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食物還是毒物?冷鏈進口食品,為何頻繁查出攜帶新冠病毒?_騰訊網

2021-01-09 騰訊網

眼看2020年還有幾十天就要結束,然而持續一年的「新冠疫情」始終還未消失。

尤其是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新冠疫情趨勢更加嚴峻,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刷新了新增病例的記錄,雖說目前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控制,但仍然沒有完全消除,尤其是11月份上海、天津、滿洲裡等陸續爆發本土新增病例。

而自從北京新發地病毒疫情詭異爆發後,冷鏈病毒也成為了我國疫情防控的關注重點。

尤其是近些天進入冬季後,國內多個省份頻繁出現了冷鏈環境異常,冷鏈海鮮、冷凍豬肉、冷凍羊肉檢測出了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早前在青島、天津等地區,冷庫工作參與裝卸的工人,也出現了被病毒感染的情況。

新冠病毒,為何能夠通過冷鏈產品來進行傳播?

我們總以為病毒害怕冷凍,所以冷凍環境下能夠迅速殺死病毒。

但事實上,不僅僅是新冠病毒,很多病毒都十分耐冷而不耐熱,不少病毒可以在4℃的冷藏室環境下保存一個月,在冷凍條件可以保存數年,在超低溫的條件下可以穩定存活。

(縱列為病毒滴度,單位為 Log TCID50/mL,0 代表無法檢出)

雖說病毒在這期間無法複製,但能夠保證自己生物結構不遭受破壞,所以一旦若從冰箱取出解毒,病毒就可能會從「冬眠」中醒來,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而新冠病毒雖說直接冷凍研究尚未得到確切的結論,但從所屬的冠狀病毒家族中,能夠發現病毒普遍都耐凍,目前已知的冠狀病毒可以再﹣20℃條件下可以保存2年。

(將病毒接種在雞肉、牛肉、三文魚表面,在 4℃(冷藏)和 -20℃(冷凍)條件下放置 21 天后,新冠病毒還具有感染活性)

除了耐凍,新冠病毒還很「粘」

早期就有專家做過實驗,通過對比新冠病毒(紅色)和非典病毒(藍色)在常溫條件下,不同材質表面上的病毒活性程度,發現兩者衰減曲線都十分接近,尤其在塑料表面上,兩者病毒都能存活很好。

這也就意味著:在常溫條件下,原本在空氣只能存活3小時的病毒,在塑料上能夠存活3天。

(縱列為病毒滴度,氣溶膠組的單位為 TCID 50/升空氣,材料組的單位為 TCID 50/ml介質)

除了物理性環境下,由於海鮮加工廠、貿易物流站,還是生鮮市場,這些場所都相對封閉,低溫潮溼,再加上人群密集,所以更有利於病毒傳播。

既然發現外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會傳播新冠病毒,為何我國不乾脆直接禁止進口?

第一,冷鏈病毒感染能力較小

雖說病毒的確能夠通過冷鏈食品來傳播病毒,但冷鏈病毒感染力並不誇張,要知道我國進口的冷鏈食品都是萬噸級,而能夠傳播病毒感染能力食品,卻還不到0.001%。

而這些進口產品大部分都是通過海運進入我國,在海上呆的時間比較長,所以這種冷鏈病毒,最大能力只是突如其來創造出零號患者,並未能夠直接感染大量居民的能力。

只要嚴格篩查,加大防控,基本上在未能進行大範圍感染之前,就能夠找出零號患者,及時隔離。

第二,若盲目禁止出口,經濟效益勢必會受到影響

由於我國是一個肉類進口大國,進口肉類已經佔據國民餐桌重要一部分,據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各類進口總量達到484.1萬噸,水產品進口量達到626.5萬噸。

而更別說今年由於受到疫情影響,為了能夠穩定價格,保障市場供應,我國進口肉類在2020年1月-6月期間,總進口量達到475萬噸,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水平。

由於冷鏈食品工業涉及的就業崗位太多,若盲目禁止進口,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的蝴蝶效應,而且還會影響到中國市場的供求平衡。

要知道,疫情防控本身就需要結合經濟增長為權衡,並不意味著「閉關鎖國」,進出口停止。

甚至如果國家層面暫停冷鏈食品進口,還會引起全球一些政治上的糾紛,比如那個總是搞事的美國。

所以這顯然是風險與利益權衡的結果,對於冷鏈運輸的陽性,以及新冠病毒傳染途徑,目前在尚未有確定科學證據下,加大監測力度要比盲目停止進口的好處要多得多。

參考文獻:

【1】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 H, et al.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16): 1564-1567.

