通過揚塵重新進入懸浮狀態[17]。論文[18]計算認為,溼度是SARS空氣傳播的重要因素。

B.不論飛沫還是氣溶膠,在高溼度下可保持較大的粒徑,從而容易被口罩、鼻腔、上呼吸道等截留。鼻腔及上呼吸道的黏膜纖毛具有重要的攔截和清潔功能,對整個呼吸系統提供關鍵保護。

C.相關的,鼻腔及上呼吸道是非常重要的防禦器官。但是乾燥的空氣會使得其上皮結構受損。因此維持高溼、滋潤可以有效保護、維持該防禦力量。有專家建議每十五分鐘小喝一次水潤潤咽喉,也是這個道理。

D. 除了以上的間接抑制,高溫、高溼對多類流感、冠狀病毒有直接的破壞效果。大量研究[3,11,12,15,16]認為,低溫、低溼最適合流感及冠狀病毒保持活性。只有少量文獻認為某些流感病毒受溼度影響不顯著[12,19]。而對於冠狀病毒,現在尚未查到反例。破壞作用的具體機制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易受破壞的病毒都有脂質包膜且傾向於在低pH值下通過內吞方式侵入宿主細胞[15,20]。氣液界面以及水蒸氣分子與病毒包膜的作用被猜測為可能的途徑[15,21]。總的來說,抑制效果可見,而機制亟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高溫、高溼對多類流感和冠狀病毒的傳播和活性有明確的抑制作用。針對目前的新冠疫情來說,其中,傳播性抑制機制A、B、C原理清楚。而對於活性抑制機制D,目前尚未有文獻報導,但鑑於之前的冠狀病毒研究結果[11-14],尤其是與新冠最為接近的SARS病毒的顯著結果[12],推測機制D也很有可能。

結語:因困惑於各類隻言片語的防疫指南,筆者結合自己在微納界面及氣溶膠方面的專業基礎進行文獻回顧,拋磚引玉以求進一步討論。完稿時注意到,微生物領域的嚴家新教授在1月時就已有過類似看法[22],即加溼「推測對於冠狀病毒的預防至少應當是有益無害」。特別希望,相關的專業檢測機構,能儘快獲得防疫急需的病毒基本特性,包括溫、溼度對活性的影響,以更方便的確定防疫方向。

附幾個設問和純屬個人的看法:

1. 武漢在江邊,溼度不夠大麼?

冬季氣溫低,因此雖然相對溼度大,但絕對溼度並不大。等到夏天再來看看。當然前提是別開空調。

2. 高溼度下,病毒隨液滴沉降到地面,會否汙染?

會汙染地面以及其他固體表面,但遠離了最易受攻擊的呼吸系統。兩相權衡,個人感覺加溼的同時做好相關的清潔工作即可。畢竟讓病毒在鼻子底下一直飄著不是個辦法。

3. 通常不是說高溫、高溼會造成病菌繁殖孳生麼?

病毒和細菌不同。病毒在脫離宿主細胞之後不會再繁殖。而在存活時間方面,參考正文所述。另外,病毒有可能在積水裡的存活會長於在液滴及氣溶膠裡,具體跟很多因素有關係[4]。因此加溼的同時,要做好本來就應該做的清潔和消毒。

注意到最近有指南[23]建議停用空調的加溼功能。確實,通常抑制細菌都採用低溫、低溼環境(這也是空調房溫溼度設置的依據)。但目前對待病毒是否也要同樣,則值得商榷。面對多因素問題,可能要把握重點。對付細菌的辦法非常多,如果只是因為可控的細菌(比如溼熱澡堂子裡的細菌),而漏掉致命的病毒,可能因小失大。需要吸取SARS在新加坡和香港空調房裡傳染的教訓。期待有直接、系統的評估。

4. 怎樣實現室內空氣調控以防疫?

流感和冠狀病毒不論是在乾燥的固體表面上,或在大液滴或氣溶膠裡,都能保持一定時間的活性。在幹、冷空氣裡,以及有人體呼吸道胞外物質的協助下[19]則會更加穩定(同理,呼吸系統內也是高溫高溼,但是因為各類成分豐富,很適合病毒存活繁殖)。因此一定要注意室內的空氣安全(室外風險則大大降低)。論文[19]建議以通風為基礎,輔以顆粒物也即氣溶膠淨化與消毒。論文[3,6,11]明確建議,應在通風的基礎上,保障加溼、加溫以提高絕對溼度。

參考文獻

[1] M. Lipsitch, C. Viboud, Influenza seasonality: Lifting the fo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10) (2009) 3645-3646.

