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新冠疫情給全世界造成衝擊的近一年時間裡,研究人員對於新冠病毒的特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對它生存能力的秘密還沒有完全弄清楚。
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紙、布等多孔性表面的存活時間很短,幾個小時之後就失去傳染性了。但是在平滑的非多孔性表面,新冠病毒就能存活很長時間。比如,在塑料上,它能存活一周以上。
顯微鏡下的新冠病毒,圖據《中央日報》
新冠病毒的這個特性已經在各種實驗中得到了證明,但原因卻還沒有被研究人員們弄清楚。有觀點認為,這或許是因為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無法把新冠病毒從紙和布上分離開來,破壞了它的活性。
在表面如果吸收了水分就無法長期存活?
法國土魯斯大學獸醫學名譽教授德尼奧·科爾費12月4日在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在多孔性表面,新冠病毒能夠很快被乾燥、無法存活很長的時間。與此同時,如果是在聚丙烯、塑料和玻璃等防水材料的表面,水分會保留在不吸收水的防水錶面,從而讓病毒避免了被乾燥的結果。
科爾費教授表示:「雖然普遍認為病毒裡面並沒有水分存在,但以新型流感為例,它裡面裝有乾燥總量150%-230%的水分。新冠病毒和新型流感病毒都被外膜包裹著,細胞裡面被認為是含有水分的。」
當細胞離開病毒的時候,它會帶走細胞膜以及細胞質的水分。科爾費教授還解釋說:「病毒要實現結構性的穩定,它外膜兩側就必須要有水分作為保護。跟多孔性表面相比,非多孔性表面更能保護病毒裡面的水分。所以,它對於病毒的生存非常有利。」
另外,科爾費教授還表示:「相對溼度20%以下或者相對溼度80%以上,在這樣的環境下,幾乎不會發生新冠病毒的感染事件。在乾燥的條件下,多孔性表面上的新冠病毒不會發生感染,因為其水分已經被吸收了。」
不過,科爾費教授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在相對溼度80%以上的環境下,發生新冠病毒感染的機率也相對較低。對此,有一些另外的解釋認為,人在咳嗽、打噴嚏、說話的時候排出的唾液飛沫溼度很高,不會迅速蒸發。這種溼度高的飛沫很重,並不會擴散到很遠的地方就會落下來,所以並不容易引發傳染。
銅的表面並非多孔質,但是新冠病毒在上面依然無法存活很長時間。對此,科爾費教授解釋說:「銅的傳導性很強,能夠讓水分迅速蒸發。另外,銅的表面很容易生成活性氧,可以讓病毒失去活力。」
另外,科爾費教授還強調:「如果這次的假說被確認的話,今後就能預測新冠病毒在什麼樣的表面大概存活多久。這樣就能根據新冠病毒的這個特性來設計新的多孔性物體,抑制它的生存時間。」
微型液體薄膜可以保護新冠病毒
另據報導,印度的研究人員11月24日在流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稱,「在水分蒸發後,掉落於物體表面的含有新冠病毒的飛沫會變成一種煎餅狀的微型薄膜,其傳染性將持續數日。」
研究論文表示,轉化過程中,飛沫中99.9%以上的水分在幾分鐘內消失,但是病毒卻在殘留液體所形成的保護性薄膜中存活了下來。微弱的力量使這層厚度僅為幾納米的薄膜緊緊附著在物體表面,並減緩了水分的蒸發過程。
取決於所掉落表面的材質,這層薄膜完全蒸發掉所需的時長各異,大型飛沫在不鏽鋼和銅質表面持續的時間分別只有24小時和16小時。但是它們在聚丙烯上可以存在超過150小時。而小一些的飛沫——大小僅為前者的1/10——則可以在玻璃上持續存在超過80小時。
上述數字是科學家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實驗後得出的。在熱流和氣流(這些因素會加速蒸發)變化不定的現實世界中,實際數字可能會更低一些。
另外,11月20日,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瑞士巴塞爾大學等聯合研究小組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論文稱,「在社區傳染階段,新冠病毒通過物體表面傳播的比例只佔整體的0.2%-5%左右,並不是很高。」
跟接觸了帶有新冠病毒的物體表面相比,吸入空氣中漂浮的新冠病毒所傳染的風險更大。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如果頻繁接觸信號燈的按鈕、公共運輸的按鈕、銀行的自動取款機、樓梯的扶手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就會高很多。所以,使用消毒液、勤洗手是預防感染的一個重要手段。
研究小組還強調了「口罩在防止物體表面傳染的重要性」。為了抑制飛沫生成及擴大範圍,戴口罩可以減少手上和物體表面掉落上病毒的機會,可以減少手和嘴巴接觸的頻率。
來源: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