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宿志紅)近來,因多地在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人們對疫情和食物安全關聯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春節臨近,大家還能像往年一樣購買和製備冷凍食品嗎?
近日,在由中國科協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指出,要正確了解新冠肺炎的流行特點和傳播途徑,不必害怕購買和製備冷凍食品,包括冷凍海鮮、冷凍肉類。食物被新冠病毒汙染的概率極低,幾十萬份食品樣品中檢出核酸陽性率僅有萬分之0.48。
陳君石進一步指出,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儘管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除「人傳人」外,還可能「物傳人」,但對於消費者來講,這種感染的機率非常小。目前為止,還沒有消費者由於購買、製備被汙染的食品而發生感染的新聞報導。若搬運進口貨物的工人預防措施不到位,比如沒有戴口罩和手套或工作以後沒有徹底洗手等,「物傳人」的機率相對較大。要進一步防止交叉感染,警惕病毒汙染食品包裝表面及食品本身等。
陳君石建議,第一,加大科學防疫宣傳力度,讓消費者正確了解新冠肺炎的流行特點和傳播途徑。第二,為避免食品可能被病毒汙染而在食品鏈條中發生交叉感染,消費者處理食物時要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素,即保持清潔(勤洗手、廚房清潔)、生熟分開、徹底煮熟、安全溫度儲存、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第三,食品企業要嚴格遵守政府發布的相關規範,高度重視員工防護以及生產環境的清潔和消毒。包括肉類食品加工企業新冠疫情防控指南、冷鏈食品追溯核酸檢測工作的通知、冷鏈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指出,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包裝可能成為遠距離跨境運輸攜帶並傳播新冠病毒的載體,但總體汙染率較低,且主要集中在外包裝上。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對食品全產業鏈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衛生要求。她建議,強化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一要著重加強關口前移,強化源頭把控。進口冷鏈食品到達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入關、運輸、倉儲、銷售等一系列環節,具有流通鏈長、範圍廣、時間長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防控措施執行越靠前,防控的效力和成本就越低。二要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食品生產經營者應採取更嚴格的人員及生產經營過程衛生管理措施,從事冷鏈食品生產經營的,應按照相關要求落實防控主體責任,確保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正常運轉。三要做好「人」「物」同防。在堵住境外輸入病例的同時,也要嚴控經物流途徑,尤其是冷鏈物流輸入的風險。
會上推出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點。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認為,疫情下,人們對食品安全關注的熱度在下降,對疫情與食物安全關聯度的關注在明顯加大。與提升人體免疫力相關的食品營養健康問題備受消費者關注。「老問題」穿上「新馬甲」,此前已被多次解讀的安全問題,今年再成熱點。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得以緩解,形成了中國食品安全由「危機應對」向「風險預防」的有序轉變,其中科技界與傳媒界的互補對接,影響重大。
作者:宿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