[2] J.H. Hemmes, K.C. Winkler, S.M. Kool, Virus Survival as a Seasonal Factor in Influenza and Poliomyelitis, Nature, 188(4748) (1960) 430-431.

[3] P. Wolkoff, Indoor air humidity, air quality, and health –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21(3) (2018) 376-390.

[4] M.D. Sobsey, J.S. Meschke, Virus survival in the environment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survival in sewage droplet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media of fecal or respiratory origin, Report fo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70 (2003).

[5] J. Steel, P. Palese, A.C. Lowen, Transmission of a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Virus Shows a Sensitivity to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imilar to That of an H3N2 Seasonal Strain, Journal of Virology, 85(3) (2011) 1400-1402.

[6] J. Shaman, M. Kohn, Absolute humidity modulates influenza survival, transmission, and seasona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9) (2009) 3243-3248.

[7] B.D. Dalziel, S. Kissler, J.R. Gog, C. Viboud, O.N. Bjørnstad, C.J.E. Metcalf, B.T. Grenfell, Urbanization and humidity shape the intensity of influenza epidemics in U.S. cities, Science, 362(6410) (2018) 75-79.

[8] A.C. Lowen, S. Mubareka, J. Steel, P. Palese, Influenza virus transmission is dependent on relativ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PLoS Pathog, 3(10) (2007) 1470-1476.

[9] J. Tan, L. Mu, J. Huang, S. Yu, B. Chen, J. Yin, 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ARS outbreak and weather: with the 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and its variatio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9(3) (2005) 186-192.

[10] J. Yuan, H. Yun, W. Lan, W. Wang, S.G. Sullivan, S. Jia, A.H. Bittles, A climatologic investigation of the SARS-CoV outbreak in Beijing,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34(4) (2006) 234-236.

[11] K.H. Chan, J.S.M. Peiris, S.Y. Lam, L.L.M. Poon, K. Yuen, W.H. Seto,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Viability of the SARS Coronavirus, Advances in Virology, 2011 (2011) 734690-734690.

[12] N. van Doremalen, T. Bushmaker, V.J. Munster, Stability 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urosurveillance, 18(38) (2013) 20590.

[13] L.M. Casanova, S. Jeon, W.A. Rutala, D.J. Weber, M.D. Sobsey, Effect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coronavirus survival on surface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6(9) (2010) 2712-2717.

[14] S.W. Kim, M.A. Ramakrishnan, P.C. Raynor, S.M. Goyal, Effects of humidity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generation and sampling of a coronavirus aerosol, Aerobiologia, 23(4) (2007) 239-248.

[15] W. Yang, L.C. Marr, Mechanisms by Which Ambient Humidity May Affect Viruses in Aerosol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8(19) (2012) 6781-6788.

[16] L.C. Marr, J.W. Tang, J. Van Mullekom, S.S. Lakdawala,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 of humidity on airborne influenza virus survival, transmission and incidence,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16(150) (2019) 20180298.

[17] P. Khare, L.C. Marr, Simulation of vertical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influenza viruses in dust resuspended by walking, Indoor Air, 25(4) (2015) 428-440.

[18] B. Wang, A. Zhang, J. Sun, H. Liu, J. Hu, L. Xu, Study of SARS transmission via liquid droplets in air,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127(1) (2005) 32-38.

[19] K.A. Kormuth, K. Lin, A.J. Prussin, E.P. Vejerano, A.J. Tiwari, S.S. Cox, M.M. Myerburg, S.S. Lakdawala, L.C. Marr, Influenza Virus Infectivity Is Retained in Aerosols and Droplets Independent of Relative Humidity,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18(5) (2018) 739-747.

[20] H. Wang, P. Yang, K. Liu, F. Guo, Y. Zhang, G. Zhang, C. Jiang, SARS coronavirus entry into host cells through a novel clathrin- and caveolae-independent endocytic pathway, Cell Research, 18(2) (2008) 290-301.