【2】Chin A, Chu J, Perera M, et al. Stability of SARS-CoV-2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 medRxiv, 2020.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正從國外「進口」?進口冷鏈食品還能吃嗎?權威...
    為何多地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出新冠肺炎病毒?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上升,截至目前全球已累計超過5890萬人感染。與此同時,我國境外輸入病例來源國家不斷增多。近30天,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國家衛健委報告顯示,多數病例來自聚集性疫情,且疫情傳播呈現出「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的特徵。
  • 進口冷鏈食品能否吃得放心?——五問冷鏈食品安全
    「涉及產品範圍從海產品到畜禽肉類產品,進口物資被病毒汙染範圍從冷鏈食品擴展到貨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說,疫情傳播呈現出「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的特徵。  進口冷鏈食品屢成「雷區」,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如何全面消毒?面對與「冷鏈」相關的熱點關注,多部門專家解答公眾疑問。  一問:進口冷鏈食品為何屢成「雷區」?
  • 注意,涉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例有這3大特點!進口冷鏈食品還能吃嗎...
    每經編輯:王曉波近日多地接連出現涉冷鏈食品新冠肺炎散發病例,國家衛健委負責人已經給出了答案,總結多地接連出現的涉冷鏈食品散發病例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其一就是範圍擴大:檢測呈陽性的涉及進口冷鏈產品範圍已經從海產品,擴大到畜禽肉類產品。例如,剛剛我們提到的山西霍州是進口冷凍厄瓜多青蝦外包裝檢出陽性。
  • 進口冷鏈食品到底還能吃嗎?
    進口冷鏈食品屢成「雷區」,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如何全面消毒?面對與「冷鏈」相關的熱點關注,多部門專家解答公眾疑問。一問:進口冷鏈食品為何屢成「雷區」?11月7日,經天津入境的德國進口豬前肘外包裝標本和印度進口凍帶魚外包裝標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11日,天津市靜海區1份大比目魚外包裝塗抹樣本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12日,天津市津南區某冷凍批發市場發現1份混檢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今年6月以來,全國多地局部疫情源頭都指向進口冷鏈食品,三文魚、厄瓜多冷凍蝦等產品屢次被檢出攜帶新冠病毒。
  • 冷鏈食品怎麼吃更安全?能否停止冷鏈食品進口?海關總署回應
    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進口冷鏈食品為何屢次成為疫情風險點?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說。疫情之下,與冷鏈物流相伴而來的是潛在的感染風險。吳尊友表示,即使是普通的冷鏈運輸,病毒也可存活好幾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發地區汙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裝,經過冷鏈運輸,可以把病毒帶到非疫區,從而引起接觸傳播。
  • 防範進口冷鏈食品病毒,這些港口是怎麼做的?
    ,全國多地在進口冷鏈商品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港口冷鏈運輸食品環節新冠肺炎病毒的境外輸入與防控,再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近日,交通運輸部連發《公路、水路進口冷鏈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術指南》和《港口及其一線人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四版)》兩份指南,進一步規範港口和進口冷鏈食品運輸的防疫工作。指南要求,在冷鏈物流過程中,不能使貨物直接接觸地面,司機及隨行人員應當避免與門衛值班員、工作人員有不必要的接觸。
  • 關於印發湖北省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和湖北省...
    各市、州、縣指揮部,省指揮部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組各成員單位:為深入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人物同防」工作機制,進一步做好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有關規定和《湖北省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方案
  • 又一地進口凍鮮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冷凍食品頻頻出事,為何還要大量...
    據新華網,11月13日下午5時,濟南市疾控中心在蓋世物流園區冷庫貯存的進口冷凍食品及包裝標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此外,11月13日和14日,山東梁山縣、湖北武漢、福建泉州、甘肅蘭州等多地也通報,在冷鏈環境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頻頻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冷鏈食品為何會成為病毒的「潛伏地」?為何冷鏈食品頻頻「出事」,我國依然沒有停止進口?針對其潛在風險,各部門應該如何科學防控?
  • 冷鏈食品為何頻中招?春節假期疫情會重來嗎?這裡有答案
    2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冷鏈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關情況。目前疫情發展呈現什麼特徵?為何頻繁檢出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春節假期疫情會重來嗎?……你關心的這些問題權威解答來了 目前疫情發展呈現什麼特徵?
