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2020年還有幾十天就要結束,然而持續一年的「新冠疫情」始終還未消失。
尤其是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新冠疫情趨勢更加嚴峻,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刷新了新增病例的記錄,雖說目前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控制,但仍然沒有完全消除,尤其是11月份上海、天津、滿洲裡等陸續爆發本土新增病例。
而自從北京新發地病毒疫情詭異爆發後,冷鏈病毒也成為了我國疫情防控的關注重點。
尤其是近些天進入冬季後,國內多個省份頻繁出現了冷鏈環境異常,冷鏈海鮮、冷凍豬肉、冷凍羊肉檢測出了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早前在青島、天津等地區,冷庫工作參與裝卸的工人,也出現了被病毒感染的情況。
新冠病毒,為何能夠通過冷鏈產品來進行傳播?
我們總以為病毒害怕冷凍,所以冷凍環境下能夠迅速殺死病毒。
但事實上,不僅僅是新冠病毒,很多病毒都十分耐冷而不耐熱,不少病毒可以在4℃的冷藏室環境下保存一個月,在冷凍條件可以保存數年,在超低溫的條件下可以穩定存活。
(縱列為病毒滴度,單位為 Log TCID50/mL,0 代表無法檢出)
雖說病毒在這期間無法複製,但能夠保證自己生物結構不遭受破壞,所以一旦若從冰箱取出解毒,病毒就可能會從「冬眠」中醒來,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而新冠病毒雖說直接冷凍研究尚未得到確切的結論,但從所屬的冠狀病毒家族中,能夠發現病毒普遍都耐凍,目前已知的冠狀病毒可以再﹣20℃條件下可以保存2年。
(將病毒接種在雞肉、牛肉、三文魚表面,在 4℃(冷藏)和 -20℃(冷凍)條件下放置 21 天后,新冠病毒還具有感染活性)
除了耐凍,新冠病毒還很「粘」
早期就有專家做過實驗,通過對比新冠病毒(紅色)和非典病毒(藍色)在常溫條件下,不同材質表面上的病毒活性程度,發現兩者衰減曲線都十分接近,尤其在塑料表面上,兩者病毒都能存活很好。
這也就意味著:在常溫條件下,原本在空氣只能存活3小時的病毒,在塑料上能夠存活3天。
(縱列為病毒滴度,氣溶膠組的單位為 TCID 50/升空氣,材料組的單位為 TCID 50/ml介質)
除了物理性環境下,由於海鮮加工廠、貿易物流站,還是生鮮市場,這些場所都相對封閉,低溫潮溼,再加上人群密集,所以更有利於病毒傳播。
既然發現外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會傳播新冠病毒,為何我國不乾脆直接禁止進口?
第一,冷鏈病毒感染能力較小
雖說病毒的確能夠通過冷鏈食品來傳播病毒,但冷鏈病毒感染力並不誇張,要知道我國進口的冷鏈食品都是萬噸級,而能夠傳播病毒感染能力食品,卻還不到0.001%。
而這些進口產品大部分都是通過海運進入我國,在海上呆的時間比較長,所以這種冷鏈病毒,最大能力只是突如其來創造出零號患者,並未能夠直接感染大量居民的能力。
只要嚴格篩查,加大防控,基本上在未能進行大範圍感染之前,就能夠找出零號患者,及時隔離。
第二,若盲目禁止出口,經濟效益勢必會受到影響
由於我國是一個肉類進口大國,進口肉類已經佔據國民餐桌重要一部分,據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各類進口總量達到484.1萬噸,水產品進口量達到626.5萬噸。
而更別說今年由於受到疫情影響,為了能夠穩定價格,保障市場供應,我國進口肉類在2020年1月-6月期間,總進口量達到475萬噸,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水平。
由於冷鏈食品工業涉及的就業崗位太多,若盲目禁止進口,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的蝴蝶效應,而且還會影響到中國市場的供求平衡。
要知道,疫情防控本身就需要結合經濟增長為權衡,並不意味著「閉關鎖國」,進出口停止。
甚至如果國家層面暫停冷鏈食品進口,還會引起全球一些政治上的糾紛,比如那個總是搞事的美國。
所以這顯然是風險與利益權衡的結果,對於冷鏈運輸的陽性,以及新冠病毒傳染途徑,目前在尚未有確定科學證據下,加大監測力度要比盲目停止進口的好處要多得多。
參考文獻:
【1】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 H, et al.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16): 1564-1567.
【2】Chin A, Chu J, Perera M, et al. Stability of SARS-CoV-2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 medRxiv,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