[21] T. Trouwborst, S. Kuyper, J.C. de Jong, A.D. Plantinga, Inactivation of some Bacterial and Animal Viruses by Exposure to Liquid-air Interfaces,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24(1) (1974) 155-165.

[22]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23]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 《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辦公場所和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指南》. 2020.

原標題:怎樣的空氣溫、溼度利於新冠防疫?

相關焦點

  • 美研究人員:新冠病毒表面存活時間和溫度、溼度有關
    據了解,研究總結了此前22項研究中,不同冠狀病毒在物體表面的存活時間,以及不同消毒劑的效果,希望能夠對新冠病毒的預防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研究發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在13種物體表面上的存活時間不盡相同。
  • 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
    (抗擊新冠肺炎)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題: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中新社記者 張素溫度、溼度、緯度,一些科研團隊圍繞新冠病毒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並就疫情進展發出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警報」。而這對當前防疫乃至未來「預防」有何作用?
  • 溫度、溼度、緯度……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社】溫度、溼度、緯度,一些科研團隊圍繞新冠病毒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並就疫情進展發出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警報」。而這對當前防疫乃至未來「預防」有何作用?截至記者發稿時,歐洲報告的確診病例數和死亡人數已超過除中國以外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美國、英國的確診病例數均已破千。將新冠肺炎疫情與氣候結合研究的還有來自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王茂團隊。他們收集了1月20日至2月4日、429個城市和地區每日確診人數與溫度數據,發現氣溫與新冠病毒傳播存在相關性:當平均氣溫上升到8.72攝氏度時,日累計確診人數達到峰值。
  • 最新研究:空氣溼度與新冠疫情發展密切相關,小心秋冬疫情復發
    (健康時報記者 尹薇)一項在新南威爾斯州新冠疫情流行早期進行的研究發現,更低的空氣溼度與陽性病例的增加相關——溼度降低1%,則病例數量增加6%。這項研究於6月2日發表在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雜誌上。
  • 新冠ABC:新冠病毒在常見物品上能活多久?
    很多人不禁要問,新冠病毒在這些常見物品上能存活多長時間?關於新冠病毒的ABC你懂多少?  新冠病毒在常見物品上能活多久?  日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免疫與呼吸系統疾病中心、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的聯合團隊在Medrxiv發表預印本文章,專門研究了新冠病毒在氣溶膠及材料表面的生存能力。
  • 239名科學家對WHO發表公開信,警惕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
    全球32國、共239名科學家下周即將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公開信,指控世衛忽視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風險,《紐約時報》指出,如果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是正確的,那麼即便有採取社交距離措施,民眾在室內仍應該戴上口罩,空調系統也要加裝過濾設施。
  • 雪梨大學最新研究表明:天氣溼度或與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有關
    (圖/第七新聞截圖)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雪梨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日進行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與天氣聯繫了起來,研究人員表示,空氣溼度低會增加傳播病毒的風險。第七新聞18日報導,6月的一項針對大雪梨地區(the Greater Sydney area )的初步研究提示,乾燥的空氣可能有助於該病毒的傳播。
  • 新冠病毒可在手機屏上存活一個月 新冠病毒生存能力有多強?
    新冠病毒的致命率雖然不高,但傳染性卻是非常強的,而且它還可以在物體上存活幾個小時,如果是在適宜生存的環境中可以存活5天,所以酒精消毒是十分重要的,而近日又有消息報導稱,新冠病毒可在手機屏上存活一個月,另外在鈔票和玻璃等表面存活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這無疑是加大了傳染風險,所以在我們在生活中要養成定期洗手,對物品進行酒精消毒的好習慣。
  • 【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