  • 省衛生健康委召開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培訓會
    為進一步做好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11月17日下午,省衛生健康委在蘭州召開全省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培訓會。會議傳達了省委、省政府領導關於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省疾控中心專家就《甘肅省進口冷鏈食品監管總倉新冠病毒核酸監測方案(試行)》《甘肅省進口冷鏈食品存儲總倉預防性消毒技術指引(試行)》做了專題培訓。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陳明出席會議並講話。
  • 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究竟能活多久?
    1 4°C及-20°C的條件下,新冠病毒可存活21天近日,山東煙臺冷鏈產品中一批外包裝檢出陽性的巴西進口凍豬肉流入省內多地。10月30日來,涉事巴西凍豬肉已讓購銷地文登、安丘啟動摸排。此前,山東省乳山市曾於10月21日、29日兩次抽檢出進口冷鏈食品陽性。
  • 專家分析多起冷鏈食品檢測呈陽性事件對進口規模及世界市場的影響
    作者: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北京分社)中國多地近日排查出進口冷鏈食品核酸檢測呈陽性,冷鏈成為當前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輸入風險的關鍵點。中國專家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分析此類事件可能對中國冷鏈食品進口規模和世界市場產生的影響及應採取的防控措施。進口冷鏈食品上的新冠病毒從何而來?近一周時間內中國已相繼有山東、西安、廈門等數十個省市在進口冷鏈食品中排查出新冠病毒陽性。
  • 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能活多久?
    來自新加坡和愛爾蘭的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假設:進口冷鏈食品傳播。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4°C及-20°C的條件下放置21天後,添加到雞肉、三文魚、豬肉裡新冠病毒仍有傳染性。該研究結果的預印本於8月17日在bioRxiv在線發表。
  • 至少10起冷凍食品包裝新冠陽性事件 新冠病毒可在冷鏈長時間存活...
    新冠病毒可在冷鏈長時間存活不難發現,無論是從厄瓜多進口的凍蝦,還是從巴西進口的凍雞翅,其漂洋過海背後都離不開冷鏈保鮮技術的支持。冷鏈是指某些食品原料、經過加工的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製品和藥品,在經過收購、加工、滅活後,用來保證產品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藥品安全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 厄瓜多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 中國海關加強進口冷鏈食品...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中國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1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日前兩地海關從厄瓜多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中國海關總署已經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源頭管控。
  • 五問冷鏈食品安全
    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涉及產品範圍從海產品到畜禽肉類產品,進口物資被病毒汙染範圍從冷鏈食品擴展到貨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說,疫情傳播呈現出「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的特徵。  進口冷鏈食品屢成「雷區」,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如何全面消毒?面對與「冷鏈」相關的熱點關注,多部門專家解答公眾疑問。
  • 關於印發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和冷鏈食品生產...
    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   本指南適用於採用冷凍、冷藏等方式加工,產品從出廠到銷售始終處於低溫狀態的冷鏈食品在生產、裝卸、運輸、貯存及銷售等各環節中新冠病毒汙染的防控。   本指南以預防冷鏈食品從業和相關人員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為主線,突出裝卸儲運等重點環節防控,注重加強冷鏈食品包裝的清潔消毒。
  • 齊齊哈爾關注:進口凍肉問題頻出,新冠病毒在冷鏈條件下能活多久?
    來自新加坡和愛爾蘭的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假設:進口冷鏈食品傳播。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4°C及-20°C的條件下放置21天後,添加到雞肉、三文魚、豬肉裡新冠病毒仍有傳染性。該研究結果的預印本於8月17日在bioRxiv在線發表。
  • 【最新】蘭州市焦家灣冷凍廠1份進口冷鏈食品標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的情況通告 11月13日,蘭州市疾控部門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對城關區焦家灣冷凍廠進口冷鏈食品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抽樣檢測,發現從天津海關入關的進口冷凍蝦內包裝樣本有1份檢測結果呈陽性。
  • 選購進口冷鏈食品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生活頻道近日獲悉,為使消費者安全的選購和食用冷鏈食品,貴州省市場監管局發布如下消費提示。進口冷鏈食品需注意哪些環節?新冠病毒在低溫下存活時間較長,主要通過人的呼吸道、飛沫和人與人密切接觸、人與物直接接觸傳播。