    日常生活裡,常有人感到天氣預報中的氣溫與自身實際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但氣溫高低可以作為人體冷暖感受的一個參數,這也正是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的區別所在。而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也稱體感氣候,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與氣溫之差。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溼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為啥新冠病毒總在冷凍包裝上被發現?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新冠疫情給全世界造成衝擊的近一年時間裡,研究人員對於新冠病毒的特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對它生存能力的秘密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紙、布等多孔性表面的存活時間很短,幾個小時之後就失去傳染性了。
  • 新冠病毒會在夏天自然消失?跟溫度有啥關係?丨追問新冠肺炎
    ◎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17年前的SARS病毒,出現於冬季,消失於夏季,再也沒有回來。很多人據此推測甚至期盼:新冠病毒會不會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自然消失?還是別瞎猜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吧。前幾天,在線預印平臺SSRN發布了一篇論文,通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氣溫和緯度特徵,預測了新冠肺炎潛在的季節性。
  • @古田人,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來了!
    涉及冷鏈食品生產、裝卸、運輸、貯存、銷售和餐飲服務的生產經營者應當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調整和更新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增加新冠病毒防控的管理措施。2.1建立上崗員工健康登記制度冷鏈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做好員工(含新進人員和臨時參加工作人員)14日內行程及健康狀況登記,建立上崗員工健康卡,掌握員工流動及健康情況。
  • 新研究:緯度和溫度與新冠傳播有關聯,這些地區未來或有風險
    此次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最早暴發於中國的湖北,隨後通過全球旅行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社區傳播主要沿狹窄的東西向地帶展開,疫情的中心大致在北緯30°-50°區域;從韓國,日本,到伊朗和義大利北部。在伊朗意外暴發後,研究團隊最早在2月下旬製作了這張地圖。此後,出現社區傳播的新地區包括美國西北部和法國。
  • 天熱了,新冠病毒為什麼沒有像非典那樣消失
    但是,到目前為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蔓延。這是為什麼呢?回顧非典疫情從2002年11月份開始,到2003年7月初真正結束,整個時間跨度將近8個月。小知識:夏季發病率降低原因有3點:一是氣溫升高後,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可能會縮短,其傳染性也隨之降低。以往針對SARS病毒的研究表明,溫度和溼度越高,病毒失活越快。
  • 關於新冠病毒的一點猜想
    用不太嚴謹的話來說,確定了鈾-235的形狀和密度,只要鈾達到臨界質量,你朝這堆鈾發射一個高速中子,就百分百能引發核爆,不會出現啞火的尷尬局面。說了這麼多,其實想引出我最近關於新冠病毒的一個猜想。從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新冠病毒的數據明顯分為湖北和非湖北兩個部分。湖北地區無論傳染性還是致死性,都明顯超越了非湖北地區。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 吳尊友提醒:新冠病毒在冬季會更嚴重!防疫工作指南,園所必備!
    #防疫工作指南 #11月以來4地出現本土確診病例!天津、上海、安徽阜陽、內蒙古滿洲裡進入11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降低但與此同時,新冠病毒似乎變活躍起來20餘天時間,多地疫情似乎「反彈」這再次給所有人敲響警鐘!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其中新冠患者呼出氣的新冠病毒陽性率高達約27%(總樣本量n=52),而新冠患者的所處環境相關物表的陽性率只有5.4%(總樣本量n=242)(每平方釐米檢出7-1700 個新冠病毒核酸)。此外,團隊對醫療環境、隔離酒店環境空氣中的新冠病毒也做了檢測,在部分樣品如衛生間空氣也發現了新冠病毒,濃度高達6000個病毒核酸每立方米,但由於醫院通風等措施,空氣中新冠病毒濃度偏低,低於RT-PCR檢測限。
  • 澳洲研究稱新冠病毒表面存活28天,遭質疑與實際條件不符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澳大利亞國家科研機構的一項研究結果稱,新冠病毒在鈔票、手機屏幕和不鏽鋼等表面可保持28天傳染性,新冠病毒存活的時間比預想的要長得多。但是,實驗是在黑暗中進行的,而紫外線已經被證明可以殺死病毒。一些專家也對現實生活條件下,新冠病毒通過物體表面傳播的實際威脅提出了質疑。
  • 關於印發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和冷鏈食品生產...
    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冷鏈食品應當按照特性分庫或分庫位碼放,對溫溼度要求差異大、容易交叉汙染的冷鏈食品不應混放。應當定期檢測庫內的溫度和溼度,庫內溫度和溼度應當滿足冷鏈食品的貯存要求並保持穩定。定期對倉庫內部環境、貨架、作業工具等進行清潔消毒,具體清潔消毒措施參